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德州市實驗小學 肖鳳華
閱讀不但是重要的學習方式,還是基本的語文實踐技能,因此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重視語文教學活動恰當、高效的組織與進行。以往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經驗并不利于語文閱讀教學活動的正常進行,同時也不利于學生的長遠進步與發展。鑒于此,小學語文教師要積極做出改變,讓學生更好地閱讀,并在閱讀中逐漸完善自我,收獲良好的語文閱讀素養。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筆者在自身的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便致力探索高效的語文閱讀教學方法,有所收獲,也有所成長,帶動著小學生也朝著理想化的語文閱讀方向努力邁進。下面筆者僅以低年級為例,談一談如何讓小學生在閱讀中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在積累中能思考、會貫通、懂組織。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良好效果,引導更多的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師重視閱讀教學工作,且能采取對的方式方法進行高質量的語文閱讀教學。
誠然,興趣是吸引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驅動劑,學生只有對閱讀感興趣,才會覺得閱讀有意義,才能心無旁騖,產生深入閱讀的動力。長期以來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往往被忽視,最多停留在讓學生讀課文的層面,這樣機械式閱讀無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不能滿足他們的閱讀需求。鑒于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想獲得高質量的閱讀效果,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語文閱讀素養及其能力,首先要做的便是想方設法調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在懷揣滿滿熱情的同時閱讀語文文本,并全身心地融入其中。
以二年級為例,第一單元的《小蝌蚪找媽媽》,小蝌蚪生活在池塘里,先是把鯉魚當成媽媽,后又根據鯉魚說的線索把烏龜當成媽媽,最后在烏龜的指引下才找到了青蛙媽媽。故事性很強,能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順著學生的興致來引導他們自主閱讀。教學過程中用心看的話,每一篇課文都蘊藏著能激發學生閱讀情趣的因素,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能領會教材設定的初衷,充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激活他們閱讀欲望,這樣學生才會在充滿熱情的閱讀中逐漸走進閱讀的浩瀚世界,并據此發展自身的語文閱讀素養。
又如,在教學《黃山奇石》這一課文時,教師便可以有意識地借助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播放我國黃山的壯麗風景,以及其山上石頭的圖片以及視頻。信息技術多媒體設備所播放的圖文信息,便以一種極為直觀且形象的方式呈現給了學生,使學生仿若置身黃山上,欣賞與觀察著一塊塊極富特點的石頭。在多媒體所營造的直觀化氛圍中,學生對黃山奇石有了更強烈的探究興趣與了解的積極性,而這些都促使著他們集中注意力,專注課堂認真聽講,以便走進黃山奇石的世界一探究竟,了解更多??梢哉f,信息技術手段的巧妙運用抓住了學生的興趣點,使學生對這一課文充滿了學習與探索的興趣與熱情,更為學生充滿效率且有質量地進行本篇課文的學習奠定了堅實而又有力的情感基礎。
狹義的眼到,僅僅是指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聚精會神,眼神跟上閱讀的進度,不會東張西望而導致分神。這里還要談到廣泛意義的眼到,就是擴大學生的閱讀量,豐富他們的知識積累。這也是開闊學生視野,促進其語文閱讀素養有效進步與發展的有力手段。
以二年級上冊教學為例,學習完《小蝌蚪找媽媽》,指導學生掌握了此類課文的閱讀、理解技巧后,教師可以推薦大家閱讀《小壁虎借尾巴》這樣同題材的文章。在《小壁虎借尾巴》中,小壁虎分別向小魚、牛和燕子借尾巴,然而都沒有借到。這個情境和小蝌蚪找媽媽非常類似,他們都是犯了沒有抓住事物特征,就根據自己的想象魯莽行事的錯誤。如此類似的情境教師就可以啟發學生按照新學的分析方法和閱讀思路進行閱讀和理解。通過對比性閱讀和學習,不但能開闊學生的視野,更易于讓學生在增長閱讀技能的同時積累更多的知識,為全面提升語文素養奠定堅實的基礎。
