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煙臺市牟平區高陵鎮中心小學 張 錚 ■山東省煙臺第二中學 張小慧
如今,國家對教育環節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隨之而來的是政策的完善與素質教育理念的落實。農村小學地理位置較為偏遠,教學資源也不夠完善,想要迎合時代發展需求,全面培養學生的學科品質,教師要挖掘身邊的教學素材,深度開展綜合實踐活動,以勞動教育為例,借助實踐活動帶領學生投身于真實的情境中,感受勞動者的光榮與偉大,掌握基本的勞動技能,以此落實我國勞動教育目標,培養并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本文就基于綜合實踐活動視角開展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展開探討,提出針對性的教學創新策略,以供參閱。
想要全面貫徹素質教育的發展理念,落實勞動教育的深層目標,僅借助單一的理論知識講解還遠遠不足,還要教師立足班級學情,分析農村小學現有的條件,感知到基于實踐活動視角開展勞動教育的重要性,以此滲透勞動理念,強化思維認知,充分發揮出勞動教育的實踐價值。首先,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認知尚不健全,生活經驗不足,周圍的環境對其身心成長具有重要的影響。此時開展勞動教育能幫助學生在思維發展初期意識到勞動的重要性,知道付出與回報之間的關系,懂得任何勞動成果的背后都要付出辛勤汗水,從而感受到勞動的價值,在實踐活動的引導下營造出和諧、積極的集體氛圍,借助多種鄉村資源促使其主動參與勞動,提升勞動教育的實效性。
同時,小學階段也是學生養成良好技能和勞動習慣的關鍵時期。此時他們的言行舉止都處于養成階段,在樹立正確理念的基礎上,教師借助實踐活動完成勞動任務,能使其構建完善的思維體系,不再將眼光停留在單純的知識講解上,而是將勞動思想全面滲透在活動的各個方面,以此增加互動的頻率,逐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再者,勞動教育是素質教育重要組成部分,將勞動教育落實在實踐活動中,能豐富學生的實踐感悟、勞動體驗,具備正確的勞動態度和勞動技能,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每個人都能在和諧、合作的氛圍下承擔起自身的活動任務,明確個人責任,從而實現勞動教育的真正目的。
最后,綜合實踐活動視角下開展勞動教育要多學科的知識融合,想要完成實踐任務,不能依靠單一的勞動知識,還要滲透一定的數學、語文、科學等學科內容,在多學科的理論引導下,學生的德育思想得到全面深化,實現視野的開闊。教師也能在活動的過程中感知到他們的心理狀態、自理能力等,為其提供正確的方向指引。
在以往的小學教學過程中,勞動教育的實施效果并不顯著,想要提升勞動效率,教師要意識到教學不足,提出具備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全面滿足學生的身心發展需求。首先,一部分教師的教學理念仍然停留在傳統階段,沒有意識到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在“重智輕德”的思想引導下,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講解主科知識,練習課后習題之上,使學生受到這樣的氛圍影響,對勞動表現出抗拒的情緒,這樣的現狀是影響學生勞動品質完善的直接原因。
其次,受到農村小學教學條件的影響,教師的教育方法千篇一律。單一的教學策略使學生的德育眼光過于局限,難以發覺生活中的實踐元素。勞動教育側重實踐,一成不變的策略使學生難以感受到勞動的意義和價值,拓展活動范圍,融入多種實踐環節十分必要。教師只有在轉變教學理念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情況豐富勞動形式,才能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其中,發揮綜合實踐活動的價值。
最后,小學生受到家庭環境、個人能力和思維發展等情況的影響,對勞動理念的認知和勞動技能的實踐具備一定的差異性。千篇一律的勞動標準使學生難以對個人能力產生正確的認知,阻礙其勞動觀念的塑造與完善,更放大了農村勞動實踐的弊端,使勞動任務成為學生的負擔,難以循序漸進地參與到實踐活動過程中,感受到勞動的成就感。
