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雪婷
(山西工商學院,山西 太原030036)
我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發展到今天也遇到了很多困境,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難以為繼,亟需保護。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保護和發展文化,做到文化自信。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近些年的發展體系越來越完善,并且開辟出新的發展模式,與旅游相結合,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使得非遺的保護和傳承尋找到了新的方向。2018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設立,開啟了文旅融合的新時代,這也意味著旅游從傳統的觀光旅游轉向深度體驗旅游,游客在旅游的過程中不僅會欣賞到自然美景,同時可以親身參與當地的民俗活動,體驗當地的特色文化。在文旅部的政策指引下,旅游當中的文化部分得到了更多的重視,非遺的保護和傳承也成為了重中之重。雖然非遺的受重視程度較高,但是非遺仍舊面臨一些生存困境,亟需提出解決困境的對策。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展現、表達、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制品和文化空間,具體可以分為以下幾大類;口頭傳統、表演藝術、社會實踐、自然知識、傳統手工藝。呈現出活態性、民族性、地域性、傳承性、多樣性等特征。非遺是我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的民族團結和民族精神有重要意義,但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非遺文化卻出現生存危機,從傳承的方面來看,傳承人嚴重偏向老齡化,青年和中年傳承主體過少,非遺面臨消失的境地,以非遺項目為基礎元素的產品開發呈現同質化,其發展和開發迫在眉睫[1]。
文旅融合簡而言之就是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我們所指的文化是文明教化;旅游中旅是指旅行,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游是游覽、游玩。文化和旅游的結合,不僅可以促進雙方的發展,同時可以提升經濟效益,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兩者是相互協調、相互影響的關系。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提升,人們物質需求進一步得到滿足,但是精神需求還存在很大的缺口,在文化部和旅游部結合成立文旅部后,文化旅游產業開始興起,為滿足人們精神生活的需求,以非遺為旅游資源的產品逐漸出現在大眾視野,非遺旅游產品的生命周期處于上升階段。
旅游本身就是一個交流的活動,可以傳播一定的文化,非遺的加入會吸引更多的游客,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反過來可以宣傳非遺,使得傳統文化得到發展,從而提升民族的文化自信,使人們對本民族的文化產生高度的認可,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游客可以參與節日活動中的祭祀活動,品嘗饒有興味的美食,并且親自動手制作,穿著體驗不同地域的特色民族服飾,友情的對歌,歡快的舞蹈,通過這樣方式,弘揚自己民族的文化個性,從而提升中國作為文化大國的地位。歷史證明,一個國家與民族要有持續發展的動力,需要的不僅僅是物質財富的創造,更重要的是文化核心價值體系的建立,而文化體系的建立并不只是靠精英集團的超前意識,而是要形成群體普遍認同的群體力量。
