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明 譚英嘉 朱一洲 高 靖
(1.深圳市鵬翔旅游運輸有限公司,深圳 518040;2.深圳市綜合交通與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深圳 518003;3.西南交通大學交通運輸與物流學院,成都 611756)
隨著軌道交通的逐步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各種方式的定位也隨之發生改變,城市軌道交通的主體地位越來越顯著,大公交客流體系結構將發生較大變化,公交出行體系面臨重構。為了更好地融合城市軌道交通,構建高融合高品質的公共交通出行環境,需結合城市發展背景,逐步優化常規公交線路、站點布局,充分發揮軌道交通便捷可靠、常規公交便利靈活的特點,完善不同方式之間接駁換乘,打造功能明晰、層次分明的一體化公共交通網絡結構。軌道交通成網下,常規公交優化已成為城市交通的研究熱點之一。尹怡曉等人[1]以地鐵公交一體化為目標,按照與城市中心區相對位置將公交線路分為區內線、區外線、盡頭線和過境線4類,提出了不同類型線路的調整方法。李家斌等人[2]在分析公交和地鐵的競爭協作關系、公交系統功能結構的基礎上,探究了城市軌道交通運營初期公交調整方案。李信等人[3]以昆明市為例,探究了軌道交通初步成網后公交線網的銜接規劃。林佳妮[4]結合廈門市城市概況和交通特征,從客流需求互動、線網供給層面,提出了軌道交通運營初期廈門市兩網融合的公共交通發展模式。當前各大城市軌道交通都已初步成網,較多學者結合城市特征,通過分析城市軌道交通和公交網絡的特征及兩者之間的關系,進一步考慮城市客流的變化情況,提出城市軌道交通初步成網后公交線網的優化調整思路及方案。深圳作為特大城市之一,軌道交通已大規模成網,其出行客運量已超過常規公交,成為公共交通的骨干和主體[5]。研究城市軌道交通大規模成網后的常規公交調整優化問題,對促進深圳“雙網融合”,建立一體化公共交通體系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基于分析城市軌道交通與常規公交的互動關系,提出了深圳市軌道交通大規模成網后常規公交線網的優化思路。
城市公交線網布局模式主要有基于客流直達、高頻干線+支線、直達干線+支線的三種形式。如圖1所示,在有5個片區和5個需求點的網絡中,基于所有客流直達的線網布局模式,當線路未分層時,為了保證每條線路都要深入片區,公交線路走向就比較曲折。由此,也導致客流走廊線路功能重復大、道路交通壓力大、整體線網效率低、車輛投入多、客流不均衡、資源浪費大等問題。
高頻干線+支線的換乘線網布局模式則由1條高頻干線以及10條支線組成,如圖2所示。其運營效率高,在三種模式中公交運營總里程最小,發班間隔最大,整體線網效率高,但由于其起訖點和樞紐間通過線路換乘聯系,因此對換乘體系要求很高,需考慮好樞紐點換乘方案、票制和運營組織等問題。
直達干線+支線換乘模式由2條高頻直達干線以及6條支線構成兩端多樞紐換乘模式,如圖3所示。這種模式下,主要客流方向實現直達,客流走廊線路功能重復小,整體線網效率相對較高,且分散換乘,場站換乘樞紐要求相對低,部分路內換乘可解決。相較于前兩種模式,其除了線網效率較高外,更有效兼顧客流需求,滿足大客流的直達出行,還減少了線路數量、功能重復小,相對更容易實現。從三種線網布局模式分析,線路分層能有效降低客流走廊線路功能重復,提升線網運營效率。
