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瑞婷
摘要:實施“雙碳”戰略,是中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要,在高碳產業依然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支柱這一前提下,主動優化產業結構、積極促進高碳產業向綠色低碳轉變,已逐漸成為中國經濟社會優化轉型進行中助力實體經濟穩定轉型的重要舉措,因此轉型金融這一重要理論逐步引發社會和經濟的廣泛關注。與傳統綠色金融存在差異,轉型金融服務重點圍繞高碳產業低碳轉變進行的各項金融服務保障工作,在填補經濟轉型領域巨大融資缺口、合理協調“雙碳”目標與經濟發展戰略的價值更加突出。區別綠色金融,轉型金融主要是指幫助高碳產業在目前還無法降低污染的領域,進一步減少碳排放量的金融服務活動。文章討論了轉型金融的相關介紹,在此基礎上歸納“雙碳”目標下的轉型金融發展面臨的重點與難點,并分別從頂層制度優化、金融服務產品和市場運作等角度,分析轉型金融未來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雙碳”目標;轉型金融;高碳行業;低碳轉型
全球變暖改變和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2022年夏天持續極端高溫天氣席卷我國,給居民生活帶來極大不便,“碳達峰”與“碳中和”再次成為熱議話題。2020年9月,中國明確提出“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隨著“雙碳”戰略的實施,中國的發展模式出現了新的變化,由以往更多著重支持綠色發展的金融資金轉型為全面涵蓋綠色低碳經濟的轉型金融,因此“雙碳”目標下的轉型金融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于2019年3月推出了“轉型金融”這一理念,是相關國家經濟轉型為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保障。在此之后氣候債券倡議組織(Climate Bonds Initiative)、國際資本市場協會等多個金融領域相關機構提出指導和倡議,強調轉型金融在綠色、低碳中的重要性。在我國,目前還沒有完全建立起完善的轉型金融體系,但是關于轉型金融的理論研究已經初見端倪。
一、轉型金融的提出背景
(一)高碳行業轉型要有序推進
高碳產業轉型要綜合評價經濟發展、能源安全和民眾利益等客觀因素,實現高碳產業的轉變是一個逐步、持久的過程。
在國家經濟保障方面,碳排量高產業對經濟發展發揮著重要支撐作用。在我國的高耗能源行業中,鋼鐵冶金和壓延成型制造行業、石油原材料和化工產品制造業、發電、非金屬材料礦產行業,碳年排放總量占全國工業碳排放總量六成以上,反觀其經濟效益,收益占全國工業收益總量不足三成。可見,高碳排放行業是中國國民經濟增長的關鍵支柱,但排放情況與經濟收益明顯失衡,因此相關產業的健康發展和減碳問題的平衡,是關乎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工作。
從能源安全方面考慮,由于中國富煤、貧油、少氣的特殊情況及其中可再生能源本身具備的隨時性、發展波動性等天然屬性,確定了中國當前能源安全的重要目標,中國未來還沒有完全徹底拋棄化石燃料,而且在短期內化石燃料仍然是中國重要開發的基礎性資源。2022年上半年,國家發改委、能源局等相關部委統籌協調,在《關于完善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等文件中多次強調職能部門應當優化能源轉型機制,保證能源轉型安全,實現在安全轉型的基礎上推動綠色金融的發展,實現低碳轉型和轉型金融的優化策略。