在以往的勞動教育過程中,教師的勞動教育局限于課堂中,學生只是在任務的趨勢下被動參與勞動環節,使整體勞動教育浮于表面,只是為了完成任務而完成任務,缺乏實踐價值。想要提升農村小學生的勞動意識,教師應該將目光首先放在轉變教學方向上,促使他們意識到勞動的重要性,從而使其將這樣的思想滲透到學習和生活中,養成勤勞的品質,不畏困難、吃苦耐勞,具備持之以恒的前進動力。
同時,素質教育理念的落實不再將學習成績作為衡量學生能力的唯一標準,教師要摒棄應試思想,開闊教學視野,深入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深度貫徹以生為本理念,將勞動知識轉化成多種形式,潛移默化地影響其身心成長。比如,教育部門應該考慮到農村小學的教學不足之處,地理位置偏遠、教學條件簡單等,都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首先向農村小學輸出先進的教學理念,引起教師的重視,將勞動教育作為一項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為其預留單獨的教學時間,安排恰當的勞動主題,全面提升勞動教育的地位,吸引大家的關注。為了幫助教師了解到多種實踐活動的開展方向和教育細節,還可以定期組織教學研討會議,共同交流勞動實踐的經驗,深度分析班級學情,結合小學生的不同特點和需求轉化實踐方向,創新實踐策略,以此貫徹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打破農村小學的教學模式,為接下來勞實踐活動的順利進行打好基礎。
勞動教育與現實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教師在進行勞動教育時應該加強知識與實踐活動之間的聯系,借助生活元素努力創建出良好的教育情境,以此深化勞動內涵,使學生在勞動的過程中感受到生活的意義,深化核心素養。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發展較為淺顯,對標準化的概念常常一知半解,這也從另一個方面體現出實踐活動的重要性,只有適當融入生活元素,才能幫助學生構建正確的勞動思想,感知到勞動對生活的重要影響。
比如,借助“勞動之日”“衛生之日”等設定,帶領學生共同打掃教室和校園,完成掃地、倒垃圾等實踐任務,創建出真實的教育情境,吸引大家參與其中,保持校園的干凈整潔,體會到勞動的重要性。同時,為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德育意識,感受到愛護環境的重要性,教師可以先為學生科普亂扔垃圾的負面影響,展示“白色污染”,使其直觀地看見亂扔垃圾袋等不可溶解的物品對地球環境的影響,看見動物的求救信號,在這樣的情境下激發起他們維護環境干凈整潔的積極性。進而在綜合實踐的過程中,發揮出自己的重要價值,積極參與到打掃衛生的隊伍中,承擔起相應的責任,意識到“保護環境,人人有責”“保護環境,從我做起”,樹立正確的環保意識,也逐步增強自身勞動實踐的能力,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深化勞動教育的內涵,感知到勞動的重要性。
在設計勞動教育活動內容時,教師應該注重主題的開放性,積極融合鄉村元素,在多種學科內容的引導下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打破固化的勞動思維,使其真正感受到知識與生活的相互作用,相互融合。
為了提升教學的實效性,增加實踐環節的感染力,教師可以結合地區特點選擇互動素材,如一些地區以手工藝制品聞名,教師在制定綜合實踐活動時可以帶領學生走進手工藝品的制作工坊,使其投身到工藝品的制作環節,在真實的情境下獲得民族認同感,在體驗實踐的過程中感受到勞動所能創造出來的價值,切實體會“工匠精神”,在反復失敗的過程中吸取經驗,做出滿意的手工藝制品,體會勞動內涵。再如,還有一部分鄉村地區種植茶葉,具有悠久的茶文化歷史,教師也可以借助這一區域元素帶領學生走進茶葉種植園區,組織大家完成茶葉的采摘活動,通過學習勞動者的采摘技巧,完成茶葉的摘取,從而感受到每一份食物、用品的來之不易,感受到勞動者的辛苦。在這樣的實踐環節中,學生對自身家鄉的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更樹立起正確的勞動意識,懂得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杜絕浪費,知道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都要具備堅韌的品質和勤勞的態度,才能逐步克服困難,取得理想的結果。
