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珺
從1959年開始,由于多種原因,全國范圍內出現了商品供應不足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走后門”之風愈演愈烈。中共中央敏銳地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堅決制止這一不正之風的蔓延。
一
1960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務院副總理李富春將《中央關于整頓對負責干部的特需供應,禁止商品供應“走后門”的指示(草稿)》送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和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審閱。劉少奇對這個指示稿進行了許多修改,并加寫了一些話。
10月12日,中共中央下發了這個《指示》。《指示》指出:“在商品實行計劃供應和合理分配當中,對于高級干部和高級知識分子在某些消費品方面,給予適當的照顧,是必要的、合理的。當前的問題是,有些地方照顧的范圍偏寬,標準偏高。個別單位的干部甚至互相包庇,通同作弊,或者自定特需供應,同群眾生活水平相差懸殊。”“在某些地方存在著商品供應‘走后門’的現象。有些商業人員對于上級干部、本人家屬和親戚朋友,采取不正當的方式供應商品,私相授受,甚至把好東西留下內部私分。有些地方對負責干部隨便實行‘優待供應’,破壞商品分配制度。有些單位以‘協作’‘掛鉤’為名,互開后門,假公濟私。還有些公社、農場、工廠、企業和機關,亂銷亂用自己生產的生活資料,或者借口送禮形成變相地‘走后門’。這樣,就使市場供應的商品減少,市場緊張的情況增加。所有這些行為,都是嚴重脫離群眾的,都是不顧大局、自私自利的資產階級思想作風的表現和違法亂紀行為。”
為遏制商品供應“走后門”現象,中央還制定了具體措施。但考慮到實際情況,《指示》還指出:“各地在整頓特需供應、反對‘走后門’的同時,還應當從各方面領導機關干部和人民群眾,切實安排生活,大力發展副食品生產(機關和事業企業單位副食品生產要自己動手,遵守政策,不得另外雇工,不得與民爭地);應當從各方面改善商品的分配和供應辦法,力求方便群眾。此外,各地區對于高空、高溫、井下、水底作業等工人,飛行人員、航海人員、專業運動員、體力消耗較大的藝術人員以及病人、產婦、嬰兒等必不可少的特需供應,必須努力保證。”
二
《指示》發出后,各地根據查出的“走后門”案件紛紛將材料上報中央。對材料中反映的問題,劉少奇十分重視,多次作出批示。
1961年6月11日,湖南長沙縣將關于對福臨公社干部生活特殊化“走后門”處理的情況上報中共中央。報告說:“在農村商業調查中,群眾揭發當前商品分配中不合理的問題比較普遍,特別是干部生活特殊化和物資‘走后門’的現象比較嚴重。”為了糾正和改變干部生活特殊化“走后門”的不良現象,報告采取了三項措施。
6月17日,劉少奇將這個報告轉李先念閱,并批示:“請你們抓住幾個省、幾個縣、幾個公社、幾個大隊,由上而下的公布商品賬目,認真加以清查,以便了解過去是怎樣分配商品的,在今后,又應該怎樣改進商品分配辦法。在過去一年多內,商業部門和糧食部門除犯了其他的一些錯誤以外,在分配商品方面,也犯了許多極端脫離群眾的錯誤,但是你們自己和我們都還不大清楚。必須迅速查清,并堅決改正。”
7月25日,財貿整風試點工作組以《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為題,反映河南新鄉糧食和商業部門“走后門”問題。材料中提出了一個很值得注意的問題:不少部門的不少掌握業務工作的人員,以本身業務工作為資本,在正常業務工作關系上,加上了索取緊張商品的條件。材料一口氣列舉了九個方面的問題。
8月25日,劉少奇批示鄧小平將這份材料印發在廬山參加中共中央工作會議的各同志,并寫下一段長長的批示:“在討論糧食和市場問題時,對此件所提出的問題也加以討論。糧食和市場物資越緊張,糧食和商業部門‘走后門’的現象也越嚴重。據我了解,某些商品的大部分是從‘后門’分配的,農民根本買不到。這件事情,糧食和商業部門有責任,各級黨政領導同志也有責任。如果不加整頓,我們所設想的要用商品去向農民交換農產品,要用實物對工人表現按勞分配,都將有很大的一部分要落空。如何杜絕商業和糧食部門‘走后門’,如何組織群眾監督糧食和商品的分配,使國家所掌握的人民急需的商品能夠最合理地進行分配,以促進人民群眾勞動積極性的提高和生產的發展,是當前糧食和市場問題中應當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
劉少奇的這個批示引起了與會人員的高度重視,后來,這個批示作為中共中央工作會議文件印發。

1960年3月,劉少奇在天津自行車廠觀看各種型號的 “飛鴿牌”自行車
三
1961年10月19日,劉少奇在聽取李先念等匯報商業工作時指出:“拿國家的商品作武器,去謀求個人的方便,是不允許的,更不能拿個人‘走后門’來的東西,去隨便換東西。商業隊伍要加強,骨干更加強些。一個城市要有商業監察機構。商業部門的監察機關要與群眾監督結合起來。”
隨后,李先念布置國務院財貿辦公室立即組織6個工作組到全國各地調查商業“走后門”情況,同時還向周恩來請示,建議召開各省、市黨委財貿書記會議,研究如何杜絕商品“走后門”。10月22日至11月2日,這個會議如期召開,劉少奇、李先念先后到會作報告。
1962年4月16日,國務院財貿辦公室和中共中央統戰部聯合寫報告給中共中央,反映財貿部門反對商品“走后門”運動的情況。報告說:“反對商品‘走后門’以來,許多地方商品‘走后門’的現象,得到了有效制止,群眾反映很好。”報告還指出了反對“走后門”運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若干具體政策界限還不夠明確,各地要求進一步加以解決。有些職工甚至領導干部,對反對商品‘走后門’的重大意義仍然認識不足;有些地方只反下,不反上,下反上走,邊反邊走,有些不合理的‘內部供應辦法’還沒有取消;個別地方對運動的領導不夠有力,有些松勁。”為此,報告還提出了幾條解決建議。
4月20日,劉少奇對這個報告作了一些修改和批示。在“反對商品‘走后門’的關鍵在于加強黨的領導。要在黨委的統一領導下,有計劃、有步驟地,分期分批地進行。運動的時間,各地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安排”這段話前,劉少奇加寫了一句話:“反對商品‘走后門’運動,只在全民所有制企業中進行,在集體所有制企業中不要進行,只檢查干部是否有多占多吃等行為。”
20世紀60年代出現的商品“走后門”現象,根源于計劃經濟的分配體制和商品短缺等原因。“七千人大會”后,國民經濟調整進一步展開,反對“走后門”運動也和隨即開展的清倉核資工作合并開展,逐漸淡出了歷史舞臺。通過這場運動,不僅疏通了商品流通環節、緩解了商品緊缺的問題,還查處了一批違法亂紀分子,純潔了黨的隊伍。在這場運動中,當時主管全面工作的劉少奇及時掌握運動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保障了運動的有序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