楊麗萍 葉小果

外賣小哥可謂我們最熟悉的陌生人。每次外賣到了,他們說“您好,您的餐到了”,然后把餐盒往我們手里一送,還沒來得及看清他們的面孔,他們就轉身走了。
年輕,能吃苦,大多來自農村,學歷低,這些是人們對外賣小哥的大致印象。但他們是一群什么樣的人?過著怎樣的生活?我開始了對他們的采訪,杭州是其中一站。
到杭州后,我特地避開外賣員的工作高峰,下午4 點,我撥通楚學寶的電話。
楚學寶,31 歲,安徽蒙城人,初中文化。他的外號叫“單神”,每個月以訂單量最多蟬聯站點“單王”寶座。
通完電話,他加了我的微信,發來定位,接著發來信息:“地鐵杭發廠下”。他對我特別體諒,發短信說,這是我們站長的電話,如果明天我在跑單,沒聽到電話,你可以先聯系他。
我記得特別清楚,采訪楚學寶時,約他去星巴克,我叫了兩杯咖啡,他看了一眼小票,說:“哇,這么貴。”他講了書包的故事——讀書時,別的孩子都背書包上學,他拎著一個裝大米的編織袋,遭到同學恥笑。他看過許多電影,記憶中有這么一句臺詞:“窮就是你的錯。”
為不讓“錯”延續下去,2019 年,他在杭州開始送外賣。他送的是外賣中最累的,就是做商超,有的客戶一次下單二三十個品種。別的小哥干不動,他堅持了下來,逐漸掌握了打包和跑單技巧,每天最早到達站點,最晚下班,成了“單神”。
他每天都在拼了命送外賣。努力到什么程度呢?他一天跑七八十單,跑單跑到吃不下飯,只能多喝水和紅牛飲料。
楚學寶的老婆帶著兩個孩子在老家,我也想了解一下她的情況。他把老婆的電話給我,我做了兩次采訪。
一次是中午,聽到她在踏縫紉機,噠噠噠的聲音特別大。她說,你晚上9點打過來吧。我按時再打過去,那邊還是縫紉機的聲音。她跟我說話,基本上靠大聲吼。我問:“你怎么這么晚還沒回家?”她說:“多做一些是一些,為了孩子的未來,咬著牙在縣城買了房,老人又生著病。”楚學寶和老婆每天加班加點,他們的生活就是這么支撐下來的。
我采訪的小哥里,在城市里買房的有兩位,杭州的外賣牛人老曹就是其中之一。他當過武警。有人問過他,送外賣不覺得丟人嗎?他說:“送外賣怎么了,我靠自己的勞動賺錢,有什么丟人的。”
老曹其實不老,三十四五歲,來自河南農村。他做外賣是因為母親患病欠了30多萬元債。他送外賣很努力,他做“專星送”,下班后,還接“餓了么”專送的單,每天跑到半夜,每月至少賺1.5 萬元。2020 年,他和妻子在杭州買了一套40 多平方米的二手房,交了首付,把女兒接到杭州讀書。通過送外賣,老曹不但脫了貧、致了富,還實現了愿望,在他喜愛的城市定居。我為他們感到喜悅。
除了賺錢,客人是否尊重他們,是外賣小哥們最在意的。
采訪河北邯鄲的小于時,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為了7.2 元的外賣費,我把所有能放下的都放下了。”
那天晚上,他搶到一個單,送餐距離兩公里,配送費5.2 元,外加2 元夜間補貼。他跟著導航到達后,撥打客戶電話,客戶說地址寫錯了,讓他送到另一個小區。沒等他問清楚,對方就掛斷了電話。
他用導航一查,那個小區有五六公里遠。趕到以后,打了兩遍電話,客戶又說不在那里。又跑了四五公里,客戶說不在小區里,在小區外。
經過打聽,終于送到了樓下,單元門鎖著,客戶拒絕下樓。等到一位住戶開門,他跟著上樓,把麻辣燙遞給那個客戶,隨口說:“您下次能不能把地址寫清楚一點,為你這個單跑得太遠了。”
小于跟我形容,那個客戶有40 多歲,看起來是比較有身份的人。她冷著臉說:“你是不是想要錢?”小于憋屈得不得了,忍著說了一句:“祝您用餐愉快。”轉身下樓時,他跟自己說:“我一個送外賣的,今天晚上表現得比你好。”
小于以前在路邊救過兩回人,還救過流浪貓狗,資助過貧困學生,做過很多好事。可他說:“送了兩個月外賣,我把31 年沒說的‘對不起都補上了。”
因為本身是女性,我也很關注女外賣員。女外賣員比例占到10% 左右,我也特地采訪了她們。
有一位50 多歲的女外賣員,最早她是開花店的,有鮮花的外賣訂單。她覺得讓別人送,不如自己送。后來花店不行了,丈夫出了車禍,兒子中考填錯志愿進了貴族學校,她就把兼職變成專職。每天送外賣時,她都會化妝,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
這些女外賣員和男外賣員一樣吃苦耐勞,往往比男性更堅韌,更善于跟客人打交道。雖然生活很苦,但我很少聽到她們抱怨。有一個女外賣員,以前是餐館服務員,為了方便接送小孩讀書,她才做了外賣員。她特別樂觀,就算受到歧視或遇到不公平的事,只是淡淡地笑一笑。她給我講了一些有趣的經歷,比如,有一次導航把她導到一片稻田里。這時電話響了,那個點外賣的客人正在附近的陽臺上,問她在稻田里找什么,她就哈哈大笑,真是一個非常樂觀的人。
有人說,外賣小哥的“天花板”低,吃的是青春飯,“有錢途,沒前途”。可是我通過電話采訪了宋增光,了解到他做外賣小哥的經歷簡直是一路“開掛”。
宋增光老家在東北農村,結婚后到上海送外賣,8 個月就當上了站長,3 年后成為公司的培訓專員,后來接連獲得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和上海市勞動模范。
2021 年4 月27 日,宋增光成為唯一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的外賣員。
通過他,我采訪到他的父親、舅舅和表弟,還有妻子的弟弟,他們也在送外賣。宋增光業余學英語,報了市場營銷專業的成人自考,讀完大專接著讀本科,小日子越來越美好,成了上海新市民,還有自己的文化消費——妻子喜歡看話劇,他陪著看了一場《兩只狗的生活意見》后,也愛上了話劇。
提起外賣界“第一勞模”的稱號,他告訴我:“這不是我一個人的榮譽,是屬于整個外賣員群體的榮譽,也是社會對‘外賣騎手新興職業的認可。”
同樣一路開掛的,還有李偉。李偉36 歲開始送外賣,從外賣小哥做到調度、站長、區域經理、上海城市經理,只用了31 個月。有人知道李偉的故事后說,他的成功是不能復制的,因為李偉是上海本地人,擁有本科學歷。
但李偉對我說:“只要努力學習,有晉升的欲望,其實外賣小哥的上升通道一直是打開的。”他培養了三個站長,其中有一個跳到別的平臺,也成了城市經理。看來,李偉的成功并不是個案。
我一共采訪100 多位外賣員,寫成了《中國外賣》一書。人生總會面對很多難題,但是外賣小哥們身上最打動我的是,他們都在用自己的行動消化各自人生中的苦難,都很努力地活著。外賣小哥整體的素質越來越高,一代比一代強,這些都是我在采訪中的切身體會。外賣小哥是我們離不開的一群人,應該對他們多一分理解,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敬意。
(火箭熊摘自2022 年9 月5 日《杭州日報》,本刊有刪節,蝌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