從民眾的利益出發,高碳產業的企業在轉型過程中,除了要面對債務問題外,還要考慮到就業保障、社會穩定,另外需要分析新的經濟發展形勢下高碳排放企業所面臨的新的壓力。高碳企業降低碳排放需要使用更為清潔的能源原材料,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產成本,難以避免利潤下降,這也表明脫離經濟效益的降碳行動難以為繼;與此同時,由于環保投資等金融支持力度的增長,使得產品成本提高,進而影響到整個產業鏈,或會使產品的價格上漲,進而影響到消費者。
(二)高碳產業的綠色金融支持不足
目前,我國的“高碳行業”發展已經初見端倪,但是低碳經濟的轉變卻很難完全實現。中國的綠色經濟發展程度排名世界第4,是世界上綠色金融發展的代表性國家之一。目前最主要的發展方式是“綠色信用”和“綠色債券”,根據中央銀行統計,到2020年年底,“綠色”信貸資金規模實現16萬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33%;同時,國內境內綠色債權的發行量迅速增加,全國2021年共發行綠色債權6072.42億元(不包括地方綠色國債),較上一年度發行規模增加一倍以上,發行數量超過五百支,同比增加108%。
無論從國內各種有關政策要求還是實際情況來看,綠色金融主要集中在政府分類明確的“綠色”領域,對那些具有明顯綠色特征的工業給予了巨額的財政扶持,而對于高碳企業進行低碳轉型的金融服務的支持存在一定程度的限制。但是目前煤炭和高碳工業仍然占據優勢地位,要想達到“雙碳”的目標,必須積極有序地推動“高碳行業”向低碳轉變,這就要求綠色金融支持加快覆蓋高碳轉型全行業。使我國的工業發展和產業結構發生整體轉變,必須保證各種因素的參與,以促進高碳產業轉型發展。
(三)高碳領域投資已存在潛在隱患
當前,除了綠色金融未能涵蓋高碳產業的轉變之外,國內對于高碳產業的金融扶持力度逐漸減弱,存在投資審慎度、投資額不足等方面的潛在風險。
一是投資審慎。受到國內外經濟形勢影響,“雙碳”政策下之下的相關行業未來發展方向不清晰、發展前景不明朗,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相關行業的運營風險。為解決這一問題,盡管金融監管部門集中安排了“全力做好能源高碳排放行業發展需求的資金保障工作”,但根據實際情況和金融機構的反饋調研而言,金融機構對高碳行業轉型領域的金融融資審查態度仍然較為謹慎。
二是資金投入不夠。其中包括由于綠色金融支持項目不再對高碳產業實現碳排放降低而進行資金支持,大部分金融機構將高碳產業貸款的標準提升到更高,加大了發放的困難、增加了貸款釋放的時間,造成了供給與需求的錯位,這不僅僅是在數量上,更體現在整個經濟的循環中,同時,短期內存在的市場風險也會帶來危險。
二、轉型金融發展的難點
盡管我國的金融轉型存在著巨大的市場需求,而且各地也開始了階段性的嘗試,但仍存在一定限制,金融轉型方面還有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轉型金融的制度設計不健全
推進高碳產業的高品質發展,需要多種因素的協調,如土地、能源、財政等政策的協調,而金融的轉型是主要的動力。特別是在我國,由于金融轉型還處于起步階段,轉型的金融支持體系還不健全,因此,很多高碳化產業急需相關政策扶持。最近幾年,央行和發改委等有關部門都在綠色金融方面制訂了較為明確的“綠色標準”,這一系列的綠色信貸和債券能夠準確地與綠色行業銜接,將綠色基金直接投入到綠色經濟當中。然而,有關部門至今還沒有明確定義高碳化產業“轉型”的具體經濟行為,同時也缺少對高碳排放所獲得收益的明確規定,這導致了各種金融機構和信貸公司面臨著轉型金融市場“無章可循”,缺少明確的金融支持評價體系。從國際對轉型金融的制度設計角度來看,目前關于轉型金融行為還沒有得到明確的定義,但部分國家通過法案或者行政手段對轉型金融進行了引導和建議,如由日本提出的《轉型金融指引》《氣候債券倡議》(2020)等。
