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高彪,孫科雄,婁海奎,鄭冠宇,于麗
(1.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0;2.河南省胸科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3)
心臟外科手術切口感染是心臟手術術后的主要并發癥[1]。由于手術涉及心臟等重要臟器,術后感染可引發較嚴重的后果,甚至導致死亡。術后切口感染是多因素作用的結果,患者年齡、吸煙史、手術時間、手術類型、抗菌藥物均會對其產生影響[2]。近年來抗菌藥物品種繁多,選擇空間較大,導致不合理用藥現象逐漸增多,抗菌藥物濫用易致細菌產生耐藥性,削弱藥效,給臨床治療帶來不良影響[3]。頭孢呋辛作為第二代頭孢菌素類藥物,安全性高、見效快、組織通透性好,臨床較廣泛地應用于預防手術感染[4-5]。目前我院頭孢呋辛的產地有國產和進口兩種,部分臨床醫師對進口藥物存在較強的依賴性,導致患者治療費用較高,增加患者醫療負擔[6-7]。本研究對不同產地頭孢呋辛應用于不同時長的心臟外科手術的效果進行分析,以期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為臨床用藥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據。
回顧性分析2017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收治的1 080 例行心臟手術患者的病歷資料。根據使用抗生素不同分為國產組(154 例)和進口組(926 例)。國產組男89 例,女65 例,年齡(62.28±24.09) 歲;房室間隔缺損修補術48 例,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52 例,心臟瓣膜置換術37 例,動脈導管結扎術4 例,升主動脈全弓置換術1 例,其他12 例。進口組男493 例,女433 例,年齡(65.57±30.12) 歲;房室間隔缺損修補術311 例,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319 例,心臟瓣膜置換術192 例,動脈導管結扎術26 例,升主動脈全弓置換術14 例,其他64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均在本院行心臟外科手術;接受研究用藥方案;對研究知情了解。排除標準:術前感染;術前未在0.5~1 h給藥;手術時間≥3 h或者出血≥1 500 mL未追加一次給藥;臨床病歷資料不全。
1.2.1 資料搜集
利用醫院信息系統查詢患者年齡、性別、手術類型、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圍術期預防用藥時間、術后血清白細胞(WBC)、體溫、C反應蛋白(CRP)、降鈣素原(PCT)、胸骨后引流管拔出時間、術后感染相關臨床癥狀及是否更換抗菌藥物等相關信息。
1.2.2 給藥方法
國產組使用國產頭孢呋辛(深圳立健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4532,規格為每瓶0.75 g),進口組使用進口頭孢呋辛(Esseti Farmaceutici公司,批準文號:H20080467,規格為每瓶0.75 g)。根據《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8]和患者對藥物敏感性的實際情況,圍術期患者選擇靜脈給藥途徑,首次給藥在術前0.5~1 h,手術時間>3 h或者出血≥1 500 mL應追加一次給藥;按照頭孢呋辛說明書給藥,方法為成人每次1.5 g,每8 h 1 次;兒童30~100 mg·kg-1·d-1,分3次用藥(即每8 h 1 次)。
第一,術后疑似感染:術后超過72 h出現體溫上升(≥38 ℃),WBC計數升高(≥10×109/L),CRP,PCT水平持續上升(CRP>10 mg/L,PCT>0.05 ng/mL),但無陽性細菌培養結果;感染確診[9]:符合醫院感染診斷標準的術后感染。
第二,效果評估:術后出現疑似感染、確診感染為無效,未出現感染為有效。第三,成本-效果比值(C/E):其中成本為直接成本,效果為總有效率。兩組患者入院掛號、診療、床位費等成本基本一致,計算兩組藥品直接成本。因本研究中僅頭孢類抗菌藥物產地不同,故列入抗菌藥物成本為藥品成本,所有藥品費用均為本院藥品收費標準價格,比值越小,意義越大,提示為較佳方案。
兩組在<2 h和2~3 h兩個時段預防感染有效率及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時長>3 h時段進口組的有效率為45.15%,高于國產組的33.72%(P<0.05)(見表1)。

表1 不同手術時長兩組有效率比較 例(%)
兩組不同術中出血量預防感染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術中出血量兩組有效率比較 例(%)
