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文靜,孫曉磊,戴曦*
(1.西南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四川 瀘州 646000;2.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四川 瀘州 646000)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醫療水平的日益提高,高等醫學教育迎來了全新的機遇和挑戰。在國家教育部與衛生部聯合制定頒布的《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中明確指出:在高等醫學教學過程中,醫學院校必須將科學研究活動作為培養學生的重要途徑,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為學生創造參與科研活動的機會和條件[1-2]。因此,培養同時具備臨床技能和科研創新能力的優秀醫學人才,既是國家高等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醫療發展的迫切需要,是高等醫學院校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探索的重要課題。我們通過調查了解本校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的科研創新教育情況,嘗試建立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訓練試點,旨在促進本校科研創新醫學人才的培養,為醫學高等本科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鑒。
采用普查式問卷調查[3]。隨機選擇西南醫科大學158 名在校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問卷調查內容包括:臨床專業本科生科研教學及學生參與情況;臨床專業本科生科研水平情況;臨床專業本科生參與科研的影響因素[4-5]。該調查有效問卷回收率為100%。統計結果顯示:58.23%的學生在本科學習期間接觸過醫學科學研究,22.78%的學生參與過科研項目的實驗研究,2.53%的學生發表過科研學術論文;32.91%的學生表示對醫學科研了解或一般了解,39.87%的學生表示對科研不夠了解甚至完全不了解。我校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普遍偏低,但絕大部分學生都表現出了對科研具有濃厚的興趣并期待科研教學的加強。從影響因素來看,86.71%的學生認為影響其科研水平的因素是學校缺乏相關課程和老師指導,65.82%的學生認為缺乏有效的參與途徑。
以自愿報名原則將5 名2015和2016級處于臨床實習階段的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納入科研創新訓練實踐,時間為1 年。實踐共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向本科生介紹本研究課題組內老師的研究方向及目前的研究內容,學生自主選擇帶教老師;第二階段主要利用下班和周末時間,指導學生學習醫學科研基本理論、實驗方法、醫學統計學知識;第三階段,學生獨立承擔部分實驗或在帶教老師指導下獨立設計或完成研究。
通過1年訓練,5 名學生參與科研課題研究3 項,撰寫醫學綜述2 篇,每位學生均在教師指導下完成開題報告和標書撰寫。通過訓練,5 名學生在文獻檢索、科研選題、實驗設計、實驗技術、統計分析、項目標書及論文撰寫等方面都有較大的提高,同時有利于學生加深對研究相關疾病發病機制的理解。
目前大部分國內醫學高校本科生,臨床實踐能力培養和科研創新能力培養仍然是相對獨立的,前者的強化和后者的薄弱有著強烈的對比[6]。我校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教育長期采取傳統教育模式,臨床基礎知識和臨床技能教育是絕對優勢,科研培養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碩士、博士教育和博士后工作站建設中,這導致培養出的本科生專業知識扎實、醫療技術過硬,但科研創新能力則相對欠缺。根據我們的實踐結果可以看出,尋找合適的契合點將兩者有機結合是完全可以實現的。在臨床實習過程中,學生合理規劃時間,加入科研創新訓練,臨床帶教老師在承擔臨床實習教育的同時承擔醫學科研教育,臨床實踐與科研創新兩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真正實現小組學習、病房實踐和醫學科研三位一體,將科研創新教育納入本科教學重點,鼓勵本科生積極參加到科研創新實踐中是增強醫科大學科研實力的必經之路。讓學生在本科階段接受良好的科研創新教育,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學生醫學水平和臨床技能,更好地勝任未來的醫療工作;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學生更快適應進一步的學習,為碩士、博士求學打下堅實基礎[7-8]。對醫學高校附屬醫院來說,臨床科研水平的不斷提高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總體要求,是促進醫院穩定發展、提高臨床診治水平和技術創新、全面提升醫院核心競爭力的必要條件[9]。在臨床實習階段為本科生搭建科研創新實踐平臺是雙贏的結局,兩者相互促進、相互增強,對于發展全校本科生整體科研水平、提高臨床科研產出都具有較高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