小城市中,公交層次結構簡單,當公交網絡不分層時,單樞紐網絡結構能夠滿足系統效率最優的要求。而大城市的公交線路往往幾百上千條,公交網絡構成復雜,宜設置多樞紐分層次的網絡布局,將復雜網絡分解為若干簡單網絡,并依托樞紐聯系,充分發揮復雜系統的綜合效益。而網絡優化的核心,在于對公交線網進行合理分層,采用合適的線網布局模式,實行不同的運送標準,針對不同的交通需求提供所需的公交服務。
分層次線網的組織以集散樞紐為節點進行關聯組織,形成“點、線、面”相結合,“錯位發展、互為支撐”的一體化、集約化線網體系,深圳在國內第一個實施分層次網絡規劃模式,公交線網按照“快、干、支”分層模式規劃,將分層次公交網絡規劃理論變為現實。其線路分層定義如下:
(1)快線:主要行駛在高快速路和交通性主干道,提供長距離、大跨度快速運輸服務,為市民提供時間可達性保障。
(2)干線:主要行駛在城市交通或生活性主干道,提供中長距離運輸服務,為客運走廊提供基礎的運輸能力保障。
(3)支線:主要行駛在城市次支路網,短距離、小編組、走街串巷、廣泛覆蓋,為公交線網提供空間可達性保障。
換乘樞紐選擇中,一級換乘樞紐是構建全市公交骨干網絡尤其是快線、干線網絡的組織節點。是城市主要對外交通樞紐和綜合交通樞紐,也可以是城市軌道交通換乘樞紐站,或者是各服務區的區域中心、市級商業中心、商務中心等,與城市主要干道尤其是高快速路形成良好銜接。二級換乘樞紐與一級樞紐共同承擔各級線路的換乘節點功能,為快、干線網絡與支線網絡的銜接提供平臺。一般選取服務區內的商業中心、商務中心或服務區內的對外交通樞紐、軌道交通換乘站,該樞紐應與服務區內主要道路形成良好的銜接,與各級樞紐之間建立快速公交線路的直接聯系。
三層次線網規劃分為九個步驟:
(1)確定三層次線網規劃模式:確定三層次線網的組成要素和組織架構,以及各類線路的功能設計。
(2)確定三層次線網設置標準:包括三層次線網的線型技術標準(時間、空間、條件要素)和三層次線網的運營服務標準(車型、調度模式、服務間隔、服務時間等)。
(3)進行客流預測:預測公交客流分布,確定主要的公交客流主走廊和通道。
(4)確定虛擬公交骨架網絡:包括公交服務區的劃分,網絡組織核心即換乘樞紐的選擇,進而確定虛擬公交骨架網絡。
(5)進行限制條件分析:包括場站、道路交通條件分析。
(6)進行現狀公交網絡層次劃分:依據三層次線網技術標準初步區分現有網絡層次。
(7)進行既有快線網絡梳理:檢討快線網絡的空間形態與城市空間結構的適應性;將主走廊具有點到點客流的長距離線路升級或調整為快線。
(8)制定支線調整方案:對于線型過于曲折的長距離干線,原則不改變線路覆蓋范圍,按照支線規劃標準拆分為若干條支線;對于與干線網絡大段并線的線路,按照支線規劃標準把部分路段調出干線通道,優化為支線;對于網絡覆蓋不足的服務區,圍繞樞紐點補充新增支線。
(9)制定干線調整方案:依據服務水平及客流特征確定干線功能必要性,對不必要的線路進行拆分、截斷或取消,提升線路總體運營效率;依據干線線型要求,對部分曲折線路截彎取直或給予拆分;對于車型不適合承擔干線運輸的線路,如現狀無合理替代線路,則更換車型。
深圳市近年圍繞“全面落實公交優先發展戰略”和“打造國際水準公交都市”的總體目標,基本形成了“軌道交通為骨架、常規公交為網絡、出租車為補充、慢行交通為延伸”的多層次公共交通體系。實施公交線網分層服務模式后效果顯著。
(1)公交線網功能更加清晰。初步形成了長距離出行以大站距快線公交、中距離出行以干線公交,短距離出行以支線公交為主的功能差異化客流服務模式。
