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紅

朱德夫婦與兒孫(后排右一為女兒朱敏、右二為朱琦)
廉潔,是一種道德操守,是一種人生境界。新中國成立至今,反腐倡廉工作一直是我黨的重要工作之一。在這方面,開國將帥們始終保持勤儉節約、艱苦奮斗、清正廉潔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弘揚廉政文化,樹立正氣清風。僅在他們和家人及其身邊工作人員的用車上,他們就總能嚴于律己,清廉低調,大公無私,為我們做出了榜樣。
功勛卓著的朱德一生都不驕不躁、謙虛低調、嚴于律己,不占公家便宜。朱德認為,共產黨的領導人不是耍威風、擺架子的“老爺”,而是人民的公仆,他們的子女不是“公子小姐”,而是普通群眾的一員;領導人手中的權力不是用來謀取個人私利的,而是用來為人民服務的。他教育后輩要做普通群眾,幫助子女逐漸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他時常告誡子女說:“躺在老一輩的功勞簿上,就會變成資產階級的少爺。”為此,他杜絕子女利用父親的職位便利享受任何特權,為家人規定了“三不準”:不準搭乘他使用的小汽車;不準親友相求;不準講究吃、穿、住、玩。
可見,以上“三不準”家規中,朱德已經明確將用車問題放在了家風家規建設中的首位。為此,朱德深知言傳身教的重要性,他一輩子都率先垂范,嚴以律己。
早在烽火歲月中,朱德就不讓子女們搞特殊。他的兒子朱琦在同父親失散20年后于1937年到達延安,朱德并未因此偏愛兒子或為彌補父愛就留他在身邊,不久就把他送到部隊基層去鍛煉。
1943年,朱琦在戰斗中負傷而致腿殘疾,傷好后被分配到抗日軍政大學工作。當時學校的條件十分艱苦,一邊學習還要一邊生產。朱德沒有因為他受了傷就照顧他到機關工作,而是教育鼓勵他要服從黨的需要,到群眾中去鍛煉和學習。
有一天,毛澤東、朱德以及中央其他領導同志一道去看戲。朱琦和朱敏(朱德的女兒)也跟著去了。
晚會結束之后,大家開始往回走。有熱心的黨內同志看到朱琦因腿受傷行動不是很方便,便提出讓朱琦乘坐自己的汽車一起回去。朱琦聽了表示同意,就坐上了那輛車。
可誰都沒想到的是,緊接著出來的朱德看到了這一幕后,立即對已經在車里的兒子命令道:“你下來,步行回去!”
面對這種情況,現場眾人一片驚訝。朱琦不敢忤逆,只能乖乖地拖著自己有傷的腿,又從車里出來了。
可事情到這里還沒完,朱德自己乘車回到楊家嶺家里后,驚訝地發現朱琦已先自己一步在門口站著了,便問:“你怎么這么快就回來了?”朱琦回答:“我是站在駕駛室外的踏板上回來的。”
朱德聽后勃然大怒,立即向軍委的人員進行詢問。等他弄清楚情況后,又把兒子找來嚴厲訓斥了一番:“你占了警衛戰士的位置,那人家就只好步行回來了,是吧?你呀,你……”朱德氣得在大路旁邊的草叢里來回踱步,在稍稍平靜下來后,又耐心地對朱琦說:“你想想,警衛戰士的職責,就是要保衛首長的安全嘛。你占了人家的位置,戰士不能隨時行動,萬一路上有情況怎么辦?你妨礙了戰士們執行公務,知道嗎?”行動不便的朱琦羞愧地低下了頭,認真地說:“是我錯了,爸爸!”
