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宇 李占雷 李伶敏
摘要:基于有追索權保理融資業務流程特征,分析違約風險傳染機理。結合SIRS模型的病毒傳播機理,構建供應鏈金融有追索權保理融資違約風險傳染的分析框架,考查受染概率和化解風險概率對違約風險傳染速率、范圍和處于各狀態企業數量變化趨勢的影響。研究發現,受染概率與違約風險傳染速率和違約風險傳染范圍呈正相關;化解風險概率與違約風險傳染速率和違約風險傳染范圍呈負相關;受染概率的增加加速了易受染企業數量下降和受染企業數量上升的趨勢,化解風險概率的增加則對此有所減緩。
關鍵詞:供應鏈金融;有追索權保理;違約風險傳染;SIRS模型
一、引言
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題、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供應鏈金融通過整合物流、供應鏈管理與金融,為供應鏈各參與主體創造價值,而違約風險會導致違約企業及其上下游企業受損。供應鏈金融有追索權保理融資模式是指供應商將其應收賬款轉讓給保理商,由保理商為其提供相應服務,保理商保留了向賣方企業追索賬款的權利。戰祥星(2020)認為在有追索權保理融資中融資企業仍面臨著債務人的違約風險。在參與供應鏈金融有追索權保理融資的各方主體中,若買方企業發生違約行為,則產生違約風險,爆發后傳染至其他參與主體,影響供應鏈正常運轉。Zhao等(2018)采用傳染病模型與復雜網絡對風險擴散的相關變量進行度量,模擬了供應鏈金融違約風險傳染的過程。
國內外已有文獻集中于供應鏈金融保理融資定義、分類及發展情況的介紹,有關供應鏈金融有追索權保理融資違約風險的研究較少,針對違約風險傳染的研究側重各有不同。基于有追索權保理融資業務流程特征,結合SIRS模型的病毒傳播機理,通過構建供應鏈金融有追索權保理融資違約風險傳染的分析框架研究當受染概率和化解風險概率提高時違約風險傳染的速率、范圍和處于各狀態企業的數量變化趨勢的變化情況,以期刻畫供應鏈金融有追索權保理融資業務中違約風險傳染效應。
二、供應鏈金融有追索權保理違約風險傳染分析
(一)問題描述
在供應鏈金融有追索權保理融資業務中,買方企業為下游經銷商,賣方企業為上游制造商,保理商則是提供融資服務的金融機構。賣方企業向買方企業供貨并產生應收賬款。賣方企業為快速獲取資金,向保理商提出轉讓其與買方企業所產生的應收賬款的申請。保理商將資金劃至賣方企業的賬戶并成為應收賬款的受讓方并向賣方企業提供金融服務。買方企業應在債務到期前及時向保理商償還債務。在供應鏈金融有追索權保理融資業務中,假設各相關企業存在著易受染、受染和抗染三種狀態。其中易受染企業指尚未遭受違約風險但缺乏抵御風險能力,容易受到感染的企業;受染企業指已感染違約風險的企業,可將違約風險傳染至易受染企業;抗染企業指成功化解違約風險暫時不受違約風險影響的企業,未來仍有可能轉變為易受染企業。在初始時刻,賣方企業和未發生違約風險的買方企業為易受染企業,發生違約風險的買方企業為受染企業,保理商為抗染企業。部分買方企業不能及時償還賬款,為違約風險源。此時違約風險憑借著資金流和信息流直接躍過保理商傳染至賣方企業,賣方企業為違約風險的接受者。若賣方企業無力向保理商支付賬款,賣方企業成為新的違約風險源。違約風險傳染至保理商。保理商發生違約風險時,違約風險傳染給其他與保理商有直接業務聯系的買方企業。違約風險將會進行新一輪積累、爆發和傳染,各相關企業也將經歷三種狀態的不斷轉變。
(二)模型構建與求解
本文做出如下假設:H1:參與供應鏈金融有追索權保理融資業務的各相關企業保持不變,不存在原有企業合并、退出和新企業加入的情況。H2:在違約風險傳染過程中,賣方企業無力向保理商支付賬款。H3:部分相關企業在違約風險到來前能采取措施成功避免違約風險,直接進入抗染狀態。H4:違約風險的傳染發生在有直接業務關系的企業中。設S(t)、I(t)和R(t)分別為t時刻易受染企業、受染企業和抗染企業在所有相關企業中所占比例。a為企業的受染概率,即易受染企業受到違約風險感染的概率。b為企業的化解風險概率,即受染企業消除違約風險傳染影響的概率。c為企業的失去免疫概率。在現實情況中業只能暫時獲得不受違約風險傳染影響的抗染狀態。d為企業的抗染概率,部分企業由可在違約風險到來前能夠直接避免違約風險獲得抗染狀態。e為企業的破產概率,為方便考慮本文假設企業破產但不退出供應鏈金融有追索權保理融資業務。
三、數值仿真分析
假設初始時刻發生違約風險的買方企業有5個,處于抗染狀態的保理商有2個,處于易受染狀態的賣方企業有1個,處于易受染狀態的其他買方企業有92個。違約風險傳染速率是指受染企業的數量與時間的比值,違約風險傳染范圍是指在所有相關企業中受染企業的數量所達到的最大值。設b為0.4,c為0.3,d為0.1,e為0.05。當a分別為0.55、0.65、0.75時,處于各狀態企業數量的變化情況如圖1所示。