(2)網絡組織形態更加簡潔。初步形成以公交換乘樞紐等客流集散地為組織節點進行關聯組織的“點、線、面”結合,“錯位發展、互為支撐”的一體化、集約化線網體系。
(3)公交出行時耗大幅降低。建立了關內外的快線直達聯系,高峰期速度近30km/h的快線網絡大幅降低了市民平均出行時間。
(4)公交覆蓋率大幅提升。到2019年,全市站點覆蓋率已達到96.1%,較2007年提升了20多個百分點,其中原特區外提升至94.8%,公交覆蓋率大幅提升,全市熱點片區及市民重點訴求區的公交出行環境大幅改善。
(5)與軌道交通進一步融合。地鐵接駁公交線路676條,占全市線網總數的72.5%;接駁公交線路站點500m覆蓋占全市86.9%建成區,接駁線路基本覆蓋深圳主要交通樞紐及街道中心。
深圳市在實施分層次線網服務規劃后,也遺留了一些問題有待解決,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現狀線網重復度偏大、網絡較為冗余。線網重復系數為5.72,受城市用地布局、道路通道條件及客流需求影響,梅觀路、深南大道、龍崗大道、觀瀾大道等城市客流主通道線路聚集度高,原特區內線網重復系數普遍較高。
(2)部分公交干線運營里程依然過長。深圳平均每條線路長度23.2km,近兩年呈現持續增長趨勢,尤其部分干線運營里程依然過長,超過10條干線的運行里程大于50km,需進一步分析整合。
(3)部分線路較為曲折,便捷性欠佳。受道路通道、場站條件及客流需求影響,現狀全市有87.8%的線路非直線系數高于1.4(國家規范要求公交線路非直線系數不高于1.4),部分線路非直線系數較大,出行便捷性有進一步提升空間。
(4)城市“地鐵公交”雙網融合不足。全市所有地鐵站點中,僅有51個站點可接駁公交支線,占所有地鐵站點的25%。此外,與地鐵重復度超過50%的公交線路較多,全市范圍內超過200條公交線路的半數以上站點在地鐵車站500m范圍內。
(5)運營服務吸引力不足,運營效率偏低。常規公交相對小汽車仍缺乏比較優勢。相關研究表明,公交車與小汽車出行時間比在1.5倍之內時公交車具有競爭力,目前深圳公交車平均出行時間(含站外步行、候車等)為小汽車的2.3倍,常規公交總體吸引力和競爭力還呈下跌趨勢。在軌道交通新線路投入運營的情況下,深圳近兩年公共交通分擔率未實現增長;受道路態勢影響,公交整網速度同比下降,常規公交分擔率持續下降。公交發車間隔過大,很難滿足市民期盼。深圳市公交線路高峰期平均發班間隔為11.5min。受軌道交通、共享單車、網約車等出行方式的沖擊影響,深圳市公交客流規模相對于最高峰(2012年)降幅超過40%,公交運營總體效率偏低。
城市公共交通體系受軌道交通網絡不斷完善、共享單車及網約車快速發展等多方因素影響,全國主要大城市公交客運量均呈下降趨勢。其中,北京年均下降7.7%,上海年均下降5.0%。城市軌道交通運能逐漸增加,常規公交運力規模呈現保持或下降趨勢,在運力不變或減少背景下,如何進一步提升常規公交服務是亟需解決的難題。
隨著城市發展,軌道交通成網化運營,許多城市都對公交線網進行了重構優化。分析借鑒相關城市的線網優化經驗,可以更為快速、準確找到適合實施的城市線網優化策略。
巴黎以明確節點、橫豎骨架、放射結構和環線分流為思路,對公交線網進行重構改革(圖4),從乘客最佳服務視角實現了由運營商效益最大到重要場所空間服務、乘客出行體驗收益最大化的轉變。重構前后的線網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具有高度繼承性與識別性[6]。
