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子凡,張新美
(北部灣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廣西 欽州 535000)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背景下,越來越多在外務工的農民返鄉創業。據農業農村部統計,2020年全國返鄉創業人員累計達到1 010萬人,農民工返鄉創業隊伍逐漸壯大。在國家實施鄉村振興和精準扶貧戰略背景下,農民工返鄉創業對于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改變農業弱化和農村空心化等問題具有重要意義。農民工返鄉創業立足鄉村經濟發展,充分挖掘和利用鄉村獨特資源,創造新產業,培育新業態,實現以創業帶動就業、就業推動創業的良性循環。
本文通過對西南民族地區農民工返鄉創業進行實地調研,從鄉村振興戰略視角出發,基于社會嵌入理論構建西南民族地區返鄉農民工創業動力機制,并得出促進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啟示。
從已有文獻來看,學者對返鄉農民工創業動力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討。劉光明等[1]認為農民工返鄉創業動力受到個人與家庭以及外部經濟環境等因素的影響。錢永紅[2]認為創業動力具有個體特質水平和資源水平2個層次,并從6個維度即自主性、資源獲取、成就動機、風險承擔、創業回饋和就業因素來衡量農民創業動力強度。張秀娥等[3]將返鄉農民工創業動機因素分為個體因素和外部環境因素,認為個體的經濟性需求和社會性需求、外部環境中的城鄉二元結構、就業壓力及政策措施促使農民工做出返鄉創業的決定。孫紅霞等[4]關注農民工個人心理因素和外部環境,認為農民創業動機的強度取決于農民的自我效能感和其所能獲取到的創業資源。張玉利等[5]認為農民創業活動的活躍離不開政策資源和自然資源,譬如互聯網資源、高速公路、鐵路等運輸網絡資源,以及農村獨特的自然資源,這些因素對農民工創業動機具有正向影響。
綜上所述,學者對返鄉農民工創業動力研究主要從個人因素、創業環境和資源要素等展開,但采用社會嵌入理論構建返鄉農民工創業動力機制的研究較少。
本文開展西南民族地區返鄉農民工創業動力研究,主要基于社會嵌入理論的文化嵌入、網絡嵌入和認知嵌入3種要素構建。
文化嵌入主要是指農民工家鄉的創業氛圍。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地區,創業率具有顯著差異[6]。個體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受當地文化環境的影響,在創業氛圍濃厚的地區,當地居民對于創業行為普遍持積極的態度,使得潛在創業者得到正向的驅動力。并且,當地居民對風險的態度也會影響潛在創業者的判斷。抗拒風險的地區,人們盡可能地規避風險,于是潛在創業者的自我效能感將會降低,即創業信心不足,導致其創業動力減弱。
本文創業氛圍具體包括農民工家鄉文化對冒險行為的包容度、對人們獨立創業的支持度、對創業失敗的寬容度以及對創業成功者的尊崇度。
網絡嵌入主要是指農民工的社會網絡,這是由農民工的主要社會關系組成的人際關系網。農村是人與人之間依靠天然的社會關系連結在一起,中國農民工群體的社會網絡對其創業動力具有直接影響。社會網絡的衡量因素主要有社會網絡規模、社會網絡支持和創業榜樣[7]。
(1)社會網絡規模。社會網絡規模較大的農民工更容易通過民間借貸等渠道獲得創業必需的資金[8],社會網絡也為農民工的創業行為提供了首份訂單、商業信息等資源[9]。在個體具有較大規模的社會網絡時,往往會對創業行為產生較強的信心,其創業意愿將也更為強烈。
(2)社會網絡支持。社會網絡支持能夠為農民工創業提供精神和物質幫助。農民工創業動力的高低與其宗親關系的支持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且在很大程度受到家人態度的直接影響。因此,擁有家人支持的農民工選擇返鄉創業的概率更大。
(3)創業榜樣。創業榜樣是指農民工身邊成功創業的人。返鄉創業者在創業前將自身的條件和資源與創業榜樣進行比較,從而決定是否返鄉創業[10]。農民工的社會網絡構成更多地依賴于親情關系,親友創業成功能夠極大地激勵農民工創業。
本文認知嵌入是指農民工的經驗,包括農民工創業前的工作經歷、技能培訓經歷和創業經歷。
(1)工作經驗與技能培訓經歷。外出務工經歷對返鄉農民工具有正向影響[11]。外出務工的農民在工作過程中獲得熟練的工作技能和豐富的管理經驗,為他們的創業活動提供知識、經驗和技能儲備,也促使農民工識別出各類信息的價值,從而快速識別創業機會。技能培訓經歷指的是經營管理知識和創業技能培訓,技能培訓能夠提升農民工的認知水平。
(2)創業經歷。創業經歷是指農民工有過創業經歷,對于生產運營、市場營銷、財務管理和人力資源管理等有經驗,在商務合作方面擁有更多的社會資源。
