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張建京
活力之城,青春洛陽。至于藝術,大約是傳承、創新、藝術、融合、青年、純粹這幾個關鍵詞。以青春之名,將青年作家與藝術家結合起來,各自發揮,交融發展,對城市藝術氛圍的形成也是有益的。在洛陽市美協和作協的共同關注下,“圖話記”欄目誕生了。說是“圖話記”,其實不僅限于“圖”,繪畫、雕塑、設計等等其他美術形式,也是這個公眾號關注與推出的重點,如果說標準的話,只有一條:足夠好。當然,在實際選擇上,更傾向于有發展潛力的青年。“話”的部分,將邀請洛陽的優秀青年作家完成,力求在文字上給予美術作品新的詮釋。希望以這個欄目為契機,在洛陽這樣一座古老而又年輕的城市里,更多人站出來,做一些新鮮的、有活力的、有藝術氣息的事兒,該有多好。(維摩)

董菲:任教于洛陽外國語學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筆畫學會會員,河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洛陽市美術家協會理事,洛陽市書法家協會理事,洛陽市美術家協會花鳥藝委會副主任,洛陽市澗西區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
作者創作手記:《依花聽風》充滿了濃厚的熱愛生活、親近自然之感,將大自然的美妙趣味和我對生活特有的感受巧妙地融合,生意盎然,清新典雅的質樸氣息撲面而來,整個畫境給觀者營造出一種靜謐幽深、素以為絢的詩學意境。清代黃鉞在《二十四畫品》中“論空靈”曰:“栩栩欲動,落落不群,空兮靈兮,元氣絪缊。骨疏神密,外合中分,自饒韻致,非關煙云,香銷爐中,不火而薰。雞鳴桑巔,清遠揚聞。”是指畫家在畫面的空白處寄托的靈妙的情思,使繪畫作品呈現了一種空寂、虛靈、深邃的畫境,這也正是我一直追尋的。《依花聽風》在布局和構圖上有所創新,創作時借助想象和聯想,體現我的所思所感;題材和內容上具有現代感,也寄托了我的精神情感和主題表達。

《依花聽風》,作品名字就給人一種清新之感,靜謐祥和。畫面有很強的帶入感,看著畫面我們很容易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在這幾只白雞身上,在花蔭下悠閑的理著羽毛側耳聽著掠過耳畔的清風。若真能如此夫復何求?作品顯現了畫家嫻熟的技巧和高超的控制力,細膩而不顯繁瑣、舒朗而不覺空洞,駕輕就熟、舉重若輕。畫面處理很耐人尋味:唯一用寫意筆法畫出的枝干蒼勁有力的形成了“之字形”的構圖骨架;淡墨畫出的密集葉片構成了畫面的重色塊;花朵淡淡的曙紅色幾乎是畫面中惟一的色彩,自然地吸引了觀眾的視線;四只聚散顧盼的白雞雪白的羽毛和烏黑嘴爪構成了全畫中最強的黑白對比,成功地使自己成為畫面的興趣中心。疏密有致的構圖、清麗淡雅的設色、兼工帶寫的筆法,不著半點煙火氣。作為年輕畫家,董菲的作品體現了當代工筆畫的新風潮新動向,也屢屢入選國家級展覽斬獲獎項,未來可期。(劉玉濤)

木芙蓉盛開的時候
花朵低下頭來
從枝葉間穿行的風
是幾只雞
漫步時
聽到的音樂
而音樂
是世界的動靜相宜
總之
人沉默了
才能聽見秋天明凈
萬物自得
(梁靜)

何碧玉:本科畢業于洛陽師范學院美術學院,獲藝術學學士學位。研究生畢業于杭州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獲藝術碩士學位。現工作生活于洛陽,洛陽理工學院美術學院外聘教師。
作者創作手記:《石窟之美》是我創作的第一張關于石窟藝術的油畫作品,在關注畫面色彩搭配的同時,我更注重用筆觸的大小、形狀來表現歲月在其身上留下的殘缺與斑駁,靜態與動態,深沉與靈動,通俗與深邃。對傳統造像藝術的研究其實也是觀照自我內心深處的絕佳方式。不管是歲月侵蝕,還是人為損害,這樣的美已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內心,殘缺卻依然美麗。我想工匠們在雕刻的那一刻起就已經將自己的虔誠注入在了這些大大小小的石塊中了吧。然而這份虔誠也將會貫穿我今后的藝術道路,心存敬畏與寧靜,在歲月的流逝中不斷地領略那番禪意,學習那份超然。