不同手術時長國產組的C/E值均低于進口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性別、二次手術、頭孢呋辛產地對切口感染率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年齡、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PCT水平、CRP水平、WBC計數、體溫和停藥時間患者切口感染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心臟外科手術術后切口感染的單因素分析
利用Logistic回歸分析篩選出的9 個因素進行多因素分析。以影響患者術后切口感染率為自變量,年齡、手術時長、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PCT水平、CRP水平、WBC計數、體溫和停藥時間等因素為因變量。賦值情況:年齡(<65 歲=0,≥65 歲=1),手術時長(≤3 h=0,>3 h=1),術中出血量(<1 500 mL=0,≥1 500mL=1),切口長度(<10 cm=0,≥10 cm=1),PCT水平(降低=0,升高=1),CRP水平(降低=0,升高=1),WBC計數(<10×109/L=0,≥10×109/L=1),體溫(<38 ℃=0,≥38 ℃=1),停藥時間(引流管拔出前=0,引流管拔出后=1)。結果表明,手術時長、術中出血量是心臟外科手術術后切口感染的獨立因素(OR=1.557;1.43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心臟外科手術術后切口感染的多因素分析
近年來的抗菌藥物用藥指導原則表明[8],圍術期抗菌藥物的選擇應綜合切口類別、手術部位、藥物敏感性等多方面因素進行考慮,盡量選擇單一類抗菌藥物,避免不必要的聯合用藥。頭孢呋辛是第二代頭孢類抗菌藥物,廣泛應用于胃腸道手術切口感染的預防,可降低切口感染率,改善患者預后。但由于目前國內部分醫藥企業研發水平與發達國家尚存在一定的差距,且國產藥質量良莠不齊,對臨床療效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部分醫師對國產藥產生一定偏見,繼而導致抗菌藥的使用存在一定的不合理現象[10]。既往已有關于頭孢呋辛在心臟外科手術切口感染預防的研究[11]。本研究聯合藥物經濟學、臨床療效等多方面對其應用效果進行分析,此為創新之處。
本研究顯示,國產與進口的頭孢呋辛在術后預防切口感染的總有效率分別是51.95%、58.75%,同時,<2 h和2 h~3 h兩個時段兩組有效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而在>3 h的時段中進口組的有效率為45.15%,明顯高于國產組的33.72%,提示手術時長超過3 h后,進口頭孢呋辛預防感染效果更好,而不足3 h的心臟外科手術,國產和進口頭孢呋辛的預防感染效果無明顯差異。同時,結果還發現,手術時長不足2 h的心臟外科手術,兩組有效率分別為82.14%和81.97%,而時長超過2 h后,兩組有效率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且>3 h最低,其原因可能是超過3 h的心臟外科手術多數是心臟瓣膜置換術、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升主動脈全弓置換術等,該類手術受患者高齡、切口暴露時間久、異物植入等各種風險因素影響,時間越長,術后切口感染風險越高,方小萱等[12]亦持類似觀點。另一方面,本次研究結果表明,兩種頭孢呋辛對不同術中出血量的預防感染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且術中出血量超過1 500 mL情況下,兩組有效率均有所下降,可能是出血量較大會引發中、重度貧血,影響手術部位血液灌注,繼而血氧分壓下降,抑制粒細胞殺菌作用,最終導致切口愈合延遲,感染風險增高。
吳昊等[13]在頭孢呋辛與抗菌藥物應用于骨科手術感染的研究中發現,頭孢呋辛與其他抗菌藥物比較,療效明顯,更為經濟。而本次研究運用藥物經濟學針對兩種頭孢呋辛的C/E值進行分析,發現不同手術時長國產組的C/E值均低于進口組,而<3 h的心臟外科手術兩種頭孢呋辛具備同樣的預防效果,但國產頭孢呋辛成本低于進口,而超過3 h的手術,進口頭孢呋辛雖能有效降低感染率,但也加重患者的經濟負擔,不具備較好的藥物經濟學優勢。
心臟外科手術術后切口預防感染的單因素分析中發現,不同年齡、手術時長、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PCT水平、CRP水平、WBC計數、體溫和停藥時間的患者切口感染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而多因素分析顯示手術時長、術中出血量是影響心臟外科手術術后切口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提示手術時長超過3 h、術中出血量≥1 500 mL的患者,心臟手術切口感染風險高,因而臨床中應重視該類患者,同時制訂有效方案,防治感染、改善患者預后,與桂韻等[14]、權曉強等[15]的研究一致。
綜上所述,手術時長、術中出血量是導致心臟外科手術術后切口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而不同產地頭孢呋辛在<3 h、不同術中出血量的心臟外科手術具有相同的預防感染效果,國產的成本更低,但超過3 h的手術,進口頭孢呋辛有效降低感染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