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濤, 趙慶勇, 朱 鎮, 周麗慧, 趙 凌, 趙春芳, 梁文化, 張亞東, 王才林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江蘇省優質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水稻改良中心南京分中心,江蘇南京 210014)
江蘇地處長江中下游粳稻區,是我國南方粳稻生產的第一大省,粳稻年種植面積超過180萬hm2,年產稻谷約1 700萬t,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由于地處經濟發達地區,江蘇一直以來都是長三角城市群的“大糧倉”,出產的粳米除滿足本省需求外,還暢銷浙、滬、閩、粵等省(市)。因此,優質化對江蘇粳稻產業化尤為重要。外觀品質是衡量稻米品質優劣的重要指標,并與堊白性狀密切相關。研究表明,堊白的形成主要受遺傳控制,且與粒形性狀密切相關[2]。一般而言,粒長變長、長寬比增加,稻米的堊白粒率降低,堊白度減小,外觀品質得到明顯改善,然而粒形過長容易造成整精米率下降,影響稻米的經濟價值[2-4]。因此,選育適中的偏長粒形粳稻品種是一種有效提高稻米外觀品質和商品價值的重要途徑[5]。然而,我國目前并沒有關于對粳稻劃分長、中、短粒的報道,僅能參考國家農業行業標準《食用稻品種品質》對秈稻的劃分,精米粒長大于6.5 mm為長粒形,粒長5.6~6.5 mm為中粒形,粒長小于5.6 mm為短粒形[6]。同樣,美國對稻米的粒形劃分也沒有明確區分秈稻和粳稻類型,只是將中粒形水稻的精米定義在長度5.9~6.1 mm,寬度2.5~2.8 mm,長寬比≥2.0[7]。鑒于以上情況,考慮到粳稻自身的粒形特征,暫將符合中粒形條件的粳稻稱為中長粒粳稻。
南粳晴谷(曾用名寧7604)是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育成的中長粒優質高產中熟中粳類型的粳稻新品種。該品種是以江蘇丘陵地區鎮江農業科學研究所育成優質、中抗穗頸瘟的高產晚粳稻品種鎮稻16為母本,與遼寧省稻作研究所選育的早熟、優質、抗病超級稻品種遼星1號為父本進行雜交,通過系譜法結合分子標記輔助選擇選育而成。該品種2021年通過江蘇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蘇審稻 20210026),并申請國家植物新品種權保護(申請號:20211001399)。
淮北地區是江蘇省粳稻的重要產區,年種植面積約100 hm2左右[8]。近年來,隨著該地區水稻輕簡栽培方式的快速發展,生產上需求熟期早、品質優的中熟中粳稻新品種。為培育該類型的優良品種,2008年在南京以鎮稻16(鎮稻671)為母本、遼星1號為父本進行雜交配組,同年冬季在海南種植F1植株并去雜混收種子。2009年在南京種植F2分離群體1 020個單株,選擇早熟的優良單株50個。通過品質外觀分析和稻瘟病抗性基因Pi-ta和Pi-b的功能標記的檢測,保留8個米質優且具有抗性雙基因純合的優良單株,其中2個單株的籽粒偏長[9]。2010—2013年,在溧水分單株種植F3~F6小區,在表現優異的小區中繼續選擇早熟、米質好、農藝性狀優的單株種植。經多年加代穩定,于2014年選擇3個綜合性狀最優的F7世代小區分別進行收獲。2015年,在泗洪進行小區鑒定,其中1個籽粒偏長的小區“JD5128” 豐產性、抗性、外觀及食味品質等均表現最好。2016—2017年在濟寧、郯城、徐州等地進行新品系多年多點比較試驗,表現為熟期早、適應性廣等優點,暫定名為寧7604。2018—2020年參加由連云港市農業科學院組織的中熟中粳(早熟)組科企聯合體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2020年進入生產試驗,2021年通過品種審定,并定名為南粳晴谷(圖1)。
南粳晴谷芽勢強、發苗快,苗勢旺;植株根系發達,分蘗快、分蘗力強且成穗率高;株高略高,株型緊湊、葉姿挺、受光姿態好,莖稈較粗且韌性好、抗倒性較強;穗型較大偏彎,灌漿速度快,后期轉色正常,熟相好。據2018—2019年2年聯合體區試平均數據顯示,南粳晴谷全生育期141.8 d,比對照蘇秀867早1.9 d。株高98.0 cm,分蘗率301.0%,有效穗340.5萬/hm2,成穗率74.1%,每穗總粒數126.1粒,結實率88.5%,千粒質量29.0 g(表1)。

表1 南粳晴谷主要農藝產量性狀
2018年參加連云港市農業科學院組織的中熟中粳(早熟)組科企聯合體區域試驗,10個點均增產,平均產量為9 750.0 kg/hm2,位列9個參試材料第3位,比對照蘇秀867增產5.7%。2019年續試,10個點8個點增產,平均產量為9 637.5 kg/hm2,位列11個參試材料第6位,比對照蘇秀867增產4.5%。區試2年平均產量9 693.8 kg/hm2,比對照增產5.1%。2020年推薦參加生產試驗,10個點全部增產,平均產量9 897.0 kg/hm2,位列4個參試材料第2位,比對照蘇秀867增產7.0%(表2)。同時,通過2019—2021年在山東郯城、江蘇東海、贛榆、射陽、漣水等地的試驗示范,該品種表現分蘗性強、莖稈粗細適中柔韌性強、高產穩產等優點,適合機插、機直播等多種輕簡栽培方式。

