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師:
您好!
我覺得我患了“提前癥”。10歲那年,暑假出去游學,擔心自己早上起不來,到晚上12點給媽媽打電話確認,電話手表是否定了起床鬧鐘。每天上學6點40起床合適,但我會把鬧鐘定成6點響。如果晚上作業還剩一點沒完成,我就要早上5點半起來補,其實只需20分鐘就能搞定,但我會提前一小時起來趕作業。如果家長說我不用起那么早,我還會發脾氣。父母總說我有問題,我是真的有問題嗎?
同學:
你好!看到你說的“提前癥”的情況,作為一個間歇性患有“提前癥”和“拖延癥”的我,對你的遭遇深有同感。首先要說的是,我并不認為“提前癥”是一種病,只是人的一種習慣而已,很多人都有,也很正常,所以,我用引號引起來。
跟你的情況類似,我上學的時候也習慣性把鬧鐘定得很早,生怕上學遲到被老師批評。如果第二天一早要做值日,我必須定兩個鬧鐘,還要跟媽媽確認,萬一醒不來一定要記得叫我,我才能放心睡覺。
這個習慣后來還是改掉了,是怎么回事呢?高中開始我就住校了,如果我把鬧鐘定得太早,室友會有意見。我只能忍了。后來一想,反正大家都在一塊睡覺,總不會都起來晚了吧?逐漸地,我對鬧鐘的依賴就越來越少了。
不知道你有沒有住集體宿舍,如果將來住校了,不妨把自己交給室友,試著在隨大溜中放飛自我,何樂而不為呢?
那么,什么叫“提前癥”呢?顧名思義,就是凡事都想盡早完成。其表現形式除了你我所說的情況,還有以下一些:秒回微信,赴約從不遲到,考試不管對錯先迅速做完再說,一項任務越提前完成越開心,離家老遠就拿出開門的鑰匙,不能忍受無計劃的出行,等等。
說實話,我曾經也被這些習慣困擾:一方面,要“提前”就會耗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另一方面,會讓別人對我“另眼相看”,有同學就曾跟我說過:“你這樣到底累不累?”
其實,我因為“提前癥”也獲益很多。比如,上學期間,我放學之后都是先做作業后玩耍;工作的時候,領導交代的事情,我都會在第一時間完成;出行之前,我總會提前做好攻略,把一切安排妥當。于是,我常常被老師、父母、領導表揚,覺得我可靠、踏實、效率高。相應的,他們就會對我很放心,在我的學習、工作、生活等方面不會干涉過多,這樣,我反而有了更多自由發揮的空間。
我想這些好處,估計你也多少有所體驗吧。你父母的出發點可能跟你不一樣,他們關心的是你的身體,覺得你本可以多睡一會兒,不然會影響你的睡眠和身體健康。實際上,如果你不這樣,會更難受,反而睡不好,對不對?
那么,為什么有些人喜歡提前呢?根據我的觀察,喜歡提前的人一般有以下三種想法:第一是覺得做完了就不會老想著了,而實際上,有時做完了還是會去琢磨有沒有疏漏;第二是完成任務本身就讓人舒坦,會有一種掌控感和成就感,但實際上為了完成這些任務自己付出了更多;第三是提前完成了就會得到別人的認可和表揚,但我們做事難道僅僅是為了得到表揚嗎?
寫到這里,我想起了很多“大忙人”常說的一句話:等忙完這一陣,就可以休息了。但這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現實卻是忙完這一陣,還有的忙,忙忙碌碌,無窮盡也。你看,習慣提前的人,總希望有“階段性的勝利”,但迎來的卻是下一個更大的挑戰、更多的焦慮。
如果你要問我怎么消除“提前癥”,說實話,沒有什么切實有效的辦法,但如果你因此而覺得痛苦和困擾,有以下幾個建議供你參考:
一、在思想上,要真正意識到“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出幾次錯誤疏漏,后果真的像你想象得那么嚴重嗎?
二、在行動上,試著去體驗一下某一件事不提前、隨大溜甚至拖一拖的感受。當你放慢節奏,覺察一下自己的身體和心情,再看一看周邊的人、事、景,或許會收獲不一樣的驚喜。
三、在目標上,要聽從內心的感受。如果你覺得提前本身并不會感到痛苦,反而不提前會不舒服,只要不給別人帶來困擾,那就繼續提前。至于他人的意見看法,那是他們的,不是我的,何況這又不是原則性的問題,我為什么一定要在意和聽從呢?
最后,根據我自己的體驗和觀察,我發現很多人在一些事情上總想提前,而在另一些事情上總想拖延。就像我一樣,你要讓我寫一篇文章,我會三下五除二很快完成,但要讓我準備一個授課提綱去講課,不到最后一刻,我絕不會動筆。你也可以反省一下,有沒有不想提前的地方呢?有沒有對某些事總想逃避而不想去干呢?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提前”或者“拖延”的習慣,只是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事而異。因此,我們不要過多地在意“提前”或者“拖延”,也不要試圖去完全消除那些不可能消除的擔憂和焦慮,我們要做的就是不要被這些擔憂和焦慮所控制、所淹沒。
如果你覺得“提前”不好,那就適當往回調一調;如果你想體驗一把“準時”或“拖延”的“樂趣”,不妨大膽去試一試。一個基本要求是:掌握一個度,不能矯枉過正,走向另一個極端;一個基本的原則是: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允許和接納自己的不足,不做“別人家的孩子”。
(王琪:《青年文摘》特邀心理成長導師,北京宣武心理咨詢與治療聯盟資深咨詢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