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岳萍 潘 婉
(武漢市第一醫院心血管內科三病區,湖北 武漢 430033)
冠心病發病率及死亡率均逐年升高,是心內科防治的重點疾病之一。本研究進一步分析冠心病PCI 后實施延續性護理干預的作用,現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將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在我院行介入術的96 例冠心病患者按不同術后護理方法進行分組。納入標準:①均確診為冠心?。虎谛袚衿赑CI 治療,手術過程順利,未發生嚴重并發癥;③心功能分級在Ⅱ-Ⅲ級;④理解及溝通能力正常;⑤均理解本研究的目的,自愿加入,積極性較高。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心律失常、心功能分級在Ⅳ級;②有出血傾向;③嚴重腦血管疾病、精神或意識障礙;④發生嚴重PCI 并發癥;⑤臨床資料不齊全。
1.2 方法:對照組使用常規護理,術前訪視解答患者疑問,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咳嗽及下肢肌肉訓練等;術后遵醫囑用藥,定時檢測血壓、心率等,開展肢體康復訓練,囑咐患者合理飲食、戒煙戒酒、積極預防并發癥,給予出院健康指導,要求患者在家注意情緒調理、適度運動鍛煉、健康飲食、及時復診等。觀察組運用延續性護理干預:①成立延續護理小組,制定護理方案。成立由心內科主治醫師2 名、護士長1 名、責任護士5 名組成,制定統一的培訓及考核標準,熟練掌握冠心病PCI 相關知識、延續性護理方法等,制定符合科室實際的延續性護理方案,提供長期的護理服務[1]。在患者住院期間,小組成員根據PCI 結果、治療藥物、有無合并癥等給予患者個體化評估,明確患者的身體狀況、心理特點、日常生活習慣等,將患者納入延續性護理中[2]。②出院前護理。針對患者院內治療的情況,在出院前給予針對性護理,講解延續性護理以及增強患者自護能力對改善病情的重要性,指正和指導不良生活習慣,指出并發癥、居住環境、心理狀態、生活及飲食等不合理之處,告知誘發術后再狹窄的危險因素,使患者樹立正確的疾病觀及自我護理觀念,提高延續性護理的依從性[3]。③健康教育。重視并持續進行冠心病、PCI 術健康教育,講解疾病知識、心絞痛發作的識別及處理方法、預防并發癥等,每周、每月均開展相關的知識講座、病友交流會等,不斷鞏固患者的健康認知,嚴格遵醫囑用藥,并重點指導患者的用藥方法、日常監測內容等,并給予飲食、運動等指導,要求患者遵循健康生活方式[4]。④隨訪指導。結合多種隨訪方式,建立冠心病PCI 患者微信群,定期推送健康知識,不定時解答患者的疑問,指導患者進行心絞痛癥狀、血壓等的監測,及時發現有無病情異常,給予個體化指導,避免影響因素的危害[9]。強調藥物治療重要性,跟蹤了解患者的用藥,囑患者務必按時服藥,講解不同藥物的注意事項,如洋地黃類要記錄脈搏,利尿劑需估計尿量[5]。指導患者嚴格低脂、低鹽飲食,多食高蛋白、高纖維素的食物,限制高膽固醇食物,少食多餐,忌過飽過饑。制定個體化運動方案,以適量、低烈度為主,不宜進行劇烈運動及干重體力活,每次運動以微微發汗為宜[11]。在隨訪過程中注意患者的情緒及心理狀態變化,對于做的好的地方積極給予肯定和鼓勵,對于仍有欠缺或存在實際困難的地方應努力幫助患者,減輕其心理壓力,保持積極、樂觀心態[12]。兩組均護理6 個月后評價療效。
1.3 觀察指標:①評估ESCA 評分,分為4 個維度,43 個條目,記作0~4 分,最高172 分,與自護能力呈正比;②評估SAS、SDS 評分,分別以50 和53 分為臨界值,得分與焦慮抑郁程度呈正相關;評估PSQI 評分,共7 項,每項0~3 分,最高21 分,與睡眠質量呈負相關;③護理依從性指標分為按時用藥、血壓監測、控制飲食、合理運動、調節情緒、定期復查等,以完全及部分依從的比例作為評價標準;④評估護理后SF-36 評分,分為8 個維度,每個最高100 分,與生活質量呈正比。
1.4 統計學方法:統計學用SPSS21.0 軟件版本,(±s)、率(%)代表計量資料、計數資料,檢驗方式為t、χ2,P<0.05 統計學差異顯著。
2.1 兩組自護能力比較:護理后,觀察組在自護健康知識、自護技能、自護概念、自護責任感以及ESCA 總分上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自護能力比較 (分,±s)

