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興城盈園中學 徐 磊
我國已經進入社會發展新階段,教育事業在此背景下也確定了發展新方向。以學生為本,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成為教師教學活動的主要目標。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做到“教書”,更要做到“育人”,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為學生長遠、健康發展奠定基礎。歷史學科是培養學生人文精神、幫助學生樹立正確歷史觀、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課程,在中學教學中處于關鍵地位。但是傳統教育模式下,教師更加重視學生卷面成績的提升,在新課改深入推進的背景下已經逐漸無法滿足教育需求,注重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成為教學重點。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能夠進一步豐富中學生的歷史知識,使其建立起更系統、完善的歷史知識結構。本文從中學歷史教學原則和應培養的歷史思維能力入手,分析歷史思維能力培養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探究培養中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方法。
1.高效完成課堂教學
教師在進行歷史教學時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完成教學目標,幫助學生有效學習歷史知識。對此,教師不能一味地踐行傳統的教學方法,而要遵循教育發展的步伐,創新教學模式,讓學生由被動接受新知轉向主動學習,在有效的教學時間里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學效果,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主動思考的意識。
2.尊重中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
中學階段涉及的歷史知識有極大的時間、空間跨越度,內容繁雜,知識間的邏輯聯系相對而言較弱,因此部分學生學習的難度較大。教師若不及時予以引導,可能會造成學生對歷史學習產生抗拒、厭煩心理。因此,教師必須在教學設計中保證教學方法契合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以此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點,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生學習效率。
3.探索性原則
在進行歷史教學時,教師要尊重和激發學生的探索性心理,通過展示豐富、有趣的歷史知識資源,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新知,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以此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引導學生養成合作意識,相互討論,提升學習效率。
1.批判性思維能力
中學歷史學習的最重要特點之一就是還原和論證歷史事實。而在互聯網背景下,學生在手機、電視、電腦等媒介中會接觸到大量有關歷史的藝術形式作品,如歷史小說、歷史短視頻以及歷史劇等,其中涉及的歷史知識并不完全正確,甚至有部分完全是杜撰的。因此,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首先要具備批判性思維能力,通過自身的批判性思維對歷史事件形成準確的認識,杜絕錯誤歷史的傳播。
2.創新思維能力
歷史,顧名思義是對過去事件的記載,但是也需要歷史教師注重對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做到以史為鑒,將歷史事件與當前社會背景相聯系,以正確的歷史觀面對正在發生或者未來會發生的事件,以歷史為參照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
3.概括性思維能力
概括性思維能力在歷史學習中也極為重要,我國歷史悠久,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史料極為龐大,且在信息化時代獲取歷史資源的途徑更廣,大量的歷史信息下學生需要通過概括性思維匯總歷史知識,在龐大的歷史資源中有效篩選所需信息。不僅如此,概括性思維的形成能夠幫助學生對教師講授的內容進行有效整理,將繁雜的書本知識轉化為系統的知識脈絡,提升學習效率。
在新課改深入推進的背景下,中學歷史教師已經深刻地認識到歷史教學的目的絕不僅是教授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促使學生全面、健康地發展。傳統教學模式下,中學師生思維囿于應試教育,而將提升考試成績作為重點,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被忽略。對此,教師必須加強思想引導,通過多種途徑幫助學生形成歷史思維。思維發展處于不斷變化中,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重視與學生的交流和溝通,在交流時對學生思維發展水平以及發展特點進行詳細的了解。同時教師要轉變教學思維,創新傳統教學方法,通過多種途徑提升學生歷史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汲取歷史知識的同時構建起系統、完善的知識體系。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其中的重點,能夠幫助學生深度思考所學的歷史知識,通過系統知識體系的構建真正做到吸取歷史經驗,以史為鏡,鑒古論今,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并將其靈活運用于生活實際,科學地分析社會問題,提升學生社會參與度,激發思維活躍度。
1.多角度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
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活動是多方面的,教師在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時要引導學生使用辯證的思維看待歷史問題,分析歷史思維特點的本質。另外,在教學活動中教育工作者要確保歷史思維建設本質與多角度的培養活動相契合,提升各歷史因素的聯系價值。在歷史思維建設基本建立后,還要注重在歷史思維處理中應用立體思維特點,使學生的思維能夠根據具體歷史教學活動靈活切換,保持思維的活躍性,與歷史學習活動長久相適。
2.注重多種思維聯系緊密性的加強
歷史思維能力并不是單一的,中學生歷史思維需要從處理歷史問題出發,與歷史因素應用相結合,研究歷史問題,唯有如此,才能多角度、細節性地處理歷史思維活動,實現邏輯思維的培養和思維應用能力的增強。在教學過程中還要確定整體思維的運用,全面思考歷史事件,發現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性,以此形成系統性的知識脈絡。除此之外,推進考察活動時也要確保立體思維的應用,提升思維能力應用的質量,奠定想象力因素應用基礎。
在分析歷史因素時要保證所涉及的分析性因素能夠與當前的歷史研究活動相結合,使形象性思維的建立成為抽象概念處理的一大助力。還要重視對歷史價值的完整性研究,在理論處理要求下靈活、準確地運用多種概念,使思維的應用能夠與歷史現實處理要求相適應。此外,適應歷史形象處理要求也是歷史邏輯思維培養的重要要求,能為處理歷史現象奠定基礎。與歷史研究的理念相適,也是提高歷史邏輯思維實用性的重點,有利于提升理論應用價值。
