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晨 楊 威
(黃河中心醫院康馨病房,河南 鄭州 45000)
冠心病心絞痛患者會出現心前區悶痛、壓榨性疼痛等癥狀,隨著病情的不斷進展,疼痛區域會向頸部及其他區域蔓延,還會增加心肌梗死發生風險,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需及時進行治療。西醫常采用調脂、抗血栓藥物進行治療,雖可緩解患者臨床癥狀,但易引起上腹部不適、頭痛、眩暈等不良反應,不利于患者預后[1]。近年來,中醫藥因其副作用少、治療效果好等優點在臨床疾病治療中具有較多應用。柴胡疏肝散作為一種中藥方劑,具有活血止痛、疏肝理氣的功效,對肝氣郁滯型疾病具有較好治療效果。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氣滯血瘀型冠心病心絞痛患者采用柴胡疏肝散加減治療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采用前瞻性隨機試驗方法,選擇2018年6月至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94 例氣滯血瘀型冠心病心絞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西醫符合《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診斷標準2010》[2]中相關診斷標準;②中醫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中氣滯血瘀證:主癥:胸痛胸悶、心悸,次癥:胸肋脹滿舌脈:唇舌紫暗、脈澀;③可耐受本研究藥物的患者。排除標準:①近2 周接受其他藥物治療的患者;②近3 個月發生過心律失?;蚣毙孕牧λソ叩幕颊撸虎酆喜⑵渌麗盒阅[瘤的患者;④頸椎病、神經癥或其他心臟疾病導致胸痛的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7 例。對照組中男28 例,女19 例;年齡47~71歲,平均(59.26±3.94)歲;病程0.5~3年,平均(1.68±0.26)年。觀察組中男29 例,女18 例;年齡46~72歲,平均(59.31±3.98)歲;病程0.6~3年,平均(1.69±0.25)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具有可對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兩組均進行戒煙戒酒、臥床休息、給氧等常規治療。在此基礎上,對照組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100mg/次,1 次/d;口服阿托伐他汀鈣片,10mg/次,1 次/d,連續治療2 個月。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柴胡疏肝散加減治療,藥方組成:白芍12g,柴胡10g,枳殼12g,陳皮10g,川芎10g,香附10g,灸甘草6g。氣短者加黃芪、太子參各10g,胸悶者加瓜蔞、薤白各10g。1 劑/d,加600mL 水煎煮至400mL,分早、晚兩次服用,連續治療2 個月。
1.2.2 評價指標: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2 個月后血脂指標及心絞痛發作情況。血脂指標:分別于治療前、治療2 個月后取患者空腹靜脈血3~5mL,采用多功能分析儀對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igh density lip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水平進行測定。TC 正常范圍:2.8~6.0mmol·L-1,HDL-C 正常范圍:男>1.03mmol·L-1、女>1.16mmol·L-1,LDL-C正常范圍:<3.36mmol·L-1。心絞痛發作情況: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2 個月后心絞痛發作頻率、持續時間。
1.3 統計學方法:運用SPSS20.0 軟件處理數據,以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血脂指標:治療前,比較兩組TC、HDL-C、LDL-C 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個月后,兩組TC、LDL-C 水平較治療前低,HDL-C水平較治療前高,且觀察組上述指標改善更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血脂指標水平對比 (±s)

表1 兩組血脂指標水平對比 (±s)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aP<0.05
?
2.2 心絞痛發作情況治療前,兩組心絞痛發作頻率及持續時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 個月后,兩組心絞痛發作頻率較治療前低,持續時間較治療前短,且觀察組上述指標改善更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心絞痛發作情況對比 (±s)

表2 兩組心絞痛發作情況對比 (±s)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aP<0.05
心絞痛持續時間(min·次-1)治療前觀察組(n=47)7.82±1.294.35±0.57對照組(n=47)7.80±1.264.32±0.55 t 0.0760.260 P 0.9400.796治療2 個月 觀察組(n=47)1.57±0.64a1.26±0.42a對照組(n=47)2.89±0.69a1.67±0.54a t 9.6164.109 P<0.001<0.001時間組別心絞痛發作頻率(次·周-1)
機體血管中脂肪含量過多會不斷沉積形成斑塊,堵塞冠狀動脈,減少冠脈對心肌的供血,形成冠心病,而當冠心病患者過度勞累、情緒過于激動或受到驚嚇時,心肌無氧代謝中的乳酸、多肽類物質等代謝產物會對心臟內傳入神經末梢產生刺激,引發心絞痛。西醫常采用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等藥物進行治療,可一定程度減少心絞痛發作頻率,延緩疾病進展,但西藥對患者胃腸道刺激較大,長期服用易導致諸多不良反應,部分患者無法耐受。近年來,隨著臨床對中醫研究的不斷深入,中醫藥在疾病治療中應用較多。祖國醫學認為,冠心病心絞痛屬于“胸痹心痛”范疇,七情過度、飲食不當會導致肝氣郁結、血運不暢、心絡痹阻,進而引發胸痹心痛,故臨床可采用理氣活血、疏肝解郁的中藥進行治療[4]。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2 個月后,觀察組TC、LDL-C 水平較對照組低,HDL-C 水平較對照組高,心絞痛發作頻率較對照組低,持續時間較對照組短,表明柴胡疏肝散加減治療可有效改善氣滯血瘀型冠心病心絞痛患者患者血脂水平,降低心絞痛發作頻率,縮短心絞痛持續時間。分析原因在于,柴胡疏肝散中的柴胡為君藥,具有疏肝理氣、活血止痛的功效;香附可疏肝解郁、理氣寬中、調經止痛,川芎可行氣開郁、活血止痛,二者共為臣藥,可加強君藥藥效,達到疏肝解郁、活血止痛的功效;枳殼可理氣寬中、行氣消脹,陳皮可燥濕化痰、理氣健脾,白芍可柔肝止痛、平抑肝陽,三者共為佐藥,具有理氣寬中、緩急止痛的功效;甘草為使藥,可補脾益氣、緩急止痛、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可起到活血行氣、疏肝解郁、緩解止痛的功效。氣短者加用黃芪、太子參可起到益氣健脾的作用,胸痛者加用瓜蔞、薤白可起到通陽散結、行氣止痛的功效。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柴胡可降低血液中膽固醇含量,抑制動脈粥樣硬化,緩解患者病情,減少心絞痛發作;白芍可擴張血管、增加冠脈血流量,改善心肌血供,緩解心絞痛,全方可起到調節機體血脂水平,改善心肌血供,緩解心絞痛發作的作用[5]。在西藥治療基礎上,加用柴胡疏肝散加減治療,可發揮協同作用,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血脂水平,降低心絞痛發作頻率及持續時間,促進患者身體恢復。
綜上所述,柴胡疏肝散加減治療可有效改善氣滯血瘀型冠心病心絞痛患者患者血脂水平,降低心絞痛發作頻率,縮短心絞痛持續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