(二)轉型金融產品種類不豐富
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在“中和”之前應先“達峰”。當前,更加符合“雙碳”目標特點的綠色金融產品創新性不足,存在替代效應。與”雙碳”目標相匹配的轉型金融產品不夠豐富、特點也不突出,更缺少實現發揮增量的可能。換句話說,能夠解決轉型融資需要的“綠色企業”越來越多,但大部分高碳排放企業卻沒有能力實現“雙碳”目標。從近幾年的實踐可以看出,大部分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基金所扶持的投資項目都屬于“綠色項目”,而北京、廣東、江蘇、上海等地區的一些銀行也在積極地進行碳中和債券的融資,但是相關金融機構青睞的轉型行業還是清潔能源和綠色交通領域。另外,在傳統綠色融資方式下,“綠色信用”“綠色債”等對負債程度高、經濟效益一般和轉型效果不顯著的企業并不配套,如大量的煤炭企業,特別是一些高負債企業和中小型公司。
(三)部分高碳企業轉型能力不足
目前,我國高碳行業相關企業大力發展經濟轉型金融,但在實際操作中,許多公司仍然處于困境之中。一是部分高碳企業盡管有很大的轉變愿望,但由于技術水平不高,沒有專門的碳捕捉技術、碳封存技術、碳核算技術等,無法構建清晰的轉型路徑而較難贏得轉型資金;另外,一些規模較大的公司雖然技術能力能夠保證,但本身的轉變卻沒有那么強烈,尤其是在國內外經濟下行形勢等諸多因素的沖擊之下,一些公司的生產成本上升,盈利能力下降,更擔憂高成本的金融轉型會降低其市場競爭力,并沒有真正意識到碳中和會造成的“生存危機”,所以更多地采取了觀望態度。另外,我國的高碳行業相關企業的能耗控制比較松散,只有一小批公司制訂了嚴謹的技術方案,多數公司都有多源頭管控和“數據孤島”等問題,沒有清晰的碳匯金融屬性,以上種種因素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金融轉型的發展。
三、構建轉型金融體系的建議
(一)加強制度設計,維護高碳轉型穩定
為了減少碳行業相關企業的不穩定性和財政需求的偏離,必須充分利用政策來穩定市場的期望,借鑒國外的做法,在現有的體制框架內,制訂一套專門的“1+ X”的改革方案,確定“扶持哪些高碳化工業”“扶持高碳化工業的發展方向”和“如何支撐高碳化工業的轉變”。
“1”是建設金融轉型系統的目標引領,包括“扶持高碳化工業”和“如何協調發展高碳化工業”。從宏觀上看,主要包括金融改革規劃的引導、激勵措施的制定、法律法規的完善、政策機制的完善和國際協作。“X”是從經濟和生產兩個方面進行平衡與協調,從而形成更為科學的轉型金融方案。按照《高耗能行業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改造升級實施指南(2022年版)》等一系列制度要求,首先,從企業發展角度明確轉型金融標準體系,明確不同行業和不同高碳領域的轉型規劃,在此基礎上細化短期、中期、長期等不同階段產業轉型的具體方案,并且用動態分析評價體系加以輔佐,從而為轉型金融支持提供科學、嚴謹的評判標準。其次,通過對轉型產業生產效能和低碳轉型的認定門檻設定評價指標,為企業轉型發展和金融支持提供嚴格的評價體系,從而提高轉型金融評價水平,確保轉型金融的合理利用,避免引發資金風險。
(二)豐富金融產品類型,創新金融支持工具
