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期本是大學生回家休息、充電的好時機。但不少人在家,電沒充成,反倒被家長里里外外嫌棄了一通。除了常規的“睡覺太晚了”“中午還不起床”“就知道玩手機”以外,很多人被家長批評的原因是——“你怎么總是挑事?”
這些在家長口中愛“挑事”的年輕人,擁有了一個屬于他們的共同稱號——“小鎮刺頭”。
“小鎮刺頭”,指的是在大城市讀書、工作一段時間后,習慣了另一種生活模式的年輕人回到老家后的格格不入,具體表現為面對小鎮錯綜復雜、“只可意會”的人情世故,拒絕被綁架,積極維護自己權益的現象。
“小鎮刺頭”的概念第一次出現,是網上的一個帖子。一位在上海讀書、放暑假回家的大學生@Three Water 發帖說,從回家那天開始,她就被爸爸埋怨“喜歡挑事”。
其中一件事是媽媽在飯店充錢。明明飯店說的是“充5000 送1000”, 卡里一共存6000 元。
可是去消費一次之后,卻被告知“送的1000 元是消費券,一次消費只能抵扣100 元”,女孩果斷要求退卡,并要打12315舉報……在女孩強硬的態度下,店家給他們退了卡,可父母卻攔住她“別舉報”,因為他們認識飯店的管理人員,不想撕破臉,不如息事寧人。
還有一件事是,女孩和媽媽為家庭聚會訂餐。她們訂了一桌七八百的菜,店員卻說“包房最低消費980 元,不夠也按這個價格收費。”女孩稱飯店的做法侵犯消費者權益,要去舉報。可是又一次因為媽媽在飯店“有熟人”而做了妥協。
類似的事件屢屢發生,于是在父母眼中,女孩“每天都在挑事”。可女孩認為,自己只是在遇到不合理的規則、不公平的待遇時,維護了自己的合法權益。
帖子一發,引起了許多在家同樣“一肚子憋屈”的年輕人的共鳴:“干得漂亮,父母眼里我也是刺頭。”“我爸說,舉報是我最擅長的項目。”最后,大家干脆“積極踴躍”地認領這個稱號——我就是“小鎮刺頭”!
自稱“小鎮刺頭”的年輕人,往往出生在小城鎮,在“熟人社會”中長大。他們通過高考、求職,到完全陌生的城市,掙脫了原本的人情世故后,對社會運作的規則,有了完全不同的理解。他們不認可老家人一些“過時”的理念,也不把老一輩十分看重的“面子”當回事。他們做事就事論事,在為人處世上不愿隱忍,不吃悶虧。
“小鎮刺頭”的帖子火了之后,網上有許多年輕人站出來,分享自己勇當“小鎮刺頭”的事跡。有的網友,因為快遞驛站不合理的收費規則,和工作人員據理力爭;有人因為外出吃飯時,飯店不給開發票,打了投訴電話……可這些遵循規矩辦事、維護自身權益的行為,到了家長眼中,反倒成了“特立獨行”和“不成熟”。
在家長看來,自己在這里生活了這么久,某些“潛規則”已經成了約定俗成的規矩。而在身邊都是熟人的小鎮,兒女要出手“整頓”的,說不定就是自己的同學、親戚、朋友、親戚的親戚、朋友的朋友……
老一輩的顧慮也可以理解,畢竟子女只在暑假等特定的時間回老家,可是父母還要繼續在這里生活,將不斷面對相同的問題。“熟人社會”的不合理也好,為人處世的種種限制也好,都無法因為子女的一兩次投訴而徹底改變。
歸根結底,在許多年輕人被稱為“刺頭”的場合里,犯錯的不是他們,而是那些熟人之間的“道德綁架”和不合理的“潛規則”。所謂的“小鎮刺頭”,也不是大城市和小鎮的對立,而是規矩和人情、“白紙黑字”和“只可意會”的對立。
兩代人、兩種思維相碰撞,造就了一批父母口中的“刺頭”,也造就了一代回不去故鄉的“小鎮青年”。
從“小鎮做題家”到如今的“小鎮刺頭”,現在的互聯網語境下,“小鎮”這一標簽的出場率很高。從小鎮走出的年輕人,是扎根在大城市,還是回到出生長大的小鎮,也不是一個能夠輕易解答的課題。
被“小鎮刺頭”們不斷挑釁的人情世故、面子問題,正如王小波為《生育與中國村落文化》寫的序中說的:“這個文化里,人際關系的分量太大,把個人擠沒了。”離開家鄉的“小村”、去到其他地方的年輕人,掙脫了“村里人”的束縛,沒了人情、沒了關系,一切都要靠規則和秩序來維護,年輕人也就習慣了按章辦事。
但城市并沒有那么容易“安家”。許多人拼盡全力,也只是在為房租和日常開銷疲于奔命,不免生出一些“離開”的念頭。
豆瓣“拜拜啦一線城市”小組里,聚集著3 萬名對離開一線城市“蠢蠢欲動”的年輕人。買不起的房子、落不了的戶口、看不到前景的工作、單程超過一小時的“極端通勤”,都可能成為他們離開的理由。
可在大城市待習慣了的年輕人,回到小鎮,又會發現自己陷入新的困境。例如,生活成本降低了,但工資也大幅打折;有的公司不規范,連五險一金都不交;不僅職業前景渺茫,生活的樂趣也減少了……
“左右為難”之下,有人暫時在大城市漂著,忍受著生活的不安定;有人嘗試回老家找工作,卻無法適應這里的生活節奏和人際交往規則,想改變周圍人,卻被當成“刺頭”。
對于宜居城市和理想生活,也許從來就沒有完美的解決方案。面對著大城市和小鎮的割裂,沒人能告訴“小鎮刺頭”們該往哪兒走。
但他們依然在這條未知的道路上不停地走著,偶爾回家歇歇腳,做幾天“刺頭”,為小鎮或父母“刺”出一些貢獻——舉報惡意停水,改變家鄉持續了近二十年的“半夜停水習俗”;在自家門口貼上“禁止停車”的標識,和常年在門口停車的鄰居據理力爭。
哪怕被父母稱為“刺頭”,也不能忍氣吞聲,對不符合自己價值觀的人、事、物妥協:“我們只是想維護自己的權益,沒惹你們任何人。”
(摘自“槽值”微信公眾號,Shand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