表1 兩組自護能力比較 (分,±s)
組別自護技能自護概念自護責任感自護健康知識ESCA 總分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觀察組n=48)25.62±3.30 42.43±5.39 23.68±3.24 30.79±4.15 17.16±2.13 23.02±2.48 102.48±12.98 149.51±18.44對照組n=48)25.73±3.21 34.57±4.46 23.36±3.09 27.12±3.58 17.28±2.07 19.89±2.27 102.12±12.50 128.48±15.80 t 0.2217.8670.3426.3370.2324.2130.38621.039護理前36.02±4.31 35.75±4.13 0.274 P >0.05護理后53.27±6.42 46.90±5.49 6.37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
2.2 兩組心理及睡眠狀態比較:觀察組護理后SAS評分、SDS 評分、PSQI 評分均顯著降低,且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心理狀態比較 (分,±s)

表2 兩組心理狀態比較 (分,±s)
組別SAS 評分SDS 評分PSQI 評分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觀察組(n=48)62.32±7.6732.13±6.0465.76±8.5235.35±6.2714.64±2.037.35±1.46對照組(n=48)62.06±7.4844.54±6.3166.10±8.2846.92±7.8314.37±1.9811.98±1.63 t 0.29612.4110.34711.5720.3274.263 P P>0.05P<0.05P>0.05P<0.05P>0.05P<0.05
2.3 兩組護理依從性比較:觀察組在按時用藥、血壓監測、控制飲食、合理運動、調節情緒、定期復查等護理依從性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依從性比較 (n%)
2.4 兩組護理后SF-36 評分比較:相比護理后SF-36 評分,觀察組明顯更低(P<0.05),見表4。
表4 兩組護理后SF-36 評分比較 (分,±s)

表4 兩組護理后SF-36 評分比較 (分,±s)
組別生理職能生理機能精神健康情感職能觀察組(n=48) 70.12±6.3872.58±7.0169.37±5.1469.73±5.43對照組(n=48) 62.59±6.7864.35±6.5260.30±5.0661.25±5.18 t 7.5346.2379.0728.486 P<0.05<0.05<0.05<0.05軀體疼痛73.86±5.79 66.27±6.34 7.593<0.05精力71.78±6.09 63.45±5.38 8.336<0.05社會功能77.40±6.52 65.26±5.54 12.147<0.05一般健康狀況73.02±5.68 65.74±6.41 7.286<0.05
冠心病PCI 術雖能快速開通閉塞冠脈,恢復心肌供血供氧,但置入支架后有一定血栓風險,需要長期服用抗凝藥物,同時也無法停用擴張血管、穩定斑塊等藥物,導致患者需要長期服用較多藥物[6-7]。此外,患者對冠心病PCI 術的認知程度不一,既往生活習慣較難改變,都對術后長期病情穩定有不利影響。因此,冠心病PCI 術后需要給予持續的護理干預。
延續性護理干預針對冠心病PCI 術后患者存在的個體化問題,制定延續性護理策略,運用多途徑進行隨訪、針對性的健康教育,不斷增強患者的疾病認知,提高用藥依從性,主動遵循健康行為習慣及生活方式,避免相關危險因素[8-9]。同時,延續性護理干預拓展了護理的內容及外延,能夠密切護患之間的聯系,持續追蹤患者病情變化,促使患者掌握自我管理的技能,提高自我管理能力[10]。此外,成立延續性護理小組,使得護理行為更具組織性及計劃性,利于護理工作的持續開展,使護理工作更為高效、專業[15]。因此,延續性護理干預的實施,充分協調和照顧冠心病PCI 術后患者的健康需求,防止健康狀況下降,提高生活質量。本研究結果也從多個方面證實了延續性護理干預的優越性,利于冠心病PCI 術后的長期、持續、全面的護理管理,規范和改進患者的自我管理,維持健康生活方式,提升機體健康狀態。
綜上所述,延續性護理干預能明顯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利于冠心病患者PCI 術后的病情改善,調節心理狀態,自覺提高依從性,提升生活品質,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