鑒于目前金融工具對高碳產業的限制,要提高產業加入金融轉型的積極性,除了要有明確的導向之外,還要采取更加具有激勵性和包容性的外部政策豐富金融產品類型,以容錯的方式使各種金融產品的功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首先,要將金融變革的發展方向和當前的政策措施有機結合起來,并利用金融改革促進措施來強化政府對金融變革的政策指導,如可以把“轉型金融”與“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政策相結合,協同推動高碳排放企業快速轉型。其次,目前我國碳定價市場化的基礎架構尚不完善的,應該構建“容錯與風險并存”的金融支持體系,在此基礎上推行一系列涵蓋“容錯機制”的金融產品,適度包容由于不可抗拒因素造成低碳轉型目標尚未完成的情況,而不可抗拒的因素應當嚴加限制如外部環境變化、低碳制度調整或者創新技術枷鎖等,與此同時地方行政部門和金融機構可以構建“轉型金融風險緩沖池”等專門項目,使政、銀、企共擔原轉型風險,如可由政府采取政策的手段出臺針對高碳領域轉變的限制性規定,企業也可根據其中的轉型風險進行轉型保障與創新投資,并借助原轉型保障的資金介入,銀行也可進行新產品投放來保障轉變目標,但針對由于不可抗拒因素而造成的轉變目標未實現的情形,可通過緩釋資金池的投資風險分攤。再次,借鑒世界各國的金融改革實踐,推動多元化的金融體制改革,為改革后的金融體系注入新的活力。在碳交易主體擴大、機構交易商進入門檻、建立國家碳排放交易平臺后,基于“碳配額”和“碳信用”的衍生金融工具可以帶來更大的價值。
(三)促進將“碳價”引入市場化經濟活動
根據國外的實踐,建立適用范圍更廣、參與方法更加豐富的減排方案,以激活轉型的市場動力,更有利于提高參與度。根據目前的碳價格調整形成機制,首先,各地政府要對納入到碳交易范圍的企業實施規范、精確的價格計量,真正充分發揮碳交易的激勵與制約功能,以防止由于限額或虛高而導致的碳價格在不合理區間波動,并發出與碳交易市場建立方向相背離的外部信號。其次,可以通過在政府購買、融資等政策領域逐步推出低碳評估機制,在政府投資以促進金融支持的過程中,突出低碳投資的重要意義,并在評估政府投入“降碳效益”的情形下,進一步充分發揮政府主導角色的關鍵功能,并在建設工程中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壓力。再次,加快在高碳排放領域,如鋼鐵、有色金屬、石頭材料、建筑、造紙等行業,探索碳標簽、“碳賬戶”等“碳價”機制,并在供應鏈中尋求更多的使用方式,在為減少排放提供便利的前提下,及時做出相應的調整。最后,加強與相關的供應鏈領域的區塊鏈技術的運用,實現“雙碳”目標的數字智能平臺,并將之與地方國有企業及行業龍頭企業的供應鏈協同關聯,并充分發揮核心企業的帶動和引領作用,為企業提供市場化的降低碳排放服務。通過全面的減碳措施,建立廣泛的降低碳排放基礎,達成關于“碳價”的行業統一評價體系,并為轉型金融與“碳價”關聯奠定市場化經濟基礎。
參考文獻:
[1]王雙.雙碳目標下我國轉型金融發展路徑的研究與思考[J].黑龍江金融,2022(06):67-71.
[2]李新安.“雙碳”背景下我國經濟綠色轉型與高質量發展路徑研究[J].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學報,2022,35(02):11-21.
[3]王震,李強,周彥希.中國“雙碳”頂層政策分析及能源轉型路徑研究[J].油氣與新能源,2021,33(06):1-5.
[4]李新安.制度環境對區域綠色創新效率提升的門檻效應研究——基于OFDI逆向技術溢出視角[J].創新科技,2021,21(03):1-9.
[5]馬駿,程琳.轉型金融如何支持碳中和[J].中國銀行業,2021(09):36-39.
[6]高波.推動轉型金融在我國實施有必要性[J].清華金融評論,2021(11):55-59.
[7]劉婷婷,溫雪,鄧亞玲.數字化轉型視角下數字金融對企業投資效率的影響效應分析[J].財經理論與實踐,2022,43(04):51-58.
[8]丁昕,劉文琦.金融發展與城市低碳經濟轉型[J].江西社會科學,2022,42(06):53-64.
(作者系對外貿易大學金融學院在職人員高級課程研修班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