相比較其他產業而言,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滯后,文化產業所帶來的經濟效益較低,而文旅的結合,會使得文化產業注入新的活力,探索出產業結合下的發展新模式,從而提升自己的行業競爭力。非遺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是注釋歷史的“活字典”,是珍貴的文化資源,將非遺注入旅游,不僅能夠加速非遺的傳播、提升游客對其的認知,也給傳統的旅游活動增添了文化氣息,使得旅游更有文化內涵,從而促進旅游目的地的經濟發展。
據“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統計,我國現有42 項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總數位居世界第一。國家級的非遺項目有1557項,包含子項有3610 項,但普通大眾對非遺的認識還缺乏足夠的認可。為了提升普通民眾對非遺的認知,結合旅游的發展趨勢,近些年非遺旅游、民俗旅游等新型的體驗式、參與式旅游形式開始走向大眾視野,非遺旅游和民俗旅游不僅能夠增加旅游銷售收入,也增加消費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
非遺的保護機構日趨完善,每個省市都開始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組織開展非遺的保護工作,積極的申報和認定非遺項目。國家也定期撥款,專款專項,給非遺的保護工作提供資金的支持,例如,會給每年認定合格的非遺傳承人一定的補助。隨著非遺的興起,非遺保護基地也開展籌建,有特色專題傳習所、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等,在這些基地中開展非遺作品展示和非遺宣傳活動。同時多省市開展非遺旅游,設計非遺旅游專題線路。
各省市的非遺相關法律不全面,大多數只是依照國家頒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去管理,但是實際上每個地區的非遺種類繁多,統一的非遺保護法律適用面不全,難以做到根據非遺項目的特點進行保護,每項非遺都有其獨特性,保護方式也是多種多樣,針對性的非遺制度應該建立。而出現這種情況主要還是政府對非遺的重視程度不夠,主導性低。非遺的保護和開發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國家雖然每年會有補貼,但因為非遺項目數量的增加,補貼的金額遠遠不夠,大部分資金都使用在部分重點項目上,很多非遺項目沒有相應的資金支持。由于資金來源單一,社會關注度低,資金支持難以維持非遺的保護發展[2]。
近年來,非遺項目數量的快速增加,相應的保護機制卻未能完善,僅僅停留在展示陳列層面。雖然每年國家級、省級、市級的非遺數量增長快速,但是形成的保護非遺僅僅停留在申請非遺成功這一階段,申報成功的非遺項目除了列到非遺名錄以外,沒有實質性的保護方式,后續的管理也是僅限于將非遺留存在博物站陳列展示,對于一些手工藝、表演類的非遺項目來說,陳列方式的保護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
現有的非遺傳承人年齡普遍在40 歲以上,而且很多的非遺活動開展都是自上而下,由政府牽頭開展的,普通群眾對非遺文化的認知度較低,更談不上對非遺進行保護,僅靠非遺傳承人和民間藝人難以做到讓非遺擴大范圍。政府的宣傳難以吸引大規模的群體,其宣傳方式不全面,宣傳內容單一,普通群眾僅是聽過某非遺項目例如非遺名錄,但是對非遺項目的具體內容卻全然不知。
在景區內的非遺項目由于群體的普遍認知差,導致其非遺旅游項目競爭力低,部分的非遺文化市場接受度較差,比如戲曲類、民俗表演類。其次,由于非遺項目不集中,使得非遺旅游項目難以形成規模,代表性較差。缺乏統籌規劃,非遺和旅游的融合深度不夠,非遺和旅游的資源整合程度不夠。
首先要優化頂層設計,健全省級以下關于非遺保護和開發的規章制度,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實現針對性地制定條例。明確權利義務。合理規劃,將非遺項目的開發加入文旅融合的長期規劃中。多個部門加強合作,協調溝通,形成統一對非遺的認可。加強監督管理。健全傳承人的培養機制,非遺傳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完善健全其培養機制會直接影響非遺的保護效果,通過政府制定的非遺保護條例,可以明確非遺傳承人的職責,我們可以鼓勵傳承人辦學收徒,擴大非遺的影響力。可以從旅游專項工作人員中培養非遺旅游方向的傳承人,從當地居民中選取非遺愛好者,鼓勵其參與非遺旅游活動,將非遺旅游向專業化、系統化發展。在深挖非遺文化價值的同時要設置非遺專項經費,除了政府投資以外,可以吸引社會投資,從政策上傾斜,吸引民辦企業對非遺項目進行投資。
