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同華

“知難而進”,出自《左傳·定公六年》。宋國卿大夫樂祁,多次代表宋國出使,與諸侯會盟。魯定公六年,樂祁對宋景公說:“諸侯中只有我們侍奉晉國,現在如果不派使者去晉國,恐怕會結怨于晉國。”宋景公當時沒有表態。
樂祁就把這件事情告訴了自己的宰臣陳寅,陳寅聽后說宋景公一定會讓樂祁出使晉國的。果然,沒幾天,宋景公對樂祁說:“唯有寡人欣賞你的建議,你一定要去。”
因為晉國國內有矛盾,陳寅預料到這次出使會面臨危險,就對樂祁說了這番勸其知難而行的話:“子立后而行,吾室亦不亡,唯君亦以我為知難而行也。”他建議樂祁確立完繼承人再動身,這樣即便自身有危險,也不會影響后面的事,國君也會認為他明知困難也要去。
《后漢書·虞詡傳》中記載的虞詡經歷頗為類似。當時朝歌的匪徒寧季等數千人造反,為禍數年,朝廷任命虞詡為朝歌縣令前往平亂。很多人為他的安危擔憂,虞詡笑答:“志不求易,事不避難,臣之職也。
不遇盤根錯節,何以別利器乎?”也就是說,不遇到艱難困苦、急難險重的事情,怎么能看出一個人的能力與擔當?虞詡上任后,恩威并用,很快平定了叛亂。
《論語·憲問》中記載,子路夜里寄宿在石門,看門人問他從哪里來,子路回答:“從孔子那里來。”看門人說:“是那個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人嗎?”孔子一生都在為文化傳承與發展盡心盡力,面對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不斷奔走,盡管有時會碰壁,但他始終不曾放棄心中的信念。所以,后人評價孔子:“堯舜之志,若無孔子,則不得教化流傳后世。”
這種知難而進的精神,不僅是一種不怕艱難險阻的勇氣,更是迎難而上的擔當與智慧。知其不可而為之,并非逆潮而動,恰恰是在迷霧重重中看到了歷史前進的規律與方向,哪怕困難重重,也要向前走去。
(張秋偉摘自《中國紀檢監察報》,小栗子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