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玉圃
陳玉圃 南開大學東方藝術系教授
上期說,現代化意識的注入才是中國畫現代化的關鍵,這也是我在“心畫臆說”一文中表達的文藝態度。“現代化”對于傳統價值的重新評估,肯定不應是在舊地基上建新樓閣,然后極力維護之,那跟新瓶裝舊酒有什么區別?不用久而久之,所謂的“現代化”即是“舊體系”重現。所以,我們要明確:面臨現代化,傳統書畫需要解決的不僅有技術和材料上的創新,更重要的是藝術家的“自我”,也就是畫者的“心”,如何完善和自由放松的問題。
這不是回到老路子上去談傳統書畫的“游于藝”。“游”的態度確實心性健康,開心和放松,屬于人類“情緒”問題,并沒有古今之分,這也是我們之前講“傳統書畫的現代化其實就是不要現代化”的前提,因為情緒的變化是一個“無心”的過程,“有心”的情緒變化都是虛偽的,而不真誠是藝術創作的大忌。但是,傳統繪畫的“無心”又是一個玄之又玄的概念,“無心怎么畫畫”?很多年輕畫家很可能會提出這個問題。
很多人會說,要做到這一點很簡單,放下就行了,但能做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人還是太少,大多數人還要在世俗紅塵中摸爬滾打,走的還是一個“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的路徑。因此,我們有必要從“現代化”的角度去理解和創作“新中國畫”,使之成為生活中可以信賴的支柱,精神上可以依附的歸宿,只有這樣,它才可以獲得廣大群眾的支持,獲得年輕人的積極參與。為此,我覺得可以從下面三個角度去思考:
首先,“現代化”只能是一種文藝態度,需要時間驗證,要容忍不同意見者的反對乃至抵制,而不是“必不容反對者有討論之余地”。有人對我說“程序的正義”,是尊重其他人,尤其是反對者的意見,應用在書畫領域,就是要尊重創作過程的情緒宣泄,并且,用筆用墨類似于程序,有筆有墨則是最終的結果,所以,書畫的現代化就是重視創新的過程,而非糾纏于成果的筆墨。確實,就算“黑、怪、亂、丑”,只要筆墨好,也有收藏家會趨之若鶩。但這是文字游戲,在傳統繪畫領域,落筆就是正義,筆墨就是程序,過程就是結果,它是一個圓融自足的情緒個體,決不可割裂視之。譬如,若說黃賓虹的畫“黑、怪、亂、丑”,其實就是在批評他的一些作品用筆用墨確實不好,而對那些筆墨好的作品,我們從來都是說“渾厚華滋”,或者“內藏乾坤”等。所以,如果將用筆用墨和有筆有墨分開來了解,很容易陷入莊子說的“為混沌鑿七竅”的困境,導致畫家內外不一,精神分裂。
所以,現代化的中國畫畫家要保持包容的文藝態度,不要極端化,并使之成為普遍價值觀。傳統繪畫的筆墨規律要尊重,現代化的人文情懷也要理解和踐行。自以為是的固步自封,高高在上的西學中心主義,都不可取,那樣還不如直接選擇其他的文藝形式,包括西方繪畫藝術。
其次,“現代化”的中國畫需要精神足夠自由,并以文化自信為基石。這并不是“中學為本,西學為用”的藝術版本,而是傳統中國畫現代化的踐行,講究的是“知行合一”。閱讀古代書畫經典,很容易體會出他們在創作時候的自由和放松,在文化發展中的自尊和自愛,尤其是文人畫的“士氣”更是儒家文人鮮明“個性”的自由發揮,與現代社會強調的人文情懷和文化自信等意識無比契合。也許有人說,文人畫不是文人的業余游戲嗎?不錯,只是他們是真誠地玩游戲,沒有功利心,一如小孩子玩沙子,你能做到嗎?夫子說過:“志于道,據于道,依于仁,游于藝。”合起來就是“道德仁藝(義)”,從儒學來看,道是自由的,德是公正的,仁是民主的,游(義)是平等的。這就是古人的游戲規則,現代人能做到嗎?當繪畫成了“終南捷徑”,畫家心中多是升官發財、宣傳炒作等,他們不可能創作出比肩古人的藝術品。
人只有尊重自己,也就是王陽明說的“致良知”,在精神上才能真正自由。同理,書畫藝術的現代化缺乏文化自信,不尊重傳統,很難獲得發展空間,也會失去意義和價值。
再次,現代化的中國畫必須以“明是非”為標準。古人說繪畫當“助人倫,辨是非”,中國人普遍以為過于迂腐,束縛人的自由意識,這是不對的。以現代化社會的科技主義標準衡量之,書畫領域的“明是非”就是尊重藝術規律。譬如,中國畫中用筆的組織要有斜有正,直直曲曲的變化,而這種變化又要統一使之不至雜亂無章。所謂“亂而不亂”“齊而不齊”“疏可跑馬”“密不容針”,正是這種用筆組織中變化統一的規律。又如,我建議年輕畫家,與其讀過多的美術史、美術評論,導致頭腦混亂,不如多臨摹古人繪畫。每一位古代大畫家,都是一本最好的美術史,品讀他們的畫作,人生會更有價值。這都是因為明白繪畫傳統之是非之后才能做出的選擇。
也就是說,研究中國畫,必須以宋人學宋人,以元人學元人,如此,才可以做到還原某一個時代、某一位畫家的本來面目時,從而能推陳出新,完善自己的藝術風格,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即畫家自我意識的現代化。
總之,現代化不應是預設的文藝立場,不能以某種固定的文藝觀點去分析和認識各種文藝樣式。金岳霖說過,“以一種成見去形容其他成見”,這其實也是國人進行文藝領域現代化的一種弊端,當謹慎克服。否則,或有誣古人,或多誤學子,都不是我們所希望的。

陳玉圃/ 看山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