紐約公交線網重構基于打造更加通達、公平、出行體驗好的目標,通過以協作式公眾參與模式,塑造了更為高頻核心、便捷直接、快速可靠的公交線網,從中心放射的軸輻模式調整為更為靈活的網格模式。
巴塞羅那公交線網重構將大量低頻、重復的線路整合為少量高頻、高品質的線路(圖5)。從已開展網絡重構的城市實施效果顯示,換乘型網絡比直達型網絡更吸引客流。
公共交通線網服務的初心和使命就是要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和滿意感,要基于滿足市民美好生活需要,打造便捷、可靠、舒適的高品質公交線網服務;基于城市交通持續發展需要,打造高效的公交線網服務。軌道交通大規模網絡化時代,市民對高頻、快捷、可靠、舒適服務有了切身感受,也非常認同,宜遵循市民需要,結合“民生幸福標桿”“可持續發展先鋒”戰略定位,打造“便捷、可靠、舒適、高效”品質公交線網服務?;诖?,提出以下六條發展思路。
(1)打造標桿性高服務頻率骨干網絡。針對既有線路,聚集的主要客流通道,整合部分線路,開行高服務頻率的品質標桿線(圖6),逐步優化形成服務全市的高品質骨干網絡。在軌道交通大規模成網后,通過取消、優化重復線路,增大存量線路發班頻次,逐步整合減少公交線路總運營里程,適當增大換乘系數,縮短存量線路發班間隔(圖7)。
(2)進一步完善跨組團出行快線網絡。跨組團長距離出行注重快捷性,依據客流需求,采用大站距快線,避免快線和長距離干線呈現同質化服務,干線不宜超過40km(高峰單邊運行不超過2h)。逐步開通一批服務頻率較高的常規公交快線,逐步由直達需求整合成網絡換乘出行,提高網絡運營效率。
(3)完善低密度客流區域的支線網絡。梳理全市公交盲區及低密度開發區,結合盲點薄弱點配套路網及站場設施條件,優化調整既有線路或新辟支線,強化服務薄弱區公交服務。對低密度區公交服務長線或重復較大線路進行分析,對客流需求低或不能滿足功能的線路采取截短方式調整為接駁支線,既降低線網重復,又保證網絡可達。
(4)推進城市“地鐵公交”雙網融合。明確地鐵及公交的功能定位,軌道交通在其3km半徑服務區域內承擔主體作用,常規公交主要承擔接駁延伸功能。在軌道交通3km半徑服務區域外,常規公交承擔骨干及延伸功能。識別地鐵與公交接駁覆蓋薄弱區,通過優化調整既有線路解決接駁覆蓋薄弱區問題,近期宜少做線路的純增量。識別梳理與軌道交通重復度高且運營效率低的線路,采用縱向加密、橫向調離策略,逐步整合地鐵沿線公交線路,打造公共交通一體化網絡。
(5)提升繞行、低效線路服務及效率。公交線網優化在注重公平的同時,也要兼顧效率,對有改善條件的繞行及低效線路進行截彎取直,取消整合、增大存量線路發班頻次,適當增加換乘,逐步構建快捷、高效的服務網絡。
(6)繼續強化地面公交優先路權保障。繼續加強公交優先路權的成網聯通性,兼顧在道路整體通行效益下,合理規劃設置公交路權保障形式,打通公交運行瓶頸點,降低公交運行延誤。
隨著城市軌道交通大規模成網,常規公交的運力呈現下降趨勢,為適應和更好滿足城市發展需要和客流出行需求,宜考慮將城市公交線網進行分層次考慮。深圳市在實施分層次線網規劃模式后,線網結構、形態更趨合理,線網功能更加清晰。同時,網絡組織形態更加簡潔,公交出行時耗大幅降低且公交覆蓋率大幅提升。未來隨著國內大城市軌道交通網絡的進一步擴大,如何持續優化常規公交網絡,推進“地鐵公交”雙網融合,打造一體化公共交通網絡體系仍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