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歌
我看過一個《蒼蠅和大象的足球賽》的寓言故事。故事是這樣的: 大象菲菲生活在印度的恒河邊,他喜歡想事情,愛看著恒河中的月光愣神,也會尋思不太起眼的花。微小的事物,甚至看不見的東西,對于他很重要,甚至比大塊頭還要重要。
恒河灘上有一個糞堆,聚集了無數蒼蠅,他們自詡是全世界最了不起的物種,數量眾多,輕而易舉就能遮住太陽。為了證明自己是戰無不勝的物種,他們要和大象菲菲進行一場足球賽。蒼蠅們委托屎殼郎做了一個堅固耐磨的糞球,組建了有11 只紅頭蒼蠅的“糞堆國家隊”。
一天,在大象菲菲毫不知情、思考別的事的時候,蒼蠅球隊在啦啦隊和觀眾的圍觀中,以108:0 的懸殊比分,取得了比賽勝利。蒼蠅們群情激奮,在觀眾的簇擁下,隊員們都成了國家英雄。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使得恒河水上漲,那個糞堆——連同它的冠軍們——被沖走了。
驟雨初歇,月光再一次照在天鵝絨般的恒河上,大象菲菲始終不知情,自己曾在一場比賽中被打得落花流水。他只是一門心思地想: 多美的月亮??!
這些被雨打風吹去的蒼蠅,憑著“蠅”多勢眾,自己定規則,自娛自樂。菲菲呢,對周圍的沸反盈天不知不覺,獨自欣賞月光和花兒,也是自娛自樂。
過了一陣子,我總覺得自己在故事中遺漏了什么,似乎對不自量力的蒼蠅產生了些許同情。我不禁想象,不論糞堆在風雨后流落何方,在蒼蠅短暫的一生中,起碼那11 只紅頭蒼蠅,一廂情愿地拼搏過。那場不盡如人意的比賽,和大象對月光與野花的想入非非,又何嘗沒有相似之處呢?
是什么讓我厭煩蒼蠅,以至于我無法換成“蒼蠅”的角度思考?蒼蠅就是天生的反派,烏泱泱地出場,只配充當一群烏合之眾,襯托一個冥想的世外高人?
思來想去,故事中的蒼蠅還是蒼蠅,大象還是大象,反而是我們,在閱讀和觀看的過程中,參與了這場“球賽”,被引導著“理解”了某種意圖。我們遵循某些定式,很難跳出某種“當然”。不像那個龐然又卓然的大象菲菲,不顧喧囂,寧靜地關切內心本質。
是什么遮蔽了我去看“蠅群”呢?日常文本充滿了潛臺詞,也有明顯的意圖與判斷,更有甚者要左右我們的判斷。而我們的經驗,因為訴諸權威、隨大流、想當然、局限于自我視角與境遇……在一個透明卻又密閉的罩子里打轉,渾然不覺。
我們的判斷已經成為習慣。
我們看不到“微小”事物的原因很多:1. 體量過小。2. 體量過大, 而無法得見。3. 數量過少, 經驗的可能性太小。4. 數量過多,一地雞毛,一團亂麻。5. 剛露端倪,尚未顯現。6. 日漸式微……
微小是一種譬喻。大小是相對且流變的。莊子說“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只活一天的菌類不知何為月份; 蟬夏生秋死,不知何為一年。人們多訕笑朝菌和蟪蛄目光短淺,其實年月的時間跨度對于它們無甚意義。
大大小小——尤其是現成的標準,已然成為我們思考的標尺、感受的標尺。當世界卷入一個統一標準的卷尺中,我們還能夠創造并恪守自己的尺度嗎?創造不在于突破了某種閾值,而在于重新擬定標準,將我們從尺碼中一次次解放。
或許,尋思不太起眼的花,琢磨無形和微小的事物,是件令人豐盈而幸福的事。
(摘自《少年新知》2022 年第6 期,郭德鑫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