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好幾位大學生朋友向我表達對于上課的無感和嫌棄,他們提到的課程有“營銷管理”“組織學”“公共管理概論”“社會統計學”“近代中國史”和“婚姻法”等。說到課程的無聊原因,無非包括:老師照本宣科,聽課聽得沒有一點興奮感;老師自身也長得不帥,上課的方法和中學里面沒有兩樣,感覺上課就是為了考試成績。
學生為什么覺得上課沒勁,同學們為什么不愛學習了?我回憶起自己的大學本科時代,王德寶教授的《中國革命史》、包玉娥老師的《中國政治》、周元伯老師的《民事訴訟法》、錢大群老師的《外國法制史》,還有古漢語、法醫學、中國法制史等課程,雖然當時各種教學資料不那么齊全,但是老師們個個講得有聲有色,回味起來至今依然受益無窮。差距到底在哪里?
現在想來,我記憶里的老師們幾乎沒有坐著講課的,都是站著講,并輔以手勢。他們的普通話雖然不那么標準,但都很認真投入,上課的時候兩眼炯炯有神,閃耀著知識的光芒,容不得同學在課堂里混時間。老師們準備的課程在很大程度上圍繞課本中心,但能基本脫離課本內容,旁征博引,課外資料豐富,那些學生們從沒聽說過的黨史史料、真實案例、社會場景能一下子揪住同學的好奇心,也極大地激發了大家探究的興趣。我還記得那時下課以后,學生們對于耍流氓行為邊界的爭論,以及關于故意與放任之間的差異的辯證。師生互動中,學生敢于發問,以問住老師為能;老師能夠辯論,以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為目標,課上課下都充滿了濃郁的求知氛圍。翻開學生時代的筆記本,恍然發覺筆記里不只是老師講的知識,眉頭頁底往往還記著不少自己的疑問和想法。
好老師的高明之處在于鉆研、在于準備出富有啟發性和輔導性的課件、在于與同學共享綱要之下的新知和奧妙、在于以身作則地探討各類相關問題、在于將課程變成動態發展的富有新意的知識池。一個有學問的老師,旁人可以看得出他“既學又問”,看得出他對于知識的熱愛和教學的成就感,看得出他想為同學打開知識大門的急切感和責任感。他以挖掘精彩為目標,以展現精彩為責任,以持續精彩為使命,他本身就成了具象的精彩,他講的課因他而成了精彩的知識。所以,一個有生命力的課程乃是因為有了活生生的老師,一個枯死呆板的課程乃是因為有了死氣沉沉的老師。
問題是,死氣沉沉的老師是哪里來的?如果老師本身是一路應試而來,或考研或考博或留校的標準答案冠軍;如果老師自己就是以課本、以大綱、以標準答案為滿足的人物;如果老師對專業領域的興趣僅限于做出評職稱需要的論文而不是熱切的專業沉迷;如果老師對帶領學生、啟發學生、互動學生、解惑學生既沒興趣也沒技能,那么最后我們就會看到增加了很多課程很多老師,但得到的可能是一些毫無生氣、枯燥無味的課程名,一些既不能培養出人才也難以讓同學更有人味的按部就班。同學們以為遇到了很多沒意思的課,是因為我們多了太多無以為師的人。課,可以因師而活,也可以因無師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