本文采用問卷調查法對西南民族地區返鄉農民工創業動力進行研究。2021年6—11月對西南民族地區少數民族相對集中的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東南布衣族苗族自治州)和廣西(南寧、崇左、百色)的四省份九市(州)進行實地調研。調查內容主要包括返鄉農民工個體特征、家鄉創業氛圍、社會網絡規模及強度、社會網絡支持、創業榜樣和工作經歷等。共計發放調查問卷180份,回收問卷180份,回收率100%。剔除19份無外出務工經歷的創業者和12份外來創業者的問卷,最終確定有效問卷149份,有效問卷率82.78%。因此,本文基于149份有效問卷進行統計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返鄉農民工女性多于男性,這是因為在被調查者群體中,多數女性農民工選擇回鄉照顧子女和老人,而男性農民工則更多在外打工掙錢以承擔賺錢養家的責任。此外,調查對象的年齡集中在26~55歲,以中青年為主,受教育程度集中在初中,絕大多數被調查者擁有配偶,家庭平均月收入集中在3 000~5 000元。
表1 樣本的描述性統計
本文基于社會嵌入理論,結合在社會調查過程中獲得的有效信息,認為返鄉農民工創業動力因素包含返鄉農民工個人特征、文化嵌入、網絡嵌入和認知嵌入等維度。因此,本文設定如下函數:
y=β0+β1x1+β2x2+……+β18x18
(1)
(1)式中的因變量y表示返鄉農民工是否創業,y=1表示已經創業,y=0表示未創業。x1、x2、x3……x18表示影響返鄉農民工是否創業的自變量,β0、β1……β18為系數。
本文被解釋變量y的取值只有0和1,即只有創業或不創業2種情況,是一種二值選擇,故本研究采用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方法測量返鄉農民工創業動力因素對創業行為的影響。其模型形式為:
(2)
將(2)式整理后得到
(3)
其中,Pi表示第i個返鄉農民工創業的概率,xj表示影響返鄉農民工創業動力的第i個變量,α為模型的常數項系數,βj為模型的待估計系數。
模型的變量定義如下:
表2 變量定義
本文運用SPSS 24.0軟件將收集的149份問卷進行數據分析,采用向后逐步剔除法進行二元Logistic回歸。將可能影響返鄉農民工創業動力的因素納入模型,并根據回歸結果剔除Wald 檢驗值最小的變量進行回歸,經過多次迭代后,得到所有的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均顯著,如表3所示。
表3 返鄉農民工創業動力Logistic回歸模型結果
4.4.1 農民個體特征的影響
農民工的年齡和受教育水平對其返鄉創業動力具有顯著影響。
(1)年齡。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56歲及以上農民工的創業動力低于25歲以下的農民工,其可能的解釋:①年齡較大的農民工在外打工數年后積累了較多的專業技能,這對于其在城市務工十分重要,但在創業過程中較難發揮作用;②年齡越大的農民工往往更加保守,風險意識較高,相較于年輕農民工更難做出返鄉創業的決策,于是他們的創業動力較弱。
(2)受教育水平。受教育水平對農民工返鄉創業具有5%水平的顯著正向影響,初中學歷的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概率是小學學歷的2.72倍,其可能的原因是初中學歷的農民工文化水平更高,學習能力和搜尋信息的能力更強,對創業具有更高的能力與信心。
但是,農民工的性別、配偶和家庭平均月收入對其返鄉創業動力無顯著影響。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男女平等觀念深入人心,性別、配偶等因素在創業行為中的影響越來越小。家庭平均月收入越高意味著創業資金充足,有利于農民工返鄉創業;而家庭平均月收入越低則意味著農民工從工作中獲得的勞動報酬較低,農民工可能會選擇自主創業以獲取更高報酬,因此家庭平均月收入對農民工返鄉創業動力無顯著影響。
4.4.2 文化嵌入的影響
農民工家鄉的創業文化氛圍正向影響農民工返鄉創業動力,在1%水平下顯著。表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前提下,家鄉創業文化氛圍越濃厚,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動力越強,且文化氛圍每提升一個強度,創業動力將提高3.19倍。由于當地創業文化對創業行為的包容度、對人們獨立創業的支持度以及對創業成功者的尊崇度越高,創業氛圍越濃厚,這種創業氛圍能夠對農民工的價值判斷和主觀規范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進而影響農民工的返鄉創業動力。因此,創業氛圍越濃厚的地區,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動力越大。
4.4.3 網絡嵌入的影響
農民工社會網絡規模、社會網絡支持和創業榜樣對農民工返鄉創業行為具有顯著影響。
