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孔玉婷
本研究以忻州市城區兩所公立學校、一所私立學校中的家長為調查對象。實施方式是采用網上線上問卷進行調查,研究者將編制好的問卷以線上形式發給被試填寫,自愿作答,匿名填寫。
擬采用大陸學者戴曉陽的修訂版《人際信任量表》。該量表在保證信任效度的同時,其對教師的信任內容層面將維度劃分為:教師專業能力的信任、對教師專業理念與師德的信任以及對教師專業知識的信任三個維度,一共30道題目。
(1)學歷不同的差異比較
通過表2.2.1知,結果顯示不同學歷的家長對于教師的信任有著明顯的差異(p<0.05),具體表現在專科學歷的家長對教師的信任明顯偏低,與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家長對教師的信任有明顯差異。
(2)對于班級不同的差異
由表2.2.2可知,家長在不同班級中對教師的信任不同,通過比較不同班型家長的人際信任均值可以看出隨著班型的升高,家長對教師的信任有所減少,并且在專業知識信任方面差異顯著(p<0.05),可以得出,大班家長對于教師信任更小,而小班家長對教師更為信任。

表2.2.2 家長對于班級不同的差異
(3)公私立性質的差異
如表2.2.3可知,學校的不同性質在學生家長對教師的專業知識信任、專業理念與師德方面的信任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表現在私立學校的家長比公立學校的家長更為信任。

表2.2.3 公私立家長對教師的人際信任差異
我們通過數據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上三種情況是不同人口學變量影響下的家長對于教師的信任所造成的顯著差異:
第一,本科學歷的家長對于教師信任相比其他學歷的家長更高,其中專科家長對教師的信任最低與本科學歷的家長存在顯著差異,在當代重視學歷的社會背景下,由于學歷限制了收入,現在社會我們都知道進入公立學校難,而高質量的私立學校又十分昂貴,因此很多低收入的家長可能在選擇學校這方面會選擇一般的私立學校甚至是教師素質各方面未經嚴格檢驗的學校,那么接受的教育質量方面可能得不到保證,因此學歷不同的家長對于教師信任差異也就十分顯著了。
其次,在不同班型中也存在顯著差異,隨著學生由小到大的成長,家長對于教師的信任逐漸遞減,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為什么隨著學生在校時間的延長家長對于教師的信任反而會遞減?很可能是家長對于教師本身的人際信任就很脆弱,但凡經歷一定的突發事件或者外界的負面的教師傳聞都會使家長對教師的信任產生負面影響,很多高年級的學生都經歷過一定的轉學,這樣的經歷,也會對家長對教師的信任產生一定的影響。除此之外,面臨畢業的家長在與教師交往時,考慮到以后可能接觸更少了,因此即使二者關系存在很明顯的裂痕,家長和教師也不會刻意去修復了,也就導致家長對于教師的關系質量下降,人際信任偏低。
第三,我們都知道隨著社會發展,許多家庭條件優渥的家長都會選擇一個更優質的私立學校去培養自己的孩子,而私立學校對于教師的要求也不比公立學校差,同時可能會存在優勝劣汰的制度,使私立學校的部分老師為了更好的職位而提升素質,所以私立學校的家長相比于公立學校家長整體素質可能更好,更可以理解教師,對教師的信任更高。同時私立中的監控設備可以更為直觀的看到教師的行動,家長也就相對放心些,但是社會上頻出的私立園所監管不嚴而導致的傷害兒童的事件,致使私立院所的家長對教師的信任依舊不高。
最后,在不同的監護人、家長不同的職業、家長與教師的交流頻率的多少等一系列因素都會對教師的信任產生影響,雖然不是很顯著,但是對于我們教師的教育工作也有一定的啟發,在不同監護人之間存在信任差異很好理解,對于年輕一代的父母來說,面對社會是共同進步的,因此教育理念更新更快,況且與教師接觸的年齡方面跨度不大,以同齡人的身份來溝通也可以更好的理解,相比于在家退休或是上了年齡的祖父母,對于教師的理解比較局限,對教師的信任也就更低。
針對于以上家長對于教師的信任情況和影響因素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家長與教師的信任關系是急需提升的,但是這種提升要以互相理解為基礎,基于此,列出建議策略如下:
(1)開放獲取信息渠道。家長獲取信息渠道相對來說狹窄,對于學生的了解以及教師工作日程安排的了解片面和有限,許多家長對教師的工作日程認為不過就是照看孩子,因此,家長可以多多參加家長會、家園活動來促進自身對孩子一日生活的了解。
(2)理解教師的付出。教師的工作是繁瑣枯燥的,家長只有支持和鼓勵教師的付出,教師的付出才是有意義的,況且在現在都裝有監控設施的教室里面,很大程度上束縛了教師的手腳,倘若家長放心將孩子交給教師,那么一定程度上就是對教師能力和工作的信任和認可。
(3)家園教育要步調一致。對于家園合作這方面,各個社區、學校、機構都普遍在大力倡導,家園合作的基礎就是家園教育一致,教師教育教學的順利開展和家園教育一致有很大關系,倘若家長和教師的教育原則和底線不一致,這就會導致教育的混亂,甚至有可能會利用雙方的不一致來做出一些不利于學生發展的事情,后果堪憂。
(1)提高教師層面:提升自身專業素養。教師自身的素養以及溝通能力的高低關乎與家長溝通的效率,具有優秀素養的教師往往不僅能夠兼顧自身的工作,還可以在活動過程中觀察學生,及時與家長溝通,這些都與教師的高素質是分不開的,因此當務之急是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尊重家長的合理需求,及時與家長溝通。溝通對于建立信任至關重要,而教師與家長的溝通需要一些小技巧來保持。
(2)創辦活動層面:家長對于教師的不信任很大程度都是不理解和過分擔心造成的,這也就導致了教師的教學活動可能質量不高。那么,學校層面應多多開放辦園、開辦各種家園活動,因時因地的創辦一些季節性活動或者主題性活動,加強家園合作溝通。
(3)“請進來,走出去”。作為一個培養孩子健康快樂成長的環境,學校是家庭和社區的紐帶,也應該考慮到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將家長的資源、社區的資源有效的結合,請家長進園活動與教師、與其他家長們、與社區有效溝通交往,學校自身再走出去,帶領孩子、家長、教師,結合生活、結合社會社區大環境,做到家園、社區一體化,構建新型教育生態圈。
(1)社區應規范學校為重點和示范。不僅要加強教師教育,同時給予教師更多的進修空間和機會。結合數據顯示,公辦比民辦的信任度更高,也就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私立可能比公辦更值得信賴,資源也更優質,所以社區應該規范優秀學校,加強模范學校的代表性。
(2)加強教育法制監督建設。教育的法制在逐年推進,例如:對于學前教育的規范,我國出臺了《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對教師的工作制定了細致的準則,但是危害學生的安全案例還依然存在,為防止這樣的事情一次又一次的發生,政府和有關部門必須有針對性的加強教育的法制建設,保護家長對教師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