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楊安 鄒俊 吳昆 饒華民 吳亮高
近年來,我國結直腸癌發病率及病死率日益提升[1]。現階段,我國所有惡性腫瘤中,結直腸癌死亡率、發病率分別位居第五位、第三位[2]。尤其是近年來,右半結腸癌發病率從原來的10.9%提升到目前的15.2%,結直腸癌發病部位日益右移[3]。全結腸系膜切除術(complete mesocolic excision,CME)的概念由德國學者Hohenberger 在2009 年提出,有效規范了結腸癌手術標準[4]。但是,國內外均沒有統一CME 對右半結腸癌的淋巴結清掃內側界。因此,本研究統計分析了2017 年10 月-2018 年10 月江西省腫瘤醫院腹部外科臨床確診為右半結腸原發腺癌,并行腹腔鏡右半結腸癌CME 患者的臨床資料,探討了腹腔鏡下腸系膜上動脈為導向的右半結腸癌CME 的臨床應用價值,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選取2017 年10 月-2018 年10 月江西省腫瘤醫院腹部外科臨床確診的右半結腸原發腺癌60 例患者。納入標準:符合右半結腸原發腺癌的診斷標準[5];限期手術;行腹腔鏡下右半結腸癌CME。排除標準:無法根治性切除;術前伴有嚴重梗阻、穿孔需要急診手術。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動脈導向組(n=30)和靜脈導向組(n=30)。本研究經江西省腫瘤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2 方法
1.2.1 動脈導向組 運用5 孔法穿刺孔,將12、10、5 mm Trocar 分別置入左鎖骨中線和劍突、臍連線中點的交點處,臍下3~5 cm處,右鎖骨中線肋緣下3 cm 及臍連線和兩側髂前上棘中點處,分別將其設定為觀察孔、主操作孔、輔助操作孔。經尾側中間入路,首先對腹腔進行全面探查,助手向頭側牽引網膜及橫結腸,小腸在左髂區放置,向內側繼續分離,鈍性、銳性結合將Toldt 間隙找出來,向腸系膜上動脈(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左側抵達。將胃結腸韌帶打開,對結腸系膜和胃系膜間隙進行分離,對橫結腸系膜根部進行分離,位置為胰腺下緣,使其匯合下方分離間隙。向下向回盲部分離。對回盲部進行牽拉,從外向內、從下向上繼續對回盲部進行游離。
1.2.2 靜脈導向組 腸系膜上靜脈(superior mesenteric vein,SMV)左緣為右半結腸CME 腹腔鏡淋巴結清掃內側界,以SMV 為導向,其余操作同動脈導向組。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1)手術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淋巴結清掃數目、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2)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腹腔感染、吻合口瘺、切口液化/感染、完全/不完全性腸梗阻。(3)生存情況。包括術后3 年總體生存情況(手術完成后3 年內患者生存情況)、術后3 年無瘤生存情況(3 年內腫瘤物消失,病灶消失)。總體生存率=生存例數/總例數×100%,無瘤生存率=無瘤生存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20.0 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描述,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靜脈導向組年齡55~75歲,平均(66.3±10.4)歲;女13例,男17 例;腫瘤部位:升結腸部10例,回盲部9例,結腸肝曲8例,橫結腸近肝曲3 例;臨床分期:Ⅰ期1例,Ⅱ期9例,Ⅲ期20 例。動脈導向組年齡56~76歲,平均(67.1±10.2)歲;女14例,男16 例;腫瘤部位:升結腸部11例,回盲部8例,結腸肝曲7例,橫結腸近肝曲4 例;臨床分期:Ⅰ期2例,Ⅱ期10例,Ⅲ期18 例。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動脈導向組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靜脈導向組,術中出血量少于靜脈導向組(P<0.05),但兩組淋巴結清掃數目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2.3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動脈導向組和靜脈導向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分別為6.67%、16.67%,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2.4 兩組術后3 年生存情況比較 兩組總體生存率與無瘤生存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3年生存情況比較[例(%)]
結腸癌就是發生在結腸的癌癥,屬于胃腸道惡性腫瘤中常見的一種類型,大多數是發生在50 歲以上[6]。近年來結腸癌的發病率在我國有明顯上升的趨勢,大概有一半的結腸癌來自結腸腺瘤的癌變,在病理檢查過程中常常可以見到增生,以及腺瘤和癌變各個階段的影像。結腸癌的病因目前還不是很明確,通常認為是多種高危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包括飲食中過多的攝入脂肪和蛋白、缺乏新鮮蔬菜和纖維素類食品,以及缺乏運動,這都會增加患結腸癌的概率,而遺傳易感性在結腸癌發病中也具有重要地位。
絕大多數的右半結腸癌還是以手術為主。右半結腸癌的手術方法包括根治性手術治療和姑息手術治療。如果右半結腸癌處于早、中期,病變相對比較局限,沒有發生其他臟器轉移和淋巴轉移時,可以進行根治性手術治療,也就是右半結腸切除術。如果右半結腸癌處于晚期,已經出現了其他臟器的轉移和淋巴轉移,患者的身體相對比較虛弱,不能耐受根治性手術治療或者并發腸梗阻時,則需要進行姑息手術,以此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延長患者的壽命。右半結腸癌除進行手術治療外,還可以遵醫囑使用靶向藥物和化療藥物進行輔助治療。同時,要加強飲食營養,必要時通過靜脈輸液補充營養素,進行支持治療。
手術切除范圍應該包括各供血動脈旁淋巴結,通常情況下要求腫瘤和腸管切緣相距至少10 cm[7-9]。近年來,在結腸癌的手術方式中,微創手術在日益改善的腹腔鏡設備、不斷提升的腹腔鏡技術的作用下逐漸將傳統開放手術取代[10-11]。由于結腸癌的手術方式不規范,因此患者術后具有較低的生存率、較高的局部復發率[12-13]。本研究結果表明,動脈導向組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靜脈導向組(P<0.05),術中出血量少于靜脈導向組(P<0.05),但兩組患者的總體生存率、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以腸系膜上動脈為導向的腹腔鏡右半結腸癌根治術是安全的,具有較高的可行性。原因為CME 要求完整切除系膜根部、前后的筋膜、根部淋巴結、營養血管[14]。CME 的關鍵為對供血血管進行高位結扎[15-16]。CME 并不是全新手術方式。系膜具有模糊的內側界,而前后葉具有明確的界限[17-18]。右半結腸CME 要求術中充分暴露SMV、SMA,這稍不同于傳統根治術[19-20]。以SMA 為導向的右半結腸CME 手術較SMV 為導向的CME 手術能檢出數目更多的淋巴結,可以進行更大程度的淋巴清掃,且不增加并發癥,近期療效滿意,值得推廣。
綜上所述,腹腔鏡下腸系膜上動脈為導向的右半結腸癌CME 手術的臨床應用價值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