何碧玉的這組畫給人帶來強烈的視覺震撼。這種震撼力不僅是因為畫面的大尺幅,更是因為畫面的形式感以及獨特的繪畫語言所造成的。九幅細長的畫框描繪了九尊佛弟子石像,幾乎完全相同的姿態——袈裟及踝、正面肅立——給人一種軍陣般的壓迫感。每一尊石像都像是要突破畫框的束縛從而產生了極大的視覺張力。畫家并沒有簡單再現石像的細節和殘破的痕跡,而是以表現性的油畫語言大刀闊斧的涂抹讓厚涂顏料的肌理和稀薄松節油的流痕去對應千年的時光在石像上留下的斑駁破損,在具象與抽象之間、控制與失控間達到一種微妙的平衡,讓畫面平添了無窮的感染力。石窟造像藝術是我國燦爛的美術遺產。今年來不少畫家從中獲取靈感創作了優秀的繪畫作品。何碧玉的這組石窟造像油畫能夠另辟蹊徑把關注點聚焦到容易被忽視的佛弟子造像上,以巧妙的構圖和繪畫語言讓原本略顯單調的弟子像反而產生出不同尋常的美感,可謂難能可貴。文化的發展、藝術的繁榮離不開交流與融合,一千多年前古人讓西來的石窟藝術在中原大地扎根發芽開出燦爛奇葩,如今又有大批青年畫者努力使外來的油畫藝術融入中華文脈,共襄文化盛事,幸哉!(劉玉濤)

讀石窟
第一眼讀到的美
是滄桑
明明是刀
一下一下刻出來的天圓
地方,可時間之刃
在流年中銹澀
那些雕刻了的時光
既非蜉蝣也無關永恒
不過是逝者如斯的河流
總想留住點兒什么
總想留下點兒什么
如果你讀不懂人世
就來龍門讀讀佛像
那些音容依稀的石頭
比我們人類
更懂人世滄桑
(梁靜)
王曉蘭:洛陽市洛寧縣崛西村人。本科學歷,2007 年畢業于洛陽師范學院美術系。2009年參加工作,至今在洛寧鄉村一線教學。河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
作者創作手記:版畫《游思·之四》是《游思》系列作品的第四幅。《游思》系列是2019 年四至五月份創作的一組黑白木刻,從構思、畫草稿、轉印底版、刻制到最后的印制,大概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都是在教學工作之余:下課、放學后、星期天和五一勞動節,這些零零碎碎的時間里完成的)。同年《游思》系列版畫作品入選了《第十三屆河南省美術作品展覽》。整個系列作品全部是手工印制,這手工活兒真是個不打折扣的體力活,從刻版到最后的印制完作品,整個人瘦了四斤,很明顯大臂瘦了一圈,同一件衣服胳膊袖大臂處頓時寬敞了許多。難怪人家都笑稱作版畫是“搬磚”,版畫人也自嘲“搬磚的小朋友”。《游思》系列,運用平面和抽象相結合的造型方法,兼容民間藝術剪紙的一些裝飾性表現方法,借助黑白木刻表現了超現實主義,表達了對自然樸真的故鄉和家園的歌頌。同時也表達了對兒時,那種自由自在、自然樸實的生活的無盡懷念。《游思·之四》里有兒時更多的農田生活的場景:山頂上跑走的云朵;山坡和田地里耕田、勞作的農人;日落歸巢的鳥群;清溪里散步覓食的白鷺;山野田邊的松林;追逐蝴蝶的我和玩耍的小伙伴,自然家里的小狗是必不可少的陪伴;累了坐在樹下田頭休息的人……還有晚歸天上的月亮和星星的裝點。這些兒時生活的零碎片斷,被統一安排在一個畫面里,成了一個既真實又似乎不現實的存在。

