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小凡,馬 濤,梁金鵬
(黃山學院 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安徽 黃山 245041)
黨的十九大對我國高等教育未來發展進行了戰略部署,《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了“培養目標的達成度、社會需求的適應度、師資和條件的支撐度、質量保障運行的有效度、學生和用戶的滿意度”的新標準[1]。
目前,我國高校教育評估工作重心逐漸從評估高校的辦學水平轉變為對具體學科、專業的教學評估,而課程評估是高校專業評估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研究發現,各高校的課程缺乏專業的評估體系,存在評估方法單一、指標不科學、重結果輕過程等問題[2]。所以針對課程的特點建立科學、全面、有效的評估體系是專業建設的重要工作之一。
園林工程課程具有實踐性較強的特點,課程評價一般采用較為傳統的泰勒目標評價模式,如:督導組聽課、校院領導聽課、同行評價、學生評教等。這種方式更多的是考查教師授課能力,忽視課程的聯系性和過程性,導致評估結論不夠科學,不利于后期完善課程體系。本次研究根據課程特點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構建具有針對性的課程教學評估體系,從而提高課程評估的信度和效度,達到發揮評估體系對課程建設指導作用的目的。
本次研究采用CIPP模式,是由美國著名教育評價專家斯塔弗爾比姆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提出的。CIPP評價模式包括4種評價要素:背景評價(context evaluation)、輸入評價(input evaluation)、過程評價(process evaluation)和成果評價(product evaluation)[3]。其在教育評估中的運用既關注結果,也關注過程,并進行反饋,最終目的是完善體系,是一個可持續良性發展的評價模式。
教學背景評價是在教學環境中明確教學觀念、目標,并制定對應的教學計劃。教學投入評價是指確認方案的策略和程序設計、預算及進度[4],在教學條件中評估物質資源、師資力量、經費投入。教學過程評價是指為計劃好的決策提供信息,記錄和判斷依次發生的各種事件和活動,確認或預測程序設計和實施中的缺點[5],在課程教學中,記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考核,通過分析、總結和反饋完善課程教學體系。教學成果評價是指收集對結果的描述及判斷,并解釋其價值和意義,教學成果評價將和背景、投入、過程緊密聯系[5]。
基于CIPP模式,結合園林工程課程特點,從教學背景、教學投入、教學過程、教學成果等4個方面構建出該課程的教學評價框架。該教學評價可以覆蓋課程建設的核心要素,支持課程建設運行和反饋,使課程建設形成持續改進的良性循環,從而促進高水平的課程建設[6]。
依托CIPP評價模式構建的園林工程課程教學框架,確定課程評價的具體指標。通過專家研討、文獻研究可以得出,園林工程課程的建設應該與學科前沿動態、教師隊伍、教學環境、學生學習、就業崗位的需求等緊密結合[7]。由于園林工程課程的實踐性較強,因此評價該課程是否滿足應用型本科教學的需求并達到較高的教學效果,該課程的評價指標應有如下特征:教學觀念先進,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和合理的教學計劃;師資隊伍強大,基地建設、試驗設備能滿足師生教學需求,且注重校企深度融合;在教學過程中,確保教學方法不斷改革創新,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教學內容滲透專業思想;最終培養的學生能滿足社會發展需要,并得到行業、用人單位的高度認可。
因此,對該課程的教學評價在“教學背景、教學投入、教學過程、教學成果”4個一級指標下再設立12個二級指標,最終形成園林工程課程評價體系(見圖1)。

圖1 基于CIPP模式的園林工程課程教學評價體系Fig.1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of landscape engineering based on CIPP model
本次課程評價采用了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層次分析法是美國運籌學家T.L.Socty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一種系統分析方法[6],即將指標因素進行分層組合,并構建模型,通過專家打分的方式和數學方法確定各影響因素的相對權重,最終數據將作為評價依據。
本次研究根據課題組成員、學科專家意見,對課程評價構成指標的重要性給與定量評分。采用層次分析法(AHP)構建科學合理的園林工程課程評價權重判斷矩陣(見表1),其中計算出最大特征值λmax=4.081 3。計算最大特征值λmax如公式(1)所示:

表1 園林工程課程評價判斷矩陣Tab.1 The evaluation and judgment matrix of landscape engineering course

式中:AWi——向量AW的第i個分量。
在此基礎上檢驗判斷矩陣一致性,一致性指標CI=0.027 1,隨機一致性指標RI=0.891 4。根據公式可計算出一致性比例CR=0.030 4。一般情況下,當CR<0.1時,可判斷為誤差較小,一致性可以接受。計算一致性比例CR如公式(2)所示:

式中:CI——一致性指標;RI——隨機一致性指標。
采用層次分析法對二級指標進行計算,同理得出二級指標的權重。具體數值見表2。

表2 園林工程課程AHP表Tab.2 The AHP of landscape engineering course
2.3.1 問卷評分表
采用“問卷星”平臺進行問卷調查,并采用主觀評分的方法。根據上文所確立的指標體系,建立園林工程課程的教學評分表,評分范圍從1~10分,分值越高表示評價越好。
2.3.2 問卷發放
考慮已畢業并參加工作的學生對該課程的教學有更成熟的思考,因此,文章以2019屆園林專業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于2020年12月8日以線上形式發放問卷共140份,其中回收136份有效問卷,回收率達到97.1%。
2.3.3 問卷統計
問卷所有評分用Excel軟件錄入和統計,剔除所有單個指標評分相同的問卷,結合各級指標的權重,計算出每份問卷的總分,得到綜合評價結果。
2.4.1 一級指標教學評價
根據二級指標的權重,通過以下公式的計算,可得出園林工程課程的一級指標教學評價,并將其分類統計(見圖2)。


圖2 一級指標教學評價分類統計直方圖Fig.2 The classified statistical histogram of teaching evaluation of primary indicators
根據數據統計與分析的結果,通過師生座談會、同行研討會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教學背景評價居中,平均分為7.16分,且選擇居中分數段的人數較多,比例為31.6%,園林工程課程的教學觀念、教學目標、教學計劃是在園林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指導下制定的,整體較為合理。教學投入評價最低,平均分為6.85分,其中選擇6.1~7分的人數最多,比例為35.29%,園林工程課程的實踐性較高,基地與試驗設備、經費投入有限將影響實踐教學的效果。教學過程評價最高,平均分為8.00分,其中選擇8.1~9分的人數最多,比例為45.59%,園林工程在教學過程中開展線上與線下教學相結合的方式,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開展課程教學活動和教學考核,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教學成果評價居中,為7.50分,且選擇居中分數段的人數較多,比例為35.3%,將用人單位滿意度和創新、實踐能力共同作為評價指標符合該課程的特點,教學成果基本滿足人才培養目標。
2.4.2 園林工程課程教學評價
根據一級指標的權重和二級指標的評分,通過以下公式的計算,可得出園林工程課程教學的總體評價。

通過統計得出園林工程課程的教學評價平均分數為7.46分。從園林工程課程教學評價統計圖(見圖3)可以看出選擇中間區域分數段的人數占比較多;選擇<6分和>9分的人數占比較少,基于CIPP模式的園林工程課程評價分數整體呈“倒T型”,是比較穩定的評分結構。

圖3 園林工程課程教學評價統計圖Fig.3 The statistics of teaching evaluation of landscape engineering
基于CIPP評價模式的數據分析,通過學生訪談、專家研討等方式進一步評價園林工程課程。研究發現,由于該課程的實踐性較強,傳統課堂難以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8],因此在教學環境、師資隊伍等方面應加大教學投入,在教學方法上應不斷改革。
在“新農科”理念下,高校應培養滿足新型市場需求、適應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復合型人才和[9]。注重培養學生綜合素養能力和社會意識,擴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從而建立先進的工程價值觀、工程系統觀、工程生態觀和工程社會觀[10]。
在教學實踐、人才培養、國際交流等方面可通過校企聯合培養開展多層次深度合作。引入企業指導老師,培養“雙能型”教師,從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同時,加大實習基地、試驗設備的投入,通過校企共建基地的方式為學生提供專業實踐的基本條件,盡量滿足學生專業實踐的需要。
園林工程在教學內容及方法上應不斷改革、創新,注意其豐富性、多樣性[11]。如結合現代教學技術打造智慧課堂,利用虛擬仿真軟件構建學習平臺;加強實習基地建設,通過實習、實訓等方式重點強化實踐教學,為學生的實踐教學創造良好條件。
通過教學成果評價的分析發現學生普遍關注“用人單位認可度”和“實踐能力”。因此在后續課程改革中,對標行業、崗位需求,不斷調整教學方案,從而培養具有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農林人才。
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本科專業認證和教育教學質量常態監測是當前高校的重要工作。課程評估是高校專業評估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提高教學質量、改善教學方法、實現教學目標,最終完善專業體系,培養出滿足社會需求的專業人才。常用評價方法存在評估方法單一、指標不科學、重結果輕過程等問題,這使教師無法獲得有效信息的反饋,不利于課程的完善與教學效果的提升,甚至影響到整個專業的建設。通過研究發現,CIPP模式在課程評估方面的運用已經比較成熟,具有可行性,但課程之間的差異性較大,指標體系、權重分配等都需重新構建。文章針對園林工程課程的特點,構建課程教學體系,通過對課程全過程的監控與評估,可以及時向教師反饋有效信息,并為課程體系的完善提供科學的依據。但由于園林工程課程內容涉及到多學科的交叉滲透,對課程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研究視角的局限性,在課程評價的標準上仍需不斷探索、升入思考,密切關注學科前沿性的發展動態,探討更先進的教學理念、內容、方式,促使園林工程課程評價體系形成可持續、良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