首先要做到保護非遺項目自身的發展,同時要注重非遺所處的大環境,因為非遺是動態變化的,是不可再生的,所以要保證其可持續性,并將其融入旅游資源,在融合旅游發展的過程中要注重發掘非遺項目的文化內涵,不能單一地追求經濟效益,可以側重其文化和情感角度,讓游客通過實際參與非遺體驗,感受其文化內涵。保護非遺所處的大環境不可忽視,任何時候都要在保護非遺本身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合理開發,避免類似于古城、古鎮過度商業化的發展。在開發過程中注重綠色可持續發展,找到開發和保護的平衡點[3]。
在開發非遺項目的過程中強調保護性開發,以防出現在開發過程中非遺項目文化屬性的改變,在尊重非遺文化的內涵基礎上進行開發,切忌過度商業化開發,實現文旅產業協同發展,同時提升全民對非遺的保護意識。強化非遺保護需要借用現代科技手段,實現數字化保護,將非遺加入互聯網數據庫,通過大數據進行分析非遺發展的生存現狀,將非遺推向影視創作方向,同時編制非遺著作。
群眾的力量是不可小覷的,群眾對非遺的重視程度嚴重影響非遺的保護發展,可以從高等教育入手,讓非遺進入課堂,讓學生了解非遺文化,提升學生的興趣,使其成為非遺旅游的潛在消費者,對非遺文化感興趣的同學,可以號召他們未來從事非遺相關工作。通過旅游開發的方式,將非遺傳承人和當地居民結合,提升和擴大非遺旅游的知名度,從而進一步吸引當地居民參與到非遺旅游中,擴大非遺旅游的影響力,正在的實現活態性的傳承保護工作。保護和傳承非遺的關鍵在人,不管是認定的傳承人、當地的居民或感興趣的學生,都可以為非遺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目前非遺文化雖然眾多,但是沒有形成統一的品牌,宣傳力度差,導致人們對非遺的理解不夠深刻,所以在宣傳這個環節需要得到重視,比如可以借鑒故宮文創的思路,將故宮文創產品進行線上宣傳,進行線上銷售,利用現在的新媒體,如抖音短視頻平臺進行直播宣傳,讓我們的非遺文化進入大眾視野,從而實現文化自信,向文化強國走近。將一些手工藝的制作過程錄制視頻,在網上傳播[4]。
隨著旅游產品的轉型升級,體驗性、參與性是未來旅游的重點,非遺旅游是典型的體驗型旅游。結合目前文化旅游的背景,我們要在旅游中挖掘深層次的旅游產品,但是目前非遺旅游的開發層次低,資源統籌差[5]。在開發非遺旅游前,我們要做好非遺旅游的規劃,首先做到整合當地的非遺資源,并且分類別進行整理。政府應該首當其沖,做好頂層設計,從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出發,設定長遠的非遺旅游發展目標,對已經分類好的非遺項目進行長期有效保護機制。從宏觀角度,分析非遺的生存現狀,保證非遺項目種類、數量的穩定,積極地進行調控和監管。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營造非遺的文化氛圍,從政策上支持旅游企業非遺旅游的開發,多部門聯合測算分析非遺旅游的文化價值、經濟價值、對游客的吸引力,設計最具吸引力的非遺旅游產品,讓其在旅游市場突出重圍。除了注重文化底蘊,要注意結合當地的生態環境,居民建筑,體現出地域特色。
隨著觀光游吸引力的減弱,新型的旅游模式應運而生,出現了休閑旅游、研學旅游、文創旅游等新模式。游客開始注重旅游的體驗性,體驗文化是旅游中重要的一方面,旅游模式的開發可以依據非遺文化的特點時間和空間打造有特色的文化旅游產品,結合非遺所處的空間,更能讓游客體驗到非遺文化的內涵,例如古城旅游,非遺旅游的發展不僅可以復興古城功能,同時保留古城的文化價值。研學旅游主要是針對中小學生的,目前中小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越來越重視,開發非遺研學游勢在必行。一些傳統的手工藝品應該開發獨特的文化旅游產品。加強區域聯動,從發展區域旅游的路徑中加入非遺項目,在傳統經典的旅游線路和經典中滲透非遺文化。將非遺聚集地整合,形成展覽、表演、教學、體驗、研究為一體的旅游資源。結合旅游中文創設計,將非遺項目進行創新性轉化,在體驗環節可以讓游客親自設計非遺元素的文創產品,實現非遺的活態傳承。深挖非遺的文化內涵,實現非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