《游思》是一件很有意思的黑白木版畫作品。描繪的是農人在山間勞作的場景。這是美術史中常見的題材。畫家王曉蘭似乎有意在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經典元素,從而喚起觀者與畫家以及眾多先賢的對話。讓耕作這一最普通最常見的生活場景產生出莊嚴、崇高、神秘的復雜意味,增加了作品的信息量與感染力。如果仔細看畫面我們不僅能看到普通的耕作場景還能看到牛與人、鳥與魚、星與月、耕與種,不同的時空交匯于一起,這不再是日常所見,這是宇宙景觀。這種超越時空的描繪在漢畫像石和民間剪紙、版畫中經常出現,體現了一種樸素的宇宙觀。大樹與農夫讓我想起了蒙克、播種的場景在米勒的畫中經常出現、天際飛舞的鳥群致敬著凡·高……難得的是畫家運用巧妙的技巧通過樹木和道路把畫面分割成上下兩大部分,這兩部分各自又分成左右兩小塊,使得畫面節奏明快、雜而不亂,復雜的內容處理的井井有條。曉蘭一定是熟悉這些農耕場景的,也一定是對此懷有熱烈情感并做過深刻思考的。(劉玉濤)

我敢打賭,
不管你的靈魂游到此處還是彼岸,
宇宙中心都還是那座村莊,
那座我們的村莊:土地平曠,屋舍
儼然,壟畝間有興廢事,
無關富貴與貧窮。
鋤豆溪東的孩子們
遠游歸來,在桑麻夾道
五谷豐盈之時,只要村莊還在,
世界便無恙。
我敢打賭,
他們說的是:小聲點兒,
別吵醒咱爹咱娘
和滿山滿野的金黃。
(梁靜)

丁向陽:洛陽汝陽縣人,中共黨員,碩士研究生,河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周口市美術家協會會員,汝陽縣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洛陽市美術家協會水彩藝委會委員。
作者創作手記:我們的身后總是站著一群執著又可愛的人,默默無聞地保護著我們,這幅《最可愛的人》是一幅色粉畫作品,創作此幅作品來表達英雄們無私奉獻大無畏的精神,讓時間定格,用色粉記錄英雄們最英勇的一刻,向最可愛的人致敬。

《最可愛的人》是一幅色粉畫。色粉畫屬于小畫種,但是卻有著很好的表現力,在細膩寫實方面甚至不比油畫差。畫起來卻要比油畫方便快捷很多,因此很受歡迎。畫家丁向陽采用了暖灰色的有色紙,充分利用了底色,使得畫面色彩統一、沉穩。這種方式很接近古典油畫的技法。在印象派之前油畫幾乎都是畫在有色底子上的。暗部加重,亮部提亮,能產生出豐富的色階變化同時容易保持畫面統一的色調。向陽靈活的運用色粉筆的側鋒、中鋒變化,在紙面上留下寬窄、潤澀不同質感的痕跡,點線面組合豐富合理。在形成具體形象之前就先有了美妙的構成關系。
《最可愛的人》描繪的消防隊員撲滅大火的緊張場面。這些不顧個人安危勇敢的“逆行者”不愧我們時代“最可愛的人”的稱號,他們身上體現出了“崇高”。康德說:“一座頂峰積雪、高聳入云的崇山景象,對于一場狂風暴雨的描寫或者是彌爾敦對地獄國土的敘述,都激發人們的歡愉,但又充滿著畏懼”我們稱這種情感為崇高。“崇高必定總是偉大的,而優美卻也可以是渺小的。崇高必定是純樸的,而優美則可以是著意打扮和裝飾的。”好的藝術作品應該超越“優美”而追求“崇高”,對于崇高精神的頌揚必定能讓我們這個時代揚清激濁氣正風清。(劉玉濤)
時間定格在此刻,一個偉大的場景,在宣紙上暈開、鋪墊……!烈火在繁華中蔓延著,責任與擔當,讓默默無聞的無冕英雄們,無畏地向前,向前!旁邊那名身穿黃綠防護服的將士,手邊是剛搶救的燃氣罐,他還在有力地指引著激烈的戰斗。這一切仿佛在靜止,也在永恒!在他們的生活里,沒有一畝平靜,他們讓時光的注意力,屢次敲打身體的廟宇,并把枯竭、冷酷、寂靜,一一交給命運。他們努力對抗憂患、掙扎,努力對峙陡峭、嚴峻,他們讓一切鋒利轉移視線,不斷用自己的氣概,點燃歲月的潮。(劉惠霞)


