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應飛

我國城鎮化經歷多年的高速發展后,城鄉建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的同時,也留下了基礎設施不足、文化彌散、交通擁堵等城市問題。在新時代背景下,城市更新迎來了制度、方向層面的偉大改革。可以預見,在下階段城市更新改造過程中,城市設計將發揮極為重要的作用。本文重點探討在城市更新改造中,如何更好地發揮城市設計的作用。
城市中的老建筑、歷史城區,保留著城市最原始的記憶。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的不斷進步,推動著城市的建設,城市老化的問題也在不斷地呈現。為有效地應對這些問題,規劃師面臨的最關鍵挑戰就是如何做好城市更新改造。在保護城市風貌的基礎上,努力創建人文城市、綠色城市和韌性城市。
每一棟老建筑,不論是歷史文物、名人故居,還是老舊的居民小區,都是城市文化的表達,都承載著一段獨特的記憶。從“大拆大建”到“留改拆并舉、以保留保護為主”,國內城市更新理念已經經歷了方向上的偉大變革。我們對于城市發展的理解在轉變,對“城市更新”的定義也在不斷升級。新與舊非但不是對立的,而是可以進行高水平的融合。一座創新城市離不開歷史的積淀,一座現代城市也不可能喪失歷史風貌。
新時代背景下實現高質量發展成為主旋律。以武漢市為例,一方面,在城市更新和改造建設中注入精細化理念,堅持城市建設像繡花一樣精細,于細微處見功夫的理念,踐行“工匠”精神,高標、高效推進濱水臨山、重點功能區、大型城市公園及江灘公園、綠道及歷史風貌街區等重要的特色風貌區域規劃實施,通過精細化實施塑造精致武漢形象,增加市民認同感。另一方面,是實現精細化城市管理。為保障“五個中心”建設現代化大武漢的目標實現,全面開展城市精細化管理三年行動計劃,推動形成城市管理“問題發現-整改落實-反饋核查-考核評價-通報問責”全鏈條閉環流程,堅持“以人為本、因地制宜,對標一流、追求極致,綜合施策、精細管理”的原則,以“區、街、格、路”為框架,打造具有武漢特色的城市精細化管理體系。
隨著城市更新及精細化城建最新理念的轉變,城市設計的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中的重要性逐漸凸顯出來。一方面,城市設計是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土空間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貫穿于國土空間規劃建設管理的全過程。在總體規劃、專項規劃、詳細規劃等不同層級國土空間規劃中,在城市中心區、農村等不同的區域內,城市設計方法將發揮不同的作用。另一方面,城市設計是實現城市精細化更新改造的重要工具。建筑物的基本功能得到滿足之后,人們對城市空間環境要求也越來越高,對于建筑的要求不再僅僅是建造質量,還包括建筑的舒適度和實用性等因素,而且更加重視建筑物自身的價值。目前,城市設計也在隨著城鎮化的進程不斷完善,對城市未來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只有將建筑設計和城市設計相結合,才能夠保證城市的精細化建設和發展。
在開展城市設計時,要先對目標區域進行翔實的現狀調研,見表1。調研的主要目的主要了解目標區域的歷史沿革、發展歷程、產業現狀、空間格局、風貌特色及交通基礎等,為城市設計策略的提出提供基礎資料,針對調研的各項數據,結合實際發展狀況,開展具有可行性、科學性的城市更新和風貌保護的城市設計,促進城市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共同進步。

表1市場調研內容
在整理調研結果以及研究相關規劃的基礎上,要全面分析所研究區域的空間布局、功能定位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和自身的優勢以及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并以此為基礎,提出區域的未來發展方向和具體的規劃,并且充分考慮到可能遇到的問題并提出解決措施。在此過程中,可以借鑒相關對標城市或區域的的成功經驗,結合本城市的城市更新和風貌保護的設計理念,運用多樣化的方式獲取有利信息,如現場踏勘、訪談、網絡交流、專家研討等方式,確定出城市設計的最終方案。例如,由武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與武昌區政府聯合組織發起,由武漢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間規劃研究中心承辦,在“眾規武漢”平臺上發布的有獎征集活動,主題為“曇華林正街東入口景觀方案征集”,要求參賽者結合當地的歷史發展、建筑風格、城市功能等多種元素,對歷史街區重要的入口空間進行空間環境及城市設計。
