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準,曾 情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 商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5)
產業集群創新網絡能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能力[1]。工程機械產業作為湖南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重點之一,對其創新網絡的構建和演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集群創新網絡就是通過集群內的各行為主體建立聯系,或者達成合作,目的是為了創新,以不斷增強集群的競爭力。廣義上,集群創新網絡又不僅僅只包括各行為主體間的合作,還有不同企業員工與員工之間的非正式交流,正式與非正式的網絡共同組成集群創新網絡[2]。
本文首先研究湖南工程機械產業集群的發展現狀,探討分析湖南工程機械產業集群創新網絡的結構特點,對湖南工程機械產業集群演化過程進行整體分析,然后從個體視角分析三一重工、中聯重科這兩家企業創新網絡的演化過程,最后基于研究結論提出了促進我國戰略性新興集群創新網絡的良性快速演進的政策建議。
湖南工程機械產業集群經過多年的飛速發展,目前在全球的市場占有率比較高,涉及的產品種類也很多,部分產品已經躋身世界行業前列。除了占據很大的國內市場,海外市場也非常廣闊,產品覆蓋全球180個國家和地區。2019年,湖南工程機械產業鏈的總產值就已經超過2 000億元,占據了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產值的23%。具備科研力量雄厚、產品競爭力強、智能制造前瞻布局、初步完成了國際化布局等優勢。
圖1是產業集群創新網絡結構圖,圓環代表創新網絡的邊界,虛線表明集群創新網絡是一個開放性的動態網絡。湖南工程機械產業集群創新網絡可以分為3個層次,分別為核心層、輔助層和支撐層。各層次分工協作能夠促進湖南工程機械產業集群創新網絡的發展。湖南工程機械產業集群創新網絡是基于核心企業成長的,在網絡結構中,除了政府、金融機構等其他節點,企業處于網絡的核心地位[3],網絡各節點間各種資源、資金的傳播,全部都是通過正式或非正式的關系連接而成。作為集群創新網絡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輔助層能夠提供豐富的人才資源以及技術資源,支撐層包括集群中的基礎設置和各種市場環境以及文化環境,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集群創新網絡的發展方向[4]。
圖1 產業集群創新網絡的主體構成和層次體系
(1)企業。企業是集群創新網絡的核心節點,也是技術創新的核心載體[5]。一般來說,集群內的企業關系主要有2種,一種是處于垂直網絡的上下游關系,另一種是處于水平網絡的同行及相關配套企業。如湖南工程機械產業集群中,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和山河智能是產業關聯關系,而這些企業與鋼鐵行業和房地產行業則是上下游產業鏈關系,如寶山鋼鐵、碧桂園等。
(2)高校和科研機構。在一個集群中,高校和科研機構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特別是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湖南工程機械產業集群。高校和科研機構作為一個人才儲備點和技術研究點,能為集群創新網絡提供豐富的創新資源[6]。
(3)政府及公共部門。集群創新網絡有了企業和高校以及科研機構還不夠,還需要良好的制度環境以及能制定促進創新網絡發展的政策,而這些政策的制定者是政府以及公共部門,由此表明,政府以及公共部門也是集群創新網絡中的關鍵節點,這些部門在網絡中能夠起到調節作用,如省級、市級政府主管部門等。
(4)金融機構。創新行為和活動的發生,需要雄厚的資金支持,金融機構對于產業集群創新網絡也不可或缺[7]。如湖南工程機械產業集群的工程按揭貸款就由多家銀行提供,如光大銀行、湖南建行、北京銀行長沙分行等。
(5)中介機構。集群中的企業間的信息交流很多時候都是通過中介機構的,要想知識傳遞的迅速,就必須依賴成熟的中介機構,這樣集群才會高效發展。湖南工程機械產業集群的中介機構主要包括各類協會,如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長沙市工程機械行業協會等。
湖南省工程機械產業集群歷經了30多年的發展,創新網絡日益成熟,從網絡初始階段到網絡快速發展階段到現在的穩定發展階段,3個階段的網絡特征具體分析如圖2所示。
圖2 湖南工程機械產業集群創新網絡演進階段特點
(1)創新網絡萌芽階段。從20世紀90年代初到2000年的這個階段,集群內的企業比較少,中聯重科和三一重工在此階段企業規模較小,集群企業與企業之間也很少進行相關知識的交流與傳播。但隨著國家經濟的不斷發展,工程機械產業越發顯示出了其重要性,只依靠企業自身逐漸開始無法滿足市場需求,于是本地逐漸衍化了一批企業,并且建立了簡單的合作關系,于是分工協作網絡關系開始逐漸形成。
