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琰

現代社會的持續發展,客觀刺激了城市的更新,以提升都市的宜居性、減少能耗等為基本目標,使其更新后現有功能得到保留和必要延伸。由于城市是多個社會要素、生活要素的聚合體,其更新和設計往往十分復雜,我國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對城市發展、更新等工作進行指導,效果良好。從進一步提升城市建設、更新效果的角度出發,對其設計要求、內容、路徑等進行分析,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城市更新是指根據發展、生活需要,對城市功能進行評估,將其中已經不適應現代化城市社會生活的地區作為目標,進行改建的一種綜合性管理活動。城市設計則是以城市為對象,以實現或優化其功能為目標,開展的一種設計活動。城市更新的過程中,也需要來自城市設計的支持,但城市設計不同于城市規劃,其關注的是工作的三維化和具體性,而非二維化和抽象性,后者則是城市規劃的基本內容和特點。城市設計一般包括綠化區域設計、交通區域設計、居住區域設計、商用區域設計、文教區域設計、辦公區域設計等,城市更新一般包括上述若干部分或全部,具體內容多因地區而異。
(1)宜居性
城市更新中的設計首先關注宜居性,即更新后的城市應適宜居住和生活,這是設計工作關注的第一要務。
(2)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是指城市更新、設計,應考慮實現人的價值,服務城市居民,其他管理活動、經濟活動均以服務居民為目標。
(3)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是指城市更新中的設計不能盲目、好高騖遠,應根據城市和地區特點,具體確定可行的設計方法、方案。
部分城市在更新、設計過程中,未能結合實際情況,導致設計工作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如交通條件不佳的城市,設計了較大的商務區域,其商務活動可能因消費者不足而難以開展,那么這一設計是不成功的。
城市更新中的設計需要以設計方案為藍本,部分地區城市更新工作目標明確,但方案不合理,同樣影響工作質量。如設計投資較多,超過城市可承受的范圍,或設計過于復雜,城市無法實現設計目標等,均屬于不合理設計。
設計完成后,需要確保設計方案切實可行、符合實際情況。部分城市更新過程中,如不能有效跟蹤方案的全設計過程,不能在施工前做好模擬分析,會帶來設計無法實現、局部返工等問題。尤其是重點區域的模擬,一般需要反復進行,以了解設計的合理性,避免設計付諸實施后出現施工困難,不嚴格的設計過程管理會增加該問題的發生率,需要予以重視。
城市更新設計工作,往往與實際情況不完全契合,因此需要對設計過程進行反復論證,跟蹤其實施過程,及時對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調整。部分地區缺乏對設計方案實施情況的跟蹤,不能及時調整出現的問題,可能帶來反復建設、重新設計工作方案等嚴重問題,會直接影響城市的更新效果。
城市更新的促進為發展需要,持續發展的城市則帶來了持續更新、持續設計的要求。一般應在設計過程中預留改動空間,以滿足后續的調整、優化需要,部分城市在更新設計過程中過于關注當前效應,預留的優化、操作空間不足,對其更新發展具有一定的負面影響。
城市更新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客觀性,一般是結合城市特點進行的,這要求在設計的過程中也充分考慮城市特點,使設計工作契合城市更新特點和需要。
如我國遼寧省HR縣,在其更新設計活動中,主要結合了城市人口增加、經濟發展趨于多樣化的特點組織設計。一方面城市人口持續增加,使居住區緊張,另一方面城市發展旅游產業為經濟支柱,因此重視交通、住宿等旅游設施建設。設計過程中,設計者在城市南部設計了基于旅游需求的大片區域,用于建設旅游酒店和文化宣傳設施,在都市北部、東部等區域設計了現代化的居民小區,改造了原本低矮、老舊的民房,增加了單位面積土地的利用效率,且便于集中向居民提供物業管理、生活方面的服務。
從交通角度出發,設計者將都市客運站一分為二,新客運站服務長途客運,位于都市南部接近旅游設施的區域。原客運站主要服務短途客運(城市內公共交通)。此設計實現了交通分流,可避免都市內交通擁堵的問題。總體上看,設計工作結合了區域特點和城市發展更新需求。與同類城市相比,HR縣每年交通擁堵發生率低于30%以上,且旅游產業增長情況良好,在2022年“中國宜居宜業典范城市”“中國養老宜居城市”排名中,HR縣分別位列全國第89位(遼寧省第一)、第1位,表明其城市更新設計效果理想。
