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文娟,李鵬,劉鑫鵬,馬法庫,王紫陽
(天津市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天津 300120)
患者,男,32 歲,周身散在大小不等紅色及褐色斑1年余。1年前,無特殊原因,患者腋下出現多處紅色斑片,無明顯自覺癥狀,就診于當地醫院,診斷為接觸性皮炎,予以口服鹽酸西替利嗪片、外用丁酸氫化可的松軟膏,未見明顯效果,隨后下肢、上肢屈側、頸部、雙手背依次出現紅斑,為大小不等(0.5 cm×0.5 cm~3.0 cm×3.5 cm)的橢圓形、圓形皮疹,無脫屑,不伴有疼痛、瘙癢等自覺癥狀,紅斑持續數天后消退,留有褐色斑片。其后多次以色素性玫瑰糠疹、色素性蕁麻疹、色素性扁平苔蘚、炎癥后色素沉著等就診,予依巴斯汀片、雷公藤、維生素C和維生素E及中藥等治療,均未見明顯效果。既往體健,否認放射線接觸史、疫區涉足史、冶游史、類似疾病家族史、藥物過敏史和長期用藥史,患者無吸煙、酗酒等不良生活習慣,父母非近親結婚。
體格檢查:一般檢查未發現明顯異常情況。皮膚科檢查:患者雙側腋下、上肢屈側、下肢、手背及頸部可見0.5 cm×0.5 cm~3.0 cm×3.5 cm大小不等的褐色斑,形狀有圓形、不規則形和橢圓形,不高出皮膚表面,少數邊緣繞以紅暈,斑片表面光滑,無結痂或鱗屑情況,Darier's征陰性(見圖1)。實驗室檢查:三大常規檢查、皮質醇、生化檢查、甲狀腺激素檢查等均未發現明顯異常,腎上腺B超未見異常,類脂質抗體試驗陰性[RPR(-)],梅毒螺旋體抗體試驗陰性[TPPA(-)],艾滋病病毒陰性[HIV(-)]。頸部皮疹病理顯示:表皮輕度角化過度,基底色素細胞增多,局灶性液化,真皮淺層明顯載色素細胞浸潤,血管周圍非特異性炎細胞浸潤(見圖2)。診斷:色素性玫瑰疹。

圖1 周身散在大小不等紅色及褐色斑片

圖2 組織病理圖像(HE染色)
色素性玫瑰疹屬于發病率較低的一種皮膚病,1994年日本速水首先報道[1]。近年來國內對本病逐漸有一定的認識,但誤診率仍很高,臨床診斷需結合病史、皮損特點及組織病理檢查進行鑒別后確診。該病發病原因不明,接觸有毒物質、內分泌疾病、腫瘤、免疫缺陷、寄生蟲感染等都是導致該病發生的危險因素。國內徐志莉等[2]報道1 例本病患者伴有腦垂體瘤。國外學者推測可能與病毒感染有關。本病的臨床特點:好發于青春期后,好發部位為軀干、四肢,可累及頸部,疾病初發時表現為玫瑰色的紅斑,數天至數周后顏色不斷加深,演變為色素沉著斑,大小不等,不高出皮膚表面,與皮紋走向呈一致性,一般情況下患者不會出現明顯癥狀,少數患者感覺微癢,且斑片不易消退[3]。病理變化:在紅斑期角質層稍增厚,可見角化不全及棘層肥厚,基底液化,乳頭層及網狀層上層毛細血管擴張,其周圍有以淋巴細胞為主的炎癥浸潤,載黑素細胞增多,色素沉著時載黑素細胞和真皮上層色素顆粒數量都會出現異常升高[4]。
本病誤診率較高,可能與臨床皮疹表現不典型、伴隨癥狀不明顯及病程較長、患者不能提供有效病史等有關。需與以下疾病相鑒別。第一,特發性多發性斑狀色素沉著癥:該病好發部位、皮損形態、病理改變與色素性玫瑰疹后期基本相同,兩者的主要區別在于前者皮損數目較少,面積較大,色素沉著期前無紅斑期[5]。第二,色素性蕁麻疹:表現為色素性的斑疹、斑丘疹,Darier's征陽性,瘙癢重。組織病理檢查肥大細胞增生浸潤,Giemsa染色可見肥大細胞胞漿內異染顆粒[6]。第三,持久性色素異常性紅斑:初起為界限清楚的紅斑,隨后紅斑逐漸變淡轉為淡灰色,病變活動期斑片輕微隆起,還有一部分患者原色素沉著斑周圍出現紅潤圍繞情況,輕度浸潤,紅斑在數周至數月內消退。病理表現為表皮基底細胞與棘細胞內空泡形成,進而液化,偶見膠樣小體真皮血管周圍淋巴細胞、組織細胞、載黑素細胞浸潤,晚期損害可見載黑色素細胞異常聚集,電子顯微鏡下可發現溶酶體膜將載黑素小體包裹環繞[7]。第四,阿狄森氏病:本病為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鹽皮質類固醇與糖皮質類固醇分泌量明顯減少,皮膚和黏膜出現全身彌漫性特征性青銅色、褐色色素沉著,以乳頭、乳暈、生殖器部位為常見區域,常伴有內分泌系統及糖代謝功能紊亂等癥狀。實驗室檢查可見皮質醇、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甲狀腺激素及腎上腺B超異常。病理檢查表現為表皮基底細胞層色素增加,真皮乳頭層及網狀淺層均可見載黑素細胞[8]。第五,色素性扁平苔蘚:皮損表現為黑褐色斑疹或斑丘疹。病理改變以基底層液化變性、乳頭層及淺層血管叢周圍淋巴細胞為主的帶狀浸潤、乳頭層噬黑素細胞增多為特點[9]。第六,二期梅毒玫瑰疹:與色素性玫瑰疹某一時期癥狀表現相似,但梅毒有不潔性接觸史、下疳史、RPR(+)、TPPA(+),青霉素治療有效。
色素性玫瑰疹目前無有效的治療方法,但預后良好,可口服維生素C和維生素E,外用氫醌膏治療。孫德飛等[10]用雷公藤多甙10 mg,每日3 次口服;氯雷他定10 mg,每日1 次口服;轉移因子膠囊2粒,每日2 次口服;濃度為3%的過氧化氫外擦患處,每日2 次。治療1 個月后患者斑片顏色明顯變淺且部分皮疹完全消退。本例患者采用口服維生素C 0.2 g,每日3 次;復方丹參酮膠囊1 g,每日3 次。治療1個月后患者斑片顏色明顯變淺且部分皮疹完全消退。
綜上所述,色素性玫瑰疹發病率低,誤診率高,且目前無有效的治療方法,臨床醫生應提高對該病的認識,以免誤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