(2)創新網絡發展階段。集群創新網絡的快速發展階段為2001-2011年。在這個階段,隨著很多大型公司營銷網絡的不斷擴大,銷售市場機遇愈來愈多,工程機械類公司數量不斷增加,甚至有許多外地企業為了更好的發展遷入了湖南工程機械產業這一集群。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等這類大型公司面對如此廣闊的市場,希望加強在海外的擴張,不斷轉變生產方式,掌握著產品的核心部件生產,將那些技術含量較低的部件長期性地分包給集群內中小型企業,產業集群創新網絡加速發展。
(3)創新網絡成熟階段。集群創新網絡經歷了前面的快速發展階段,很多企業逐漸發現整個集群發展速度有所放緩[8],甚至營業收入出現了下降。于是很多大型企業開始準備調整自身的發展戰略,致力于上升到另一步臺階,比如實施國際化戰略。例如,中聯重科和三一重工改變了產品的研發方式以及市場銷售方式,更加重視戰略合作伙伴的選擇,不斷加強創新技術,提高產品的不可替代性,企業間的創新知識傳播也越來越密切。此時這些核心企業與合作方不僅僅是簡單的合作關系,創新知識交流更趨穩定成熟,創新網絡愈發成熟。
湖南工程機械產業集群中核心企業創新網絡對整個集群的創新影響很深,以下主要從垂直網絡和水平網絡兩方面介紹中聯重科和三一重工近10年的創新網絡演化過程。垂直網絡主要是指上下游供應鏈關系,上游主要包括能為中聯重科和三一重工提供原材料的鋼鐵行業等,下游主要包括一些房地產企業、鐵路建設企業等。而水平網絡主要指有競爭關系的同行企業以及有著技術合作的互補企業。產業集群核心企業創新網絡結構如圖3所示。
圖3 產業集群核心企業創新網絡結構
中聯重科創新網絡成長分析。中聯重科主要通過并購方式完成裂變發展,通過并購的方式逐漸豐富其創新網絡,這種發展模式要求企業具備較為雄厚的資產、運營能力和政策支持。在2005年,中聯通過收購海外公司,逐步改變產品的運營模式,施行“裂變式成長”的發展戰略,創立泵送混凝土機械設備、汽車吊車、環境衛生機械設備等七家技術專業企業,并且不斷拓寬產業鏈,提升服務質量,使產業鏈上下游相關企業能夠更好地進行知識交流與資源互換,由此打造了一個工程機械設備全產業鏈的利益共同體。中聯重科先后在國內收購或并購了湖南車橋廠、湖南機床、浦沅和信誠液壓等企業,并在陜西、湖南、上海等省市建立了生產制造基地,不斷提升其在國內的地位,豐富了企業創新網絡。在國外收購或并購了國際知名企業,如英國保路捷、意大利CIFA等。
三一重工的創新網絡成長模式。與中聯重科的并購式成長方式不同,三一重工一直堅持走獨立自主創新道路。起初,三一重工發展并不順利,在當時國外工程機械企業占據主要市場的情況下,企業生存都非常困難。但三一重工在當時國外企業遍地以及國營企業眾多的縫隙中得以迅猛發展,成為領域自主創新的引領者,是由于始終堅持自主創新。于是在發展過程中,三一前期都是通過在海外設廠進行自主創新,或者與相關技術先進的企業進行合作引入海外先進技術。三一重工通過在海外不斷設廠加強其在國際的影響力,也是為了拓展業務范圍,不斷豐富企業創新網絡。
本文從整體和局部層面分析了湖南工程機械產業集群創新網絡的整體演化過程,以及集群中兩大核心企業中聯重科和三一重工的創新網絡演化過程,得出,如下結論:
(1)湖南工程機械產業集群整體創新網絡較為成熟,有了一個快速穩定的網絡發展階段,但在近幾年創新網絡有點停滯不前,甚至出現集群內部企業創新內卷的情況。
(2)集群內核心企業垂直網絡不夠發達,產業配套能力不足,尤其是本地配套企業不能滿足核心企業的需求,本地也缺少在國內、國際知名度較高的服務機構或企業。
(3)創新水平網絡方面企業間競爭激烈,基本上看不到中聯重科和三一重工等相關企業的合作,但激烈的競爭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集群創新水平的提高。
(4)從核心企業創新網絡演化過程中折射出集群中的中小企業創新能力明顯較弱,產品同質化嚴重,適合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和風險投資體系也很不完善。
(5)產業集群創新網絡的各個節點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形成了一個復雜的網絡關系,共同驅動著湖南工程機械產業集群創新網絡的形成與發展。
根據上述研究結論,本文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創新網絡發展提供以下建議:
(1)搭建企業自主創新平臺,構建技術創新體系。應該鼓勵企業參與創新平臺的構建,提出適當的建議,政府部門、金融機構以及中介服務機構也要參與創新平臺建設[9],為研發提供有利的政策以及資金支持,提高知識傳播效率。通過科技規劃、稅收、金融、政府、采購等政策支持,企業真正成為研發投資、技術創新活動、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
(2)優化集群主體結構,奠定良好的網絡基礎。一是要加強對集群內相關配套企業的建設,此外,還需引入國內、國際知名度較高的服務機構或企業,政府可以牽頭,打造適合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和風險投資體系。
(3)提高中小企業創新能力,更好地服務集群核心企業。雖然中小企業是集群創新網絡中的弱勢群體,但卻非常重要,如果中小企業創新能力嚴重不足,則會影響集群中核心企業發展[10]。網絡中的很多供應商都是中小企業,這些供應商為核心企業提供重要零配件,一旦出現創新能力不足,所生產的產品也很難達到核心企業的要求,這會嚴重阻礙核心企業的發展,進而影響整個集群的發展,因此必須要通過各種政策促進中小企業的創新能力,這可以通過傳播創新知識、加強研發等手段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