城市規劃與設計屬于規模的進一步擴大,更屬于在原本基礎上的一種優化與改造,借助于科學的城市設計規劃,能夠對城市建設方案進行優化,促使城市更新的可行性與合理性更強。比如在當前建筑工程當中的相關市政工程,其功能需求和工程選址對城市發展來說至關重要,借助于城市設計便能夠有效糾正錯誤的選址方案,提醒建設人員綜合考慮不同的影響因素,促使工程建設更加滿足城市發展過程中的經濟發展與特色化發展需求,讓現代化城市更加美麗、和諧,并且相關功能的作用都可以得到充分激發與利用,為城市居民們提供更多優質的公共服務。一個合理的城市設計方案和設計策略,可以更加清晰地表現出設計人員與建設人員的工作意圖,從而進一步提高城市設計與城市更新的合理性與可行性。
城市當中的公共空間與公共場所的實際品質屬于對城市發展水平進行衡量的一個重要指標,城市設計也影響著公共空間的建設。伴隨著城市人口數量的激增,城市居民們可以享有的公共空間越來越有限。這就需要設計人員充分認識到這方面問題,在城市更新過程中著重設計更多公共場所,從公共園區、城市廣場以及文化地標等角度出發,不斷提高城市公共空間的整體品質與質量。另外,通過城市設計還能夠更好地處理公共空間和建設用地間存在的矛盾,通過對建筑用地的合理規劃,節省大量土地資源,從而提高公共設施的規模與城市品質。
新時代背景下的城市更新和風貌保護,其城市設計理念應順應“拆改留”向“留改拆建控”轉變的新形勢和新要求,空間設計手法應更具針對性,更強調精細化,引導城市向生態彰顯、文化繁榮、更具韌性的方向發展。
要依據“延續性、多樣性、重塑性”等原則,不僅重視整體設計,還要注重細節設計,保證城市個性得到充分彰顯。其一,要不斷完善相關的規章制度,完善拆遷補償及政府投資收益回報機制,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機制,吸引社會資本廣泛參與,形成政府、市民及社會資本多方共贏局面。其二,要尊重城市的文化以及民俗等,在城市更新的基礎上保護城市的傳統文化以及民俗,絕不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因城市更新而消失殆盡。其三,不斷提高城市更新的設計水平,并且對城市的歷史、環境等進行研究,使城市設計體現城市的個性,避免千城一面,千街一面的情況發生。
在城市設計的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城市景觀形象這個“面子”,還要關注城市的文化理念、城市的治理方案等“里子”因素對城市發展的帶動作用。在城市更新的過程中,特別是城市老城區、古建筑、歷史街區等歷史文化沉淀最為集中的區域,一定要打破過去過于關注城市形象、搞面子工程的僵局,充分體現匠心營城、文化傳承,切實解決歷史風貌區域存在種種城市欠賬和文化漠視的問題,大力保護和傳承歷史文脈,留住城市記憶。
對于一個城市而言,名勝古跡就是其個性的名片。名勝古跡在當地的旅游業發展、增加經濟收入、文化教育活動等都有重要的意義,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價值。國內擁有名勝古跡的知名旅游城市,旅游人數逐年遞增,在帶動城市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給城市帶來了知名度和美譽度。在歷史區域的城市更新改造中,要重點處理好保護與利用的關系。要樹立“優先保護”的原則,最大程度地還原文物的原真性,在保持其歷史原貌,尊重歷史的情況下賦予新的功能內涵,使人們在觀賞游覽的同時重溫歷史,感受其深厚的文化底蘊。
城市設計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道路交通,高效互聯的道路體系是城市得以健康運行的首要前提。通過改進城市設計方法,將中央倡導的最新規劃理念融入設計全過程,增強規劃的前瞻性、嚴肅性和連續性。例如在武昌濱江商務核心區城市設計中,考慮該區域成片開發的特性,通過搭建一套小街區、密路網道路格局,打破傳統的“稀路網、大街區”模式,引入邊長120~150米的街區尺度,新拓中部次干道,優化路網級配銜接關系,通過地下環路統領地下交通組織,實現地上地下交通互聯、多種交通方式的便捷換乘、地下交通與長江隧道的順暢銜接。同時,在以保留改造為主的老城區,可以結合老舊社區改造及零星的拆除重建,見縫插針地加密公共通道,讓街區變得更為開放和可達。
對于一些具有歷史意義的工業園區,應本著風貌延續、騰籠換鳥的原則,盡量保護園區的原貌以及空間格局,保留有歷史價值的工業遺產。如位于武漢二橋北側的擬規劃建設的鐵路遺址公園,原為粵漢鐵路武北站,隨著鐵路功能逐漸外遷而面臨更新改造和功能再塑。在這樣一個集文化、生態于一體的區域,老的鐵路維修廠房雖然凋零但依然保存,四美塘公園生態美麗,是作為我國南北交通大動脈的京廣鐵路運輸史上的重要歷史遺存,靜靜的躺在古老的長江邊。武漢市充分意識到該區域的改造重生對城市發展的重要性,并十分重視對該區域的城市設計。通過開展全球設計競賽,引入新銳建筑師,廣泛聽取改造思路,你通過延續區域歷史文脈,聯動周邊功能區域,通過對基地進行空間重塑和功能再造,將該區域打造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創意高地和城市文化地標,彰顯地域文化魅力,激發片區城市活力。
加強城市更新是提高城市空間效率、優化空間資源配置、解決現存城市問題的重要手段。在城市更新的過程中,通過城市設計方法的運用,緊扣城市風貌本底特色,兼顧自然生態、歷史文化、現代都市等不同風貌特性,兼顧“留改拆建控”等五大工作,以精細化設計、精細化實施和精細化管理為目標,最終實現高質量的城市更新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