農村小學具備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教師應該把握好這一特點,積極拓展教學范圍,努力開展室外的實踐活動,帶領學生擺脫理論的束縛,真正將勞動作為一種實踐的理念,積極走進生活,完善教學設計,在學校強化學生愛護環境意識,在家培養學生樂于助人的品質,布置課后任務,針對家務勞動設計主題活動,使小學生切實感受到家長的辛苦,培養其感恩之心,幫助他們掌握基礎的生活技能,也能為今后塑造獨立的品格打好基礎。
比如,可以以“為父母做一頓晚飯”為例,這一環節較為復雜,教師在布置這一任務時要考慮到小學生的年齡和實踐能力,且與家長保持聯系,確保一切實踐活動都在安全的情況下進行。進而展開正式的做飯環節,學生要考慮到家人喜愛的食物,接受的口味和食材的營養,從洗菜到做菜的各個環節在家長的監督下獨自完成,借助這樣的勞動環節使其感受到父母日常的辛勞,收獲勞動的喜悅,看似簡單的操作流程,要付出無數辛勤的汗水。同時教師也可以布置書面作業,引導學生將整個勞動過程記錄下來,說說自己遇到的困難、解決問題的辦法和最后的收獲,形成有效的學習閉環,使學生在互相交流、互相分享的氛圍下彌補個人的不足之處,爭取在下次勞動活動中做得更加出色。
小學時期的學生心智發育尚不成熟,受到自身生活環境、年齡、成長經驗等情況的影響,形成的勞動理念并不完善,每個學生對待勞動實踐活動的態度和實際表現也有所區別。這樣的班級學情要教師實施針對性的個性引導,把握好分工的尺度,確保大家都能在適宜自身成長的氛圍下產生參與熱情,配合教師完成多項勞動任務。
比如,根據學生的能力差異,教師可以在班級設定值日輪流制度,確保勞動任務的多樣性。每個學生都能輪流參與到不同的勞動環節中,承擔不同的勞動任務,積極開展實踐活動,不再將思維局限于打掃衛生上,可以借助“種植樹木”“飼養花草”等環節,帶領學生感受到勞動的重要性,這樣豐富的勞動任務也直接激發了他們的參與熱情,使其深刻感受到收獲成果的喜悅。同時,針對每個學生的值日輪流表現,教師也應該實施針對性的評價,從不同的角度鼓勵學生,通過設定多種班級職務,完成衛生監督,明確任務分工,使其在小學時期便具備清晰的使命感和勞動觀念,培養勤勞、刻苦等優秀品質,實現自身身體和心理的健康、穩定成長。
除了基本的家庭勞動、校園勞動之外,教師還應該在進行農村小學勞動教育的過程中具備綜合發展的目光,結合現有的環境條件開展職業體驗課程、校園勞作課程和工具創新課程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思想,不再片面地認為“勞動”僅僅是保持環境的整潔,而是意識到“勞動”其實是一種輸出自我價值的形式,這種勤勞的品質和勞動的意識作用于生活的各個方面,有助于優化學習方法,豐富情感體驗,從而促進小學生的綜合發展。
比如,有條件的農村小學校可以預留出部分田地,由教師帶領學生完成瓜果蔬菜等農作物的播種,農村學生對這樣的環節并不陌生,但是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還是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如翻地時候的方法不當,施肥時候的數量掌握不均等,教師也要進行耐心的引導和啟發,將其劃分成不同的小組,共同完成翻地、播種、除草、收獲等勞動任務,借助勞動教育開展綜合實踐活動,使其感受到勞動的快樂和合作的價值,從而回到家中也能延續這種品質,幫助家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務工作,達到教學的真正目的。除此之外,教師在此過程中還可以帶領學生改造工具,提升播種的效率,如將礦泉水瓶的瓶蓋處打出均勻的小孔,得到簡易的噴壺,這樣的灑水工具可以用于范圍較小、對水分要求較高的作物當中,滿足植物的生長需求。通過創新工具,使學生能發掘生活中可以利用到的勞動元素,從而在自己動手的過程中提升自我實踐能力,培養創造意識,促進勞動精神的深化和傳承。
綜上所述,基于綜合實踐活動視角小學勞動教育的實踐途徑多種多樣,掌握扎實的勞動技能、樹立正確的勞動理念,能幫助學生養成勤勞、刻苦的良好品質,對學生今后的成長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教師應該意識到勞動教育的重要性,積極開展實踐活動,整合教學資源,發揮農村教學優勢,彌補條件不足,通過轉變教學理念、實施個性評價等多個途徑培養他們的勞動意識,促進小學教學事業的不斷進步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