原來,在朱德心里,朱琦雖然是自己的兒子,但更是一名普通的八路軍戰士。來看這場晚會的,就有很多普通戰士,而他們此時,都是走著回去的。更重要的是,在當時的延安,已經出現了一些不良風氣。部分干部及其子女耽于享樂,且經常行使特權。而在生性樸素的朱老總眼里,這與共產黨一直提倡的艱苦樸素背道而馳。而這次,自己的兒子算是撞到了槍口上。因此,朱德生氣也就不足為奇了。
新中國成立后,朱德對親人在這方面的要求更嚴格了。
朱德規定,兒女們上班、孫子們上學,一律不得用自己的車子接送。他認為,小汽車是黨和國家分配的工作用車,不是私有財產,除了本人工作使用外,家里任何人都不能使用,否則會培養他們的享樂思想和特權思想。從用車這樣的小事中,朱德掂出很重的分量,他的生活原則和做人準則從不含糊,容不得半點私情。
朱德認為他的子女的孩子們都是親孫兒,孫兒們沒有內外之別,所以孫子、外孫都一樣,他都讓一律叫他“爺爺”。朱敏共生有5個兒子、1個女兒:劉建、劉康、劉進、劉敏、劉武、劉麗。女兒朱敏最小的兒子劉武動情地回憶說:“從北京師范大學到萬壽路,爺爺要求我們必須走著去,或者乘公交車去,不準用公車接。老人家最經典的話就是‘你們在人民之中是最安全的’。”
女兒朱敏后來憶及相關往事時談到:“正因為當初爹爹沒讓我享受特殊的生活,讓我和普通人一樣生活和工作,才使我今天能擁有普通人幸福的生活和普通人那金子般的平常心。”
作為新中國成立后首任南京市委書記、市長和軍管會主任的劉伯承元帥,后來又擔任了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院長,他與南京結下了不解之緣,也留下了許多廉潔奉公、密切聯系群眾的故事。

劉伯承和夫人汪榮華
南京解放不久,有人向劉伯承反映,少數政府工作人員、部隊人員,不按規定手續購買車票、免費乘車;進入戲院、電影院和娛樂場所不買票,看“霸王戲”。得知這一情況后,劉伯承非常生氣,以軍管委的名義,連續下發了“乘坐車輛須按規定購票(布告、軍字第一號)”“進娛樂場所須購票入座(布告、軍字第二號)”。這兩項“禁令”一出,違紀現象頓時消失,廣大市民拍手稱快。劉伯承對此項紀律,更是率先做到,身體力行。
劉伯承夫婦對子女的要求非常嚴格,不讓子女有優越感。進城初期他就對夫人汪榮華說:“戰爭年代,我們與人民群眾同甘共苦,一打仗就把孩子寄養到老百姓家里。我們許多老干部的孩子,都是吃鄉親們的紅薯干和小米粥長大的。現在解放了,國家還很窮,人民生活也不富裕,我們的生活,特別是子女的生活,絕不能特殊,要同群眾的生活大體相當才是。”
劉伯承教育孩子的方法是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夫婦倆在他的電話間里醒目張貼一張“告示”:“兒女們,這些電話是黨和國家供爸爸辦公的,你們私事不許用這些電話。假公濟私是國民黨的作風,不許帶到我們家里來。”這張告示,6個兒女無一例外嚴格地遵守著。夫婦倆還常對子女們說:“警衛員、秘書是上級分配給爸爸工作的,除他之外,我們家屬子女誰也沒有使用的權利。”
劉伯承對用車問題要求更為嚴格,他自己用車從來不講究不挑剔車子名貴與否,甚至有無車子都行,實在避不開要用,他也十分節省。
當時,劉伯承使用的是一輛舊轎車,車管部門為了他的安全著想,提出給他換一輛吉姆車。他堅決不同意。
劉伯承平時喜歡步行,外出開會或辦事,只要路程不遠,時間還來得及,他總是盡量安步當車。其實,這樣他也是為了節省公車的使用。
組織上派給他用的車,劉伯承一般不準家屬子女坐,夫人汪榮華上下班也是像普通老百姓一樣一年四季都是騎自行車風吹日曬雨淋。
每年放寒假暑假的時候,孩子們從外地回來、開學時離開南京,劉伯承都不允許用車接送,而讓孩子們自己乘公共汽車往返。
有一年冬天,南京下了一場罕見的大雪,汪榮華很晚了仍然沒有回到家,司機不放心,便瞞著劉伯承悄悄把車開出去,從半路上把正在步行回家的汪榮華接回了家。

1964年,賀龍與家人在廣州
這件事情,后來還是被劉伯承發現了,第二天早晨,他就批評司機不該私自出車。劉伯承毫不含糊地繼續點明了其中的要害:“下雪騎不了車子可以走回來嘛!為什么非要開小車去接一下呢?你要記住,小車是國家配給我辦公用的,家屬子女不能隨便坐,辦私事決不能用公車!”
