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 菁
空間感,是初學畫時聽得最多的詞。要在紙上畫出立體的感覺,這就是空間感。后來又聽到二維、三維,甚至四維五維的,到現在也還是稀里糊涂的,沒有完全搞懂。似懂非懂,又似不懂非不懂,總之還是沒懂。
老師看畫的時候的一句評價:“平了!”就表示你沒畫出空間感來。為了能把東西畫立體,不知琢磨研究了多久。看俄羅斯人畫的,真是很立體,好畫!牛!看中國古人畫的,平了,沒立起來,所以被認為比洋人畫得差。為了畫立體,打著燈光畫,有投影,立體感就強。白天畫平光的,怎么也不立體,難!一切以立體為依歸,不立體就不是好畫。因此對中國畫嗤之以鼻。不立體的就不是好東西,這就形成了一個固定的認知結果。
模仿現實的空間狀態,追求立體感,一度是繪畫人的重要理想,到今天仍然還是,至少還是能讓普通人著迷的一種能力的呈現。古希臘哲學家說的“繪畫是對理念的模仿的模仿”。聽起來似乎有點貶義,但并沒能阻止人們對空間立體感的迷戀。制造一個二手的現實世界是很多畫家一生的工作。就連藝考的標準也基本上被立體感統治了,被當作一個要具備的能力指標設定,一直延續下來。立體綁架了初學者,導致了很多人一輩子都在這里面轉圈圈而無法脫身,可見“第一口奶”之重要。

黃菁/ 碎片的延伸 28cm×28cm
話又說回來,主流體系塑造了人的某一部分思維方式、觀察方式和認識方式,同時也會禁錮思維的伸展。你崇尚什么,你一直認為什么是正確的,這都是早先教育的結果。雖然在之后有人會有改變,但能換一種方式去思考的人不是太多。我覺得藝術最有用的那部分,就是讓你學會多方向的思維,破除固有的思維定式。如果學藝術還無法讓你變得與普通人不一樣,那只能說你的運氣實在太差了。
好在一切都在變化,現在年青的一輩早已不把立體空間當作唯一重要的選項了。空間規律雖說很重要也很有用,但這一固有的觀念會讓人的想象力受到束縛。
在過去,凡是違背空間規律的做法都被認為是錯誤的,比如把前景的人或物畫小,把遠處的物體畫大,這就違反了近大遠小的空間規律。再比如,在一個固定的視點看眼前的景物,前面的把后面的遮擋了一部分,如果把看不見的那部分也畫出來,那也是違背規律的。所以,色彩的解放和形的自由都不是最根本的,空間的解放才能讓作畫者獲得表現的自由。所謂傳統繪畫就是指空間不自由的那類做法。從立體主義之后畫家才獲得了空間的突破,各種畫法和想法層出不窮,很多新想法是隨著某一類觀念的改變而得以生長和伸展開來的。
當然,在繪畫中空間感的表達也不光是立體感這一單一指標,表達前后關系還可以有很多做法,例如,遮擋和重疊,線的傾斜和方向性,以及運用色彩和黑白對比來表達前后關系,這都是可以選擇的方式。現在的平面化表現方式已占據了半壁江山,有的學生從一開始就不往立體的方向走,他們的選擇更自由、更主動也更天然。
把該大的畫小了,該小的畫大了。把遠處的畫實了,近處的畫虛了。那又怎么樣?規律是拿來用的,也可以是拿來破壞的。一切看你如何去用,表達了你的想法才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