(1)社會網絡規模。社會網絡規模在1%水平下顯著影響企業動力,表明在其他因素不變的前提下,農民工的社會網絡規模越大,創業動力越強,且社會網絡規模每提升一個檔次,創業動力將提高5.62倍。由于擁有更大社會網絡規模的人能夠獲取的人脈資源更多,更有機會在創業過程中擁有一些可靠的合伙人和商業合作伙伴,對創業前景具有較高的預期。
(2)社會網絡支持。社會網絡支持在1%水平下顯著影響創業動力,這表明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得到更多社會網絡支持的農民工更傾向于開展創業活動。這是因為社會網絡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農民工創業的資金來源和情感支持。
(3)創業榜樣。創業榜樣對農民工返鄉創業動力具有正向顯著影響,顯著性水平小于1%。這表明在其他因素不變的前提下,農民工身邊的創業榜樣越多,其創業動力越強。由于農民工身邊的創業榜樣能夠對其產生激勵,創業榜樣數量越多,農民工的創業信心越足。同時,創業榜樣能夠對其他返鄉農民工進行指導,傳授自己的創業經驗,幫助返鄉農民工創業。
4.4.4 認知嵌入的影響
(1)工作經驗。返鄉農民工在城市的工作經驗,以及其曾經接受過的創業技能培訓對創業動力有顯著影響。工作經驗對創業動力具有顯著負向影響,顯著性水平小于5%。這表明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農民工在城市工作的時間越長,工作技能愈熟練,返鄉創業的概率越低。
(2)技能培訓。返鄉農民工創業技能培訓對創業動力具有顯著正向影響,顯著性水平小于5%,在其他條件不變的前提下,參加過創業技能培訓的農民工創業概率是未參加創業技能培訓的農民工創業概率的2.834倍。由于農民工經過創業技能培訓后創業能力得到了提升,更容易識別創業機會和獲取創業資源,因此其創業動力更高。
但是,創業經歷對農民工返鄉創業動力無顯著影響。由于創業經歷較多的農民工意味著其失敗的次數較多,或者無法長時間經營同一種業務,多次的失敗經歷會挫傷農民工創業的積極性。而創業經歷較少的農民工,其創業能力較為欠缺,所以創業動力不足。
本文分析了西南民族地區農民工返鄉創業動力的影響因素,基于社會嵌入理論構建了返鄉農民工創業動力機制。從外部因素來看,農民工所在家鄉的創業氛圍、社會網絡規模、社會網絡支持及創業榜樣會對農民工返鄉創業產生正向影響。從農民個體角度來看,農民工的年齡、受教育程度、工作經驗以及技能培訓是影響農民工返鄉創業的重要因素,但農民工的性別、配偶、家庭平均月收入和創業經歷對其返鄉創業動力無顯著影響。
本文研究結論對于政府政策制定和農民工的具體實踐具有以下啟示:
(1)營造積極創業的文化氛圍。政府應對農民工的價值觀進行引導,鼓勵創新創業,寬容創業失敗。此外,政府應加大對創業榜樣的宣傳力度,給其他創業者樹立創業典型,增強創業信心,鼓勵農民工為家鄉的建設貢獻力量,在農村地區營造良好的創業氛圍。
(2)提高農民工社會網絡規模與支持。政府應促進農民工與社會其他群體的融合,維護農民工弱勢群體地位,降低農民工獲取社會網絡資源的難度,提高農民工的社會網絡規模。農民工需要積極拓展社會網絡,尋求創業榜樣的幫助與指導,學習創業榜樣的成功經驗。農民工的家人應對農民工的創業行為給予情感和物質支持,提高農民工的社會網絡支持。
(3)加強培訓以提升農民工創業能力。政府應在農村地區開展創業培訓,提高農民的知識水平、管理能力以及心理素質。此外,還可以邀請企業家給創業者分享經驗,增強創業者的創業機會識別能力和風險防范能力。農民工則應積極參加創業培訓,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以便抓住創業機會,并采取合理的方法降低企業經營風險,提高創業成功率。
(4)增加農民工創業融資來源。農民工在創業過程中遇到的主要障礙就是資金不足,政府應采取手段增加農村的金融供給,提升農村的金融服務水平,拓寬融資渠道。在金融供給方面,國有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要加大對農民工創業的信貸支持,放寬貸款額度限制,提高專項貸款額度,增加農民工創業資金供給。金融服務應簡化貸款手續,加快對農民工創業的放款進度。應創新金融產品,盡快發展農村資金互助社、村鎮社區銀行、貸款公司等金融機構,并加強對金融機構的監管,防范金融風險,保障農民工的創業融資。
(5)完善農民工創業所需的基礎設施建設。農民工返鄉創業所需的資源除資金外,還包括土地、廠房、水、電等。農村地區可以將現有的存量非農建設用地、集體建設用地等閑置資源用作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場所。對于交通不發達的農村地區應繼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加快完善公路、鐵路等運輸網絡以及移動通訊站點建設,實現4G、5G網絡全覆蓋。此外,政府還應簡化辦事流程和手續,提高對返鄉農民工創業的服務能力,為農民工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