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中小學教育在學生個人發展及人生成長進程中,具有重要意義。正確的價值追求對其確立學習觀、價值觀和成長觀具有不可替代的現實作用。辦好中小學教育,需要扭轉傳統成績評價、應試教育導向,通過培育中小學生建立樸素追求,喚醒學生內心自覺、自發的成長意愿,為學生更好適應社會生活、更高層級的教學要求奠定基礎。傳統中小學教育存在盲目跟風、急功近利以及簡單樹立典型的浮躁現象。其中既缺失校園文化的有效塑造,也缺少學生特色孕育,校園教育中充斥著“浮躁之氣”,影響了學生的成長方向與人生信念。面對新的個性育人、文化育人場景,教師要堅守樸素、質樸的教育初心,通過潛心育人的方式,以回歸學生成長的育人理念,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與人文修養,激發學生養成自覺、自主成長的良好心態。
培育學生形成樸素追求,是從立德、立身、立學等多元角度出發,創新育人體系的重要實踐,也是回歸育人本位,構建學生主導育人模式的理念體現。通過培育學生形成樸素追求,積極助力學生自覺成長,將實現以下價值:首先,要以質樸、真實、不浮躁等心態為基礎,以本色教育為導向,用真實情感關注學生成長,引導、督促學生回歸真實、自然的學習成長狀態,充分釋放學生成長的生機活力,為實現個性育人目標提供了有力支持。其次,以責任擔當、積極正向的心理為教育內核,鼓勵學生形成良好的精神品格,助力學生健康成長。樸素教育將育人的主導權“歸還”給學生,更加重視學生自我反思和體悟,為青少年學生自覺成長提供了必要空間和品格支持。最后,為學生全面、自由成長提供了完整支持。開展樸素教育,引導學生建立樸素追求,使教師將學生自覺成長、自然發育理念有機融入學生培養過程,轉化為精細化的教育行為,進而在有力挖掘學生成長潛能的基礎上,實現學生自然生命、精神生命與社會生命實現全面提升。
以樸素教育為基礎,引導學生萌生樸素追求,既是遵循教學育人規律的理念體現,也是追尋教學真諦的實踐嘗試。第一,要以優質、全面的教學體系為基礎,確立正確、多維育人目標。要打破傳統成績主導的評價體系,將樸素的價值理念融入德育、智育與美育等全過程,助力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素養。第二,要以樸素、真實的成長氛圍為支持,營造積極、正向的成長導向。通過豐富學生學習、成長氛圍,優化校園生態,鼓勵、倡導學生展示真我,使學生在形成樸素追求進程中,以自覺自發的心態來學習、成長。第三,要以快樂成長、全面素養為目標,在遵循健康育人、規律育人理念指引下,引導家庭、社會共同關注學生成長,推動育人規律與學生成長規律實現有機統一,使學生修身立義,心有追求。
樸素追求既是教學育人初心,也是端正學生成長心態,回歸育人本質的現實要求。在踐行“文化育人”理念進程中,為構建高質量、內涵化的基礎教育體系,需要以樸素的教育追求為基礎,以激發師生自覺成長意識為重點,通過鏈接各類優質教學資源,營造質樸、生態的文化育人環境,建設全面育人課程,為學生自覺、自發成長注入強大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