在研究歷史現象時要保證邏輯思維的應用符合規律,在研究分析、研究規律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理論因素的處理價值。另外,要重視研究全部理論認識情況,關注理論因素應用條件,保證歷史教學活動的教學價值,合理分配邏輯思維下的歷史因素。不僅如此,歷史教育工作者還要將邏輯思維培養與歷史研究主要理論相結合,保證事實因素的推進,保證邏輯思維與歷史因素處理要求相適應。最后要保證教學活動與歷史故事的特點相適,使歷史思維能力培養與形象思維的處理一致,以此提升歷史邏輯思維的處理價值。
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真正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才能真正提升教學有效性,并且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在信息化時代,多媒體教學已經進入中學課堂,有效突破了傳統教學方法中教學形式單一、教學資源有限等弊端。教師可以在充分了解學生學習特點和心理發展階段的基礎上,善于運用圖片、音樂以及視頻等加強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理解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豐富的資源中學會主動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另外,教師可以通過歷史故事引入教學內容,讓學生在故事講解中深刻了解故事背后的歷史真相。過程中,教師可以在給出方向、指引后,鼓勵學生自主查閱資料并勇敢表達對歷史事件的看法,并積極予以鼓勵和肯定,同時給出完善意見,以此提升學生的參與感和成就感,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以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教學為例,教師在課程正式開始前通過多媒體播放現代中國在文學藝術、教育等方面的成就,通過小故事幫助學生了解現代文學的特點,以故事形式激發學生興趣,同時引導學生思考百花齊放局面出現的原因,文學發展與經濟、政治之間的關系等,鼓勵學生以歷史思維思考問題,進而了解系統的知識背景。
史料是了解歷史真相、學習歷史知識的基礎和前提,教師要在使用教材完成教學目標后,深度挖掘與課程相適的史料,在鞏固已有知識的前提下幫助學生拓寬學習視野,讓學生在史料學習和鑒別中進一步豐富歷史學識,主動分析和研究史料中的歷史規律,并通過史料回答遇到的歷史問題,提升歷史思維能力。文字及圖片是中學階段的最主要歷史史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對史料的積累,為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奠定史料基礎,鼓勵學生在史料分析中形成更完善的知識邏輯網絡,為之后的歷史學習提供支撐。在信息化時代,教師和學生獲取史料更加便捷,教師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善于利用網絡信息資源,指導學生正確搜集資料,豐富歷史學識。需要注意的是,網絡資源紛繁多樣、良莠不齊,中學階段的學生辨別能力尚未成熟,教師要在其中起到正確的引導和示范作用,提升學生的批判思辨能力。
中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并不是短期工程,教師不能僅局限于短暫的課堂時間,還要善于利用課后時間。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在學校支持下組織研討會、辯論會等課后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根據活動內容主動查閱歷史資料,在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提升學生的組織能力、概括能力、總結能力以及分析能力,對于培養歷史思維能力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除了此類活動外,信息化時代背景下網絡學習平臺的構建也打破了歷史學習的空間和時間限制,教師可以在平臺中發放課后活動任務,學生也能及時詢問教師難點內容,進一步提升學習的有效性。
在傳統應試教育模式下,中學歷史教師對于學生的評價多依托考試成績,評價方式單一,在新時期已經無法滿足素質教育的要求,更不能對促進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提升起到積極作用。對此,中學歷史教師要創新對學生的評價方式,除卷面考試外,還可以通過小論文書寫、研討會參與情況、課堂表現、歷史問題分析情況等,對學生進行相對全面的評價,這樣既能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情況有一個更全面的了解,主動轉變學習態度、優化學習方法,也能幫助教師及時了解學生歷史邏輯思維的培養情況,為學生提供更多歷史思維的鍛煉機會,同時掌握學生對歷史知識的了解情況,完成教學反饋。除了豐富評價指標外,增加評價主體也極為關鍵,即加入學生相互評價和學生對教師的評價,這一策略能在很大程度提升評價的客觀性和全面性。學生在相處過程中能比教師更全面地了解同學的歷史觀以及歷史邏輯思維的應用能力,可以進一步提升評價的客觀性和全面性;而學生對于教師的評價則能幫助教師充分地了解自身在教學過程中的不足之處,并積極地進行優化,提升教學質量和歷史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水平,為學生提供更高質量的教學服務。此外,師生彼此評價能夠縮短師生間心理上的距離,讓學生感受到師生的公平,從而更積極主動地與教師交流和溝通,這對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鍛煉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均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充分運用多種教學模式,也是提升教學有效性、培養學生歷史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除多媒體教學外,問題教學法在歷史課程教學中也有極大的作用。教師進行課堂知識導入、知識講解、總結并布置課后任務的教學方法,可能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減退,對于歷史教學質量的提升將起到阻礙作用。教師進行教學知識講解,讓學生被動接受新知,也未充分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地位。對此,教師可以將問題教學法融入其中。在課堂開始前歷史教師可以設置針對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主動學習探究和討論問題的答案,幫助學生進一步融入知識學習中。另外,學生通過討論合作得出問題的答案,有利于學生合作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在主動思考問題、探究答案的過程中學生歷史思維自然也能得到培養和鍛煉。
在新時期,我國教育的目標絕不僅是學生學習質量的提升,更在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和實際操作能力的提高。歷史學科是重要的人文學科,其中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底蘊,記錄了人類數萬年的發展歷程,能夠幫助后人了解人類歷史長河的波瀾壯闊,同時以史為鑒,吸收古人智慧,通過研究和學習歷史鑒古知來,傳承優秀文明。中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階段,歷史教師除了要提升學生的歷史知識掌握水平外,還要加強對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讓學生以歷史的、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促使學生全面、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