又如,在教學《坐井觀天》《寒號鳥》《我要的是葫蘆》這些寓言故事之后,學生對寓言這一文學體裁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了其有趣的故事情節背后所蘊含的深刻道理。以此為基礎,筆者又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廣泛的課外閱讀,像閱讀《畫蛇添足》《掩耳盜鈴》《邯鄲學步》等。這類寓言故事的描寫手法大同小異,刻畫的卻是不一樣的人物形象,傳遞的也是不同的人生哲理。如此一來,更充分調動起了班上學生的閱讀熱情,他們愿意讀、樂意讀,在積極的閱讀中深化了對寓言故事這一文學體裁的認知,更在無形中擴大了視野范圍,豐富了學識見識,積淀了更好的語文人文素養。
當人們將所接觸到的內容被口頭表達出來時,其除了會經過我們的大腦,更會傳遞到嘴邊,會調動身上更多的感官器官,這一過程顯然對學生加深思考、深化理解有著積極的意義與作用。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小,若只讓他們在內心思考,學生很容易走神,出現注意力渙散的情況,這對其獲得高質量的閱讀效果并無益處。而讓他們讀出來,則能在一定程度上凝聚他們的注意力,促使他們將思緒集中到所讀的內容上來,并在這一過程中逐漸深化認知,加深理解。
在學習《小蝌蚪找媽媽》過程中,教師不僅要給學生講故事,還要讓學生在學習故事的過程中熟讀熟練,熟悉寫作方法,掌握故事所傳遞的信息。如果教師只顧給學生講解本文的寫作技巧,讓學生死記硬背其中新詞匯的應用方法,那肯定不能深入他們的理解,也就無法生成運用技巧。本文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啟發學生認識為什么小蝌蚪會認錯媽媽,認識到怎樣描述事物特征、怎樣抓住事物特征。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不同形式的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對相應的語言情境產生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通感共鳴,這樣就能在自己要寫同類情境時自然而然地運用到本文的寫作精髓。比如“尤其”這個詞對二年級小朋友來說有點陌生和抽象,但是通過反復閱讀,他們就能在潛移默化中認識到它的用法,從而深刻理解該詞的意義和用法,在自己寫作和口頭表達中就能恰如其分地運用進來。
又如,在教學《拍手歌》這一課文時,筆者便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將這一課文大聲朗讀出來,在朗讀的過程中建立同具體內容之間的聯系。就這樣,簡單的朗讀環節的引入,不僅調動起了學生參與語文課堂的興趣與熱情,還對其更好地專注注意力,去細細品味與理解《拍手歌》這一課文中所描述的內容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像正是在瑯瑯書聲朗讀的過程中,學生發現每一句最后的兩個字都發音相似,例如“一”和“奇”,“三”和“間”,“五”和“虎”等。這一認知除了讓學生感知到了節奏美的同時,也為筆者接下來為他們詳細講解“押韻”這一語文小知識做好了充分的準備,而這些共同作用于本節語文閱讀課良好語文教學效果的獲得。
在以往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更多的是將總結好的內容拋給學生,學生只需做好接受即可。這樣的傳統閱讀教學形式已被越來越多的教育經驗證明了是不利于學生長遠進步與發展的,是要即刻做出改變與創新的。也正是由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在語文教育實踐中應有意識地做出調整,既要注重知識的講解與傳授,更要側重于以問題為載體,帶領學生去思考、去探究,在思索中建立起對所閱讀文本內容更深刻、更直觀的認識。這樣的閱讀教學方式才能顯著推動學生進步與發展,是有助于小學生語文閱讀素養提升的有效閱讀教學方法。
就以《小蝌蚪找媽媽》為例。這篇課文有很強的故事性,但是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如果讓學生自主閱讀,只有一部分學生能復述故事,絕大多數學生對小蝌蚪以及蝌蚪媽媽的特點等細節知識沒有注意到,當然,他們也就不明白為什么蝌蚪會找錯媽媽。因此,筆者建議尤其是針對性低年齡段學生閱讀之前,教師可以在細節知識處設置問題來提醒學生仔細閱讀和思考。本課我曾設計了這樣幾個小問題:1.小蝌蚪長什么樣?2.小蝌蚪為什么會錯把烏龜當媽媽?3.小蝌蚪的媽媽是誰?長什么樣?……這篇課文看似故事簡單,其實是在引導學生觀察和描繪事物的特征,因此通過這樣的細節問題,就能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產生細節性思考,就能驅動學生去探究細節,并能經過思考來掌握閱讀的思考方法和技巧,有效提升閱讀理解的效率。