表2 南粳晴谷中間試驗產量表現
據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檢測中心(武漢)3年的檢測結果(表3),南粳晴谷的糙米率為83.5%~83.8%,精米率為72.1%~75.7%,整精米率為63.2%~70.0%,堊白粒率為11.0%~14.0%,堊白度為1.7%~2.9%,直鏈淀粉含量14.8%~17.8%,膠稠度60.0~70.0 mm,粒長5.7~5.8 mm,長寬比2.1~2.2,透明度1級,堿消值 6.5~7.0級,其中2020年的結果達到農業行業《食用稻品種品質》標準二級。從表3可以看出,南粳晴谷稻米粒形偏長,長寬比較大,屬于中長粒粳稻。外觀品質優,其中堊白粒率和堊白度較低,透明度好,而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等碾磨品質指標也表現較好,具有很高的商品性。同時,堿消值高,糊化溫度低,膠稠度偏高,食味品質優良。

表3 南粳晴谷稻米品質分析結果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抗性鑒定結果(按發病最重年份的數值進行統計)表明,南粳晴谷苗瘟2級(5級制分級),葉瘟2級(9級制分級),對白葉枯病4個強致病型菌株浙-173、PX-079、JS-49-6和KS-6-6主要表現為5、5、3、5級(最高9級)。紋枯病在2年均表現抗病;條紋葉枯病發病率為23.53%,抗性等級5級,表現為中感(表4)。

表4 南粳晴谷主要病害抗性鑒定結果
南粳晴谷屬中熟中粳早熟類型品種,在江蘇淮北地區適宜機插和直播。為保證大面積高產穩產,在實際生產中建議采用機插的方式。根據該品種分蘗強、中穗大粒的品種特征,其高產栽培策略為既要充分發揮品種分蘗強的增產優勢,又要嚴格控制高峰苗過旺,避免無效分蘗增多。在穩定單位面積穗數的基礎上,適當增加每穗粒數,提高結實率,保證千粒質量,從而達到高產。該品種單產在 9 750 kg/hm2以上的穗粒結構為有效穗330萬/hm2左右,每穗總粒數120~130粒,結實率90%左右,千粒質量28.0 g以上。
為有效防治種傳病害的發生,在藥劑浸泡前,先用比重為1.13左右的鹽水對種子進行篩選,并用清水徹底洗凈,防止種子表面殘留鹽份過多影響種子芽率。然后將種子放入含有16%咪鮮殺螟丹可濕性粉劑和25%氰烯菌酯懸浮劑的浸種液中,浸泡2 d后洗凈,用種衣劑進行拌種。
南粳晴谷在淮北地區作機插,宜于5月25—30日播種,每盤120~140 g,大田用種量4~5 kg/hm2。根據肥力、氣溫等情況在1葉1心期早施斷奶肥,插秧前3~4 d,看苗施好送嫁肥,尿素兌水稀釋100倍后于傍晚進行噴施。同時,根據秧田情況及時防治稻瘟病、稻薊馬等病蟲害,并于移栽前3~5 d控水煉苗,培育整齊健壯的秧苗。
統籌稻麥茬口矛盾,根據秧齡大小,科學安排移栽期。一般確定在6月15—25日進行移栽,盡量做到“淺、穩、足、勻、直”,深度控制在1.5 cm內。株行距為13 cm×(25~30) cm,穴數25萬~30萬/hm2左右,每穴4~5苗,插足基本苗100萬~150萬/hm2,通過規范化的移栽,有效調整群體通風透光性,能夠有效利用光能,保證個體的生長發育和群體的協調發展,從而提高單產。
根據南粳晴谷分蘗性強、穗型較大、植株略高的特點,在氮肥施用量上,總施純氮270~300 kg/hm2為宜。在氮肥運籌上,基肥、分蘗肥與穗肥的比例以4 ∶3 ∶3為宜,基肥在秸稈還田的基礎上施45%復合肥450 kg/hm2,尿素112.5 kg/hm2;分蘗肥 195 kg/hm2,可分2次進行施用;穗肥在倒4葉時施用,45%復合肥300 kg/hm2、尿素100 kg/hm2。同時,堅持有機肥與無機肥兼施,氮、磷、鉀肥平衡施用,適量增施硅鋅肥的原則,保持養分全面持續供應。前期水漿管理上,做到淺水栽插、寸水活課,薄水分蘗。在分蘗末期鑒于南粳晴谷株高略高,為增強其抗倒性,當全田總莖蘗數達到預期穗數的1.2倍時放水擱田,通過輕擱、勤擱等措施,達到強稈、壯根、抗倒伏的目的。除孕穗至抽穗揚花期保持淺水層外,后期盡量做到間歇灌溉、干濕交替,養根保葉,活熟到老,抽穗后45 d左右根據天氣情況適時斷水,促進稻米品質提升。
隨著氣候條件的變化、種植結構的調整、栽培方式的改變,淮北地區的水稻病蟲害呈逐年加重的趨勢,其中以稻瘟病、螟蟲、飛虱、稻曲病等較為常見且危害較大。應根據各地植保站的病蟲害預測預報,及時防病治蟲。特別注意的是南粳晴谷的穗頸瘟抗性仍處于中感水平,特別是在陰雨連綿、日照不足、時晴時雨、早晚結露的氣候環境下地勢低洼、排水不暢的田塊更易發生。為有效防治穗頸瘟,最好在破口期、齊穗期進行2次防治,其中打好破口期的第1次用藥是防治該病的關鍵。如抽穗期遇連續低溫陰雨氣候造成抽穗期延長、不整齊的情況,還要抓住空隙、增加防治次數,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