羅民民:畢業于魯迅美術學院雕塑系,現自由造型類產品設計師。
作者創作手記:《彩云追》此作品采用三彩釉畫工藝,該作品集合了中國唐代豐肥嬌媚的麗人與雄壯敦厚的馬兒元素,麗人服飾化麗、體態婀娜,馬兒披珠掛玉,渾身皆由美飾裝點。取名《彩云追》出自唐代古詩,增添畫面無盡的意境。以古詩化古意,美人與寶馬,寓意幸福與美滿,財貌雙全,皆是對美好的祝福與祝愿。

羅民民的《彩云追》給我們營造了一個浪漫迤邐的夢境。圓滾滾的馬和圓滾滾的人不像是在快速奔跑而更像是在睡夢中。騎馬仕女的圖式讓我們想起了唐人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圖》和許多唐代彩繪陶俑,那時騎在駿馬上的盛裝仕女炫耀著盛唐的自信與寬容。而這件作品的材質——低溫鉛釉瓷板畫也有一個另外響亮的名字——唐三彩。夢回唐朝,那個美人如玉、少年游俠的盛唐。《彩云追》可以說是一幅Q 版的《游春圖》,用年輕人喜愛的卡通動漫方式重新演繹了厚重的歷史。傳統不應該總是一副老成持重的無趣樣子,誰還沒有個年少輕狂的時候?要知道所有的傳統都是當年的時尚,所有的經典都是當年的叛逆。繼承傳統不僅僅是要繼承傳統的成果,更是要繼承創造傳統的創新精神。不然傳統就會變成包袱“非遺”就只會僵化死亡。羅民民用年輕人的輕松自由給傳統三彩創作帶來了新的生命力,這就難怪她的作品會成為年輕人追捧的網紅產品。(劉玉濤)

作品在靜靜地喧囂中,回蕩著幸福和洶涌。美人騎在敦厚、雄壯的馬背上,眸色歡呼著。她用眼神滾燙欲望,用熱誠反芻思想,她犁鏵往事,并給夢插上心跳。她在魂魄里,融匯溪流、云煙和藍,于是,她有了凌空的快樂,有了無盡的詩意。她希望黃昏能咀嚼生動,螺絲能擰緊深情,她希望光陰一瓣瓣醉倒,使蒼茫和本真,奔向閃耀的高處,讓清澈的人生,在自己的妖嬈里,綻放成彩。(劉惠霞)
嘉賓簡介:
王小朋:筆名維摩,職業編輯,業余作家,作品散見于《清明》《天涯》《廣州文藝》等,出版有小說集《巨翅白鳥》,居洛陽。
劉玉濤:河南洛陽人。現任洛陽師范學院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繪畫系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畢業于西安美術學院獲碩士學位,河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洛陽市美協油畫藝委會委員、洛陽市評論家協會理事。
梁靜:洛陽文學院簽約作家,文學博士,詩人,長期從事詩歌寫作與翻譯,作品發表于《揚子江詩刊》《牡丹》《綠洲》《六盤山》《天津詩人》等刊物,現任教于河南科技大學。
劉惠霞:筆名懷舊,居河南洛陽,系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南詩詞學會會員、洛陽文藝評論家協會副秘書長、洛陽文學院特約創作員。詩歌散見《牡丹》《中國詩歌》《詩潮》《六盤山》《大河》《山東詩歌》《伊甸園》《齊魯文學》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