又如,在教學《曹沖稱象》這一課文時,教師便可以有意識地對學生提出問題“如果是你,你會想到什么辦法去稱出大象的重量呢”。學生在經歷了一番思考之后,會非常好奇曹沖究竟采用了什么方法對大象的重量進行稱重呢?最后有沒有成功呢?在這些強烈的了解欲望的推動下,學生才會更樂意融入《曹沖稱象》這一課文的深度閱讀中,把握細節、尋找線索,體會曹沖稱象所采用方法的奧秘與奇妙之處??梢哉f,依托恰當的問題,使學生不停留在簡單的閱讀層次,而是充滿探究性與思考性地進行閱讀,這對其實現良好的語文閱讀學習效果顯然大有助益。
傳統教學過程中,一般是先領讀,然后讓學生通讀課文,自由通讀過程中可能有的學生就會濫竽充數,讀后就開始段落分析和講解,忽略了閱讀交流和評價,無法完善閱讀理解的構建。為了強化閱讀,教師在學生閱讀后,要給他們留出三分鐘分組交流時間,交流過程中讓每個學生說出自己發現的細節,組長記錄下來,然后共同分享。蕭伯納說:你一個蘋果,我一個蘋果,兩個人交換,還是一人一個蘋果;你一個想法,我一個想法,倆人交換,每人就兩個想法。具體表現到語文閱讀教學中,當不同學生的想法進行互動時,其往往能產生意想不到的突出效果,推動大家實現更深刻的閱讀認知及其理解。
在《葡萄溝》這篇課文學習過程中,學生也會產生一些問題,教師要以開放的姿態允許學生提出他們發散性的問題,比如學生會提到:開文說葡萄溝有很多水果,那怎么不叫水果溝呢?這個問題很有趣,可以鼓勵學生結合課文內容思考回答。又如,在教學《植物媽媽有辦法》這一課文時,便可以引導學生交流“植物有媽媽嗎”“作者為什么要這樣稱呼呢”“有什么好處嗎”“給你的印象如何呢”……通過閱讀后交流,學生能相互學習、相互啟發,發現更多知識細節,充分完善語文知識的構建能力,達成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在閱讀中進行交流,通過交流進行觀念智慧上的碰撞所起到的意義,也由此得到了充分的凸顯與體現。再如,在教學《日月潭》這一課文時,筆者有意識地向學生設置了如下一個問題“你認為日月潭美在哪兒?請認真理解課文,然后用自己的語言將自認為日月潭最美的一方面講給大家聽”。這一問題源于閱讀,但同時又與學生發生了強烈的情感互動,有了一定的升華,因此,能推動著學生的閱讀思維朝著深層次的方向發展。在思考了一會兒后,學生紛紛發言,如有的說“我感覺日月潭的形狀很美,一個像日,一個月,很神奇,我也想有機會真正看看日月潭”;有的說“我見過早晨的霧,就像在仙境中一般,日月潭的早上也有霧的話,我想也一定會很美”;還有的說“我喜歡日月潭下小雨時候的樣子,細雨蒙蒙,打著一把傘,走在雨中,溫度也很好,不冷也不熱,感覺一定很棒”……就這樣,不同的學生描述了自己認為日月潭美麗的一面,這都使他們的想法被更多的學生所聆聽、接受,進而共同作用于其形成對《日月潭》這一篇課文深刻的閱讀理解與認知。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钡湍昙夒A段,學生抽象思維不發達,他們以形象認知為主,因此我們可以以形象的方式進行啟發和引導,逐步培養小學生獵取文本信息的能力,捋順邏輯的能力。
還以二年級部編版《小蝌蚪找媽媽》為例。這篇課文看似一個童話故事,其實也有著一個邏輯主線,故事脫離邏輯主線就是荒誕的。因此在學生閱讀后,教師要能注意引導他們回顧文本,追尋邏輯。就本文來說,小蝌蚪為什么會找錯媽媽呢?學生通過閱讀會發現前文有邏輯基礎:鯉魚媽媽告訴小蝌蚪說它媽媽“四條腿、寬嘴巴”,屬于描述不準確,所以小蝌蚪看到烏龜就誤認為是媽媽,因為烏龜也符合這個特點。通過這樣的閱讀引導,就能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讓他們明白在講述事情時要能準確抓住事物的特點,否則就容易產生信息混淆。
本文是筆者結合多年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經驗,對如何引導小學生在閱讀中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同時在閱讀中掌握能思考、會貫通、能組織等方法的梳理與探索。在日后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筆者將會進一步立足實際,探索更多有效推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工作組織與進行的方式方法。希望更多的語文教師能用對方法,提升與優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益,同時也為小學生語文素養的有力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