當受染概率為0.55時,違約風險有效傳染速率小于閾值,違約風險最終會消失,此時違約風險傳染速率較小,違約風險傳染范圍即為初始時刻發生違約買方企業的數量,受染企業的數量呈持續下降趨勢,最終在0處趨于穩定;當受染概率為0.65和0.75時,違約風險有效傳染速率大于閾值,此時違約風險持續存在,違約風險傳染的速率和范圍隨著受染概率的增加而增大,受染企業的數量先迅速增加,達到最大值后緩慢下降,并在一定水平趨于穩定。無論受染概率為何值,易受染企業的數量均先迅速下降,后稍有上升,最終趨于穩定,而抗染企業的數量則呈現先迅速上升,后逐漸下降,最終趨于穩定的趨勢。
設a為0.6,c為0.35,d為0.1,e為0.05。當b分別為0.1、0.2、0.3時,處于各狀態企業數量變化情況如圖2所示。
違約風險有效傳染速率大于閾值時,違約風險在參與有追索權保理融資業務的企業間進行傳染并持續存在。隨著化解風險概率的增加,違約風險傳染速率逐漸下降,受染企業的數量的最大值由44個降為13個。受染企業的數量和抗染風險企業的數量呈現迅速增加,增加到一定水平后趨于穩定的趨勢,易受染企業的數量呈現迅速下降,后趨于穩定的趨勢。同時,化解風險概率的增加使受染企業的平均數量有所下降,易受染企業的平均數量有所增加,而抗染風險企業的平均數量則無明顯變化。
相比于賣方企業和保理商,買方企業數量占優但處于弱勢地位,既容易受到供應鏈內外部環境變化的影響,也容易受到其缺少資金、經營能力有限、管理能力不足等企業內部條件的影響。為更好地控制違約風險,買方企業、賣方企業和保理商應通力合作,做到各類信息及時共享,盡量避免信息不對稱情況的出現。對于買方企業來說,要想成功化解違約風險,一要運用多種銷售策略,提高銷售收入,增強自身實力;二要在得到賣方企業的信用擔保后及時申請獲得融資,緩解資金短缺狀況。對于賣方企業來說,應改善經營方式,剝離持續虧損的業務,提高管理能力,保證企業的順利運營。對于保理商來說,其在違約風險傳染的后期仍有失去免疫甚至遭受違約風險的可能,不能因其在違約風險傳染初期獲得抗染狀態就置身事外,應聯合其他金融機構及時為發生違約風險的企業提供融資,將違約風險控制在可控范圍以內。
四、結語
本文在梳理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運用SIRS模型研究了供應鏈金融有追索權保理融資違約風險傳染問題。結論如下:受染概率與違約風險傳染速率呈正相關,與違約風險傳染范圍呈正相關,受染概率的增加導致了違約風險由逐漸消失到在企業間逐漸蔓延;化解風險概率與違約風險傳染速率呈負相關,與違約風險傳染范圍呈負相關。化解風險概率的增加減緩了易受染企業的數量的下降趨勢和受染企業數量的上升趨勢,有利于遏制違約風險的蔓延趨勢。為降低遭受違約風險的可能,提高治愈能力,買方企業應努力提高自身實力,提高盈利能力,擴大企業規模;賣方企業應大提高創新能力和經營能力,以增加利潤,除此之外還應為買方企業提高信用擔保,幫助其走出困境;保理商需要積極承擔責任,為資金短缺的相關企業提供融資,保證供應鏈金融有追索權保理融資業務的順利開展;同時,各地方政府也要結合本地情況出臺政策,以政策兜底來為供應鏈金融有追索權保理融資業務中各參與主體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Hofmann E.Supply Chain Finance: Some Conceptual Insights[J].Logistic Management,2005(01):203-214.
[2]劉祥東,王未卿.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識別的多模型比較研究[J].經濟經緯,2015,32(06):132-137.
[3]曲維璽,韓家平.全球及中國保理行業發展特點、趨勢分析與政策建議[J].國際貿易,2019(01):90-96.
[4]戰祥星.從成本、風險、期限看企業應收賬款融資模式選擇——以M公司為例[J].經營與管理,2020(04): 34-37.
[5]Zhao Z,Chen D,Wang L.Credit Risk Diffusion in Supply Chain Finance:A Complex Networks Perspective[J].Sustainability,2018,10(12):46-58.
[6]楊康,張仲義.供應鏈網絡風險傳播SIS-RP模型及仿真[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2013,37(03):122-126.
*基金項目: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HB20SH018);河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重大攻關項目(ZD202105)。
(作者單位:董文宇、李占雷,河北工程大學管理工程與商學院;李伶敏,河北工程大學研究生部。董文宇為通信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