設計方案的可行性主要牽涉到兩個方面,即設計合理、資金準備充足。前一個方面多可得到滿足,但資金方面的制約往往限制都市更新設計,要求在未來的工作中予以關注。建議城市規劃管理部門首先對設計工作進行分析,結合區域實際提供至少兩份不同方案,其中一份為理論上的最優設計方案,即不考慮資金限制的設計方案,其余均為備選方案,備選方案需要從資金角度出發,進行設計簡化。不同方案提出后通過專家反饋的形式進行討論,選取若干位都市規劃設計方面的專家,對不同方案進行論證,每一輪論證均對不同方案進行評分,給出優劣勢,并做細節上的設計調整。每一輪論證過后,均淘汰一套方案,最后一輪論證后剩余方案,即作為最終方案草案。
如果該草案恰為最優設計方案,則要組織對該方案的獨立論證,主要論證內容為資金的籌措。確定資金籌備情況可滿足方案設計要求,則出具籌資計劃、推行方案;反之則對草案進行設計精簡,不斷削減資金投入總額,直到最終論證結果符合設計要求,也符合資金方面的要求。除專家反饋法之外,還可應用頭腦風暴等思維方法,確定最佳的設計方案。
設計方案和思路確定后,還應結合現代化的設計方法進行模擬,以實現細節方面的優化或整體優化。目前常用的模擬技術為BIM技術,該技術屬于一種虛擬現實技術,可借助數據資料完成大范圍或小范圍的三維模擬,了解設計是否可行,并做模擬和優化。BIM技術支持下的城市設計三維模型結果見圖1。

圖1 BIM技術支持下的城市設計三維模型
以圖1為例,該設計關注了城市中心善用區域設計,將此前的棚戶區更改為居民區(左側),在中央區域設計停車場,右側和其他地區均為商用區域。設計以當地實際情況為基礎,借助豐富的現場調查數據、歷史數據完成建模,之后以BIM技術對一些關鍵環節進行模擬。如交通模擬,圖1設計關注商用區域作用發揮,因此通過動態模擬的形式了解早晚高峰期交通態勢,以及停車場是否滿足大量機動車的停放需要。經參數帶入和加速模擬(時間的100倍速),發現設計不完善合理,中央區域交通壓力較大,可能導致早晚高峰擁堵,因此對設計進行了調整,圖1中央偏上區域黃色建筑原為公共展廳,設計調整后予以去除,設計為交通轉盤。重新模擬后,交通擁堵問題得到相應解決。城市更新中其他方面的設計也可參考此模式,最大限度利用技術優化提升設計的合理性。
1. 執行和調整
城市更新中的設計工作屬于前置性工作,但具有決定性作用。此部分工作完成后,需要根據方案內容組織設計實施,并對實施過程進行動態管理,使其不完善之處進一步得到調整和優化。如江蘇省NJ市的市政建設工作,當地文教事業的發展客觀需要城市在此方面作出更新。當地據此進行城市設計,在確定了設計草案并論證完畢后,擬在該城市北部地區建設一個大學城,以集中進行文教方面的管理。在執行過程中,發現該區域交通不夠便捷,但建設的大學城總體規模較大,包括六所綜合性大學,學生、教職工的總數可達到12萬人以上。
設計方了解該問題后,在沒有停止施工的情況下,與主管單位進行交流,結合了大學城管理、發展需要,在原有設計的基礎上,對公共交通進行調整,在大學城周邊設計了一處地鐵站,另增設了3處公共交通站點,使大學城的交通便捷性得到改善。從效果上看,大學城建成后沒有明顯受到交通條件影響、限制,邊緣區域偶有堵塞,但擁堵時間和發生率遠低于其他地區,表明其城市更新過程中的設計調整具有一定的實際價值。
2. 驗收和改善
城市更新過程中的設計、建設、工期方面受到工程量的影響,并不是統一的。在完成設計、建設后,還應重視驗收管理,了解此設計是否擁有后續調整完善的空間,考慮預留調整空間。一般在城市更新的設計階段,應做預留準備,但設計工作與實際施工情況可能存在出入,因此施工建設、驗收階段需要進一步加以分析,了解預留部分是否滿足預期。如上文所述的遼寧省HR市,在城市更新設計的過程中,于南部區域建設了長途客運站,預留了較多建設用地,以用于火車站的建設。設計之初,預留建設用地為13.5%,但建設過程中,設計人員對當地客運規模進行了跟蹤考量,發現其客運量實際上較少,并未達到預期水平,因此認為原有的客運站設計規模偏大。驗收完成后,重新調整了部分區域的功能配置,將汽車客運區域變更為預留區,使預留火車站建設用地占比39.6%。當地規劃火車站后,預留用地基本滿足使用需要,無需進行二次用地規劃,證明當地驗收設計方案時的改善作業收效良好。
綜上所述,城市更新中的設計工作價值突出,應根據其一般原則和具體要求做設計路徑研究。共性層面上看,城市更新中的設計強調宜居性、以人為本,同時考慮空間利用和綜合效益。一般意義上的城市設計包括綠化區域設計、交通區域設計、居住區域設計、商用區域設計、文教區域設計、辦公區域設計等。實際工作中應根據不同區域特點、城市特征,因地制宜地進行規劃設計,首先需要明確設計目標、確定方案,之后進行模擬、調整等,以推動設計方案的有效執行,最后根據預設目標和設計過程中出現的變化,組織驗收和改善,促進城市更新工作逐步走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