劉伯承總是這樣常常告誡家人不能搞特殊。在寫給子女們的信中,他談的最多的一句話便是:“勤能補拙,儉以養廉,廉潔的品行,要靠平時儉樸的生活養成。”他還告誡子女:“我這里沒有什么私人財產好繼承,你們也不能靠著爸爸這塊牌子生活,你們要自強自立。”深究其因,這一切均歸自他入黨后終其一生都保持著當初參加革命的理想;50歲那年他在所作的《自銘》中說:“如果我一旦死了,能在我的墓碑上題上‘中國布爾什維克劉伯承之墓’十二個字,那就是我最大的光榮。”
賀龍對子女疼愛有加是盡人皆知的,但是在教育問題上他卻從不含糊。他向子女表達愛的方式就是一個意思——嚴格要求。他以身作則,言傳身教,讓子女在潛移默化中學會做有用之人、行大義之事的人生道理。他經常諄諄告誡子女:“要珍惜現在這么好的條件,用功讀書學本領,不能追求個人享受。”
賀龍從不嬌縱子女,希望兒女們在困苦的環境中通過學習鍛煉,好好磨煉意志。即便兒子賀鵬飛出生時賀龍已經年近半百,可是他對兒子的“寵愛”方式也只是嚴要求、不嬌慣。
1955年,賀鵬飛加入了少先隊。學校通知即將入隊學生的家長到校開家長會。當時,賀龍因工作太忙,不能親自前往,就叫警衛員代替他去開家長會。
這天,警衛員要了一輛小車,直奔學校。一進校門,他大吃一驚,這個小學的操場上,停了上百輛各式各樣的小車。警衛員一打聽,才知道每個星期六都有密密麻麻的小車停在這里,等著接孩子們放學回家。他的腦子轟地一下響開了,心里翻騰開了許多問題。他就給毛主席、黨中央寫了一封信,匯報了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用車接孩子的事,馬上就讓賀龍知道了,他嚴肅地對這個警衛員說:“小王啊!你這樣做是對的,用公家配給的小車接送孩子上學,這實在不像話,一是把孩子們嬌慣壞了,二是影響太壞,工人同志看了會有什么想法?農民同志看了會有什么想法?下級干部、戰士看了會有什么想法?民主人士看了會有什么想法?……人民給的權利,我們可不能把它錯當特權去亂用啊!我支持你寫信向黨中央、毛主席匯報。你要記住,今后規定,絕對不準用公家小車送小龍他們上學,叫他自己出錢買票乘坐公共汽車。”
上初中期間,賀鵬飛踢足球不小心把腿部摔骨折了。休養了幾天,傷還未完全痊愈,石膏繃帶還沒有取掉,賀龍就督促兒子拄著拐杖去上學,還半開玩笑地開導:“不要嬌,要堅持,打仗的時候,帶著傷不也一樣執行任務嗎?”
值得一提的是,賀龍絕對不允許兒子坐他的專車,而是自掏腰包在街上包了一輛人力三輪車每天負責接送兒子。就這樣,賀鵬飛每天堅持拄著拐杖坐三輪車上學,也全然沒有因為是元帥的兒子覺得不自在。當時,有些老戰友認為賀龍不近人情,而賀龍卻說,“兒子本來就是普通一員,正好借機讓他受到磨煉,把未來的路走得更好。”
女兒賀曉明對此事記憶猶新,她當時十分同情哥哥受傷后一拐一瘸自行去上學的艱難處境,可是她仍然表示說:“我們家有一條規矩,不允許以父親的名義向學校、組織要求特殊的照顧和待遇……”
新中國成立后,黃克誠先后被任命為中央軍委秘書長、國防部副部長、總參謀長、中央書記處書記等職。按規定,夫人與子女可以享受相應的生活待遇。唐棣華卻拒絕了,她說,我們一直是普普通通的人,孩子們將來也一定要過自食其力的生活。黃克誠也數次重申立下的“家規”:小車是國家配給我辦公用的,不能私用;家屬子女坐著公家的小車“抖威風”,不是我們黨的作風,萬萬要不得!

黃克誠1950年與家人在長沙合影
從此以后,全家老少一直自覺遵守,從未逾矩。
即使是到了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初,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大家不必再捉襟見肘過緊日子。在社會上有一些人在結婚的終身大事上大操大辦的風氣下,時任中紀委常務書記的黃克誠更加保持清醒,率先垂范恪守自己的警世座右銘——“打鐵先要本身硬”“正人先正己”,一絲不茍地認真遵守針對黨內一些干部利用職權謀求私利、貪污腐敗、生活特殊、使黨的威信受到損害的現象而制定的《關于高級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規定》。
1980年春,黃克誠的小兒子黃晴結婚,一家老小包括身邊的工作人員都沉浸在歡樂喜慶的氣氛中。然而,仔細看看這種氣氛中似乎又少了點什么:沒有大擺酒席的準備,沒有高級貴重的家具,沒有花花綠綠的布置。不知是哪位工作人員想到新娘進門事,便向黃克誠“請示”:能否用小車把新娘接進門?
黃克誠態度堅決地說:“擺這個譜有什么用?年紀輕輕的,不愿走路,坐公共汽車、騎自行車都可以來嘛!”有一個工作人員又善意地補充說,現在結婚大多時興用小車接新娘。但是黃克誠最終還是沒有答應。
最后,黃晴懂得了父親的意思,騎上自行車高高興興把新娘接進了家門。同時,也沒有設宴請客,只是全家人聚在一起,邀請工作人員吃了一頓飯,就把喜事簡簡單單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