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杰

或許,我們正在經歷一個新型的“大滅絕時代”,不信低頭看一眼你的書桌——報紙、地圖、字典和CD,去哪兒了?
曾在人類生活中活躍一時的物件,皆因網絡霸主的出現慘遭滅頂之災。10多年前,英國《每日電訊報》早早列舉了50個正在被網絡“殺死”的事物,如今看來都已“涼透”。例如,當時作者抱怨人們不再從頭到尾聽完一張唱片,有了網絡,許多人只聽其中的某首單曲。現在,人們連完整地聽完一首歌都實屬難得,取而代之的是十幾秒的短視頻配樂神曲。
陪伴親友的時間也被網絡剿殺。視頻電話好像使回家變得沒那么珍貴了,即便回到家人身邊,也在忙著搶紅包、刷手機。家庭中心地位的電視逐漸失勢,節目都能在電腦上找到,而且豐富一萬倍。家人們坐在沙發前對電視里的主人公品頭論足的時代飄遠了。如今,能和親友眼睛盯著眼睛聊一小時,不碰手機,足以寫入個人紀錄。
獨處的時間也消失了。你今天是不是吃完飯就回到電腦前,甚至一邊吃飯一邊看劇,或者逛淘寶?你上次坐在窗前發呆一小時,或者讀自己喜歡的書,是什么時候?
“耐心”這種品德幾乎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消逝。轉賬是實時的,外賣是超時賠付的,網購是次日到達的。看視頻要跳過片頭片尾、1.5倍速;電影只看1分鐘解說、讀書只讀別人總結的梗概;就連網上交友都追求速率——就像網絡段子說的,群發一條“你好,我家3套房,能不能今晚見面”。
人與人之間情緒的暗流涌動,都被網絡一腳踏平。以前人們說“相見不如懷念”,如今大家都掛在網上,可以清楚地看到過去5年前任胖了多少斤。網絡消滅了“前任”,即便分手,也能在微博和朋友圈持續追蹤昔日戀人。
就像有媒體人說的:“不管一段戀情是多么短暫、不幸,你都會忍不住想知道,幾個月或幾年后對方的狀況如何,他有沒有開始新的戀情?以前,你只有跟他的朋友保持聯系,才能獲知這些問題的答案。現在你忘不掉前任了。他還在你的朋友圈里,或者如果你們在同一個行業,都在用領英。你在網上關注他的時候,說不定他也在關注你,更糟糕的是,他不關注你了。慢慢你會看到他有了一個長相甜美的女朋友,然后又有了一個完美的、受到萬千寵愛的女兒。”
網絡還消滅了人們的溝通能力,使越來越多的人成為“社恐”。別看他在微信上一口一個“救命,笑死”“親愛的,你可太行了”,一到公眾場合或是有陌生人的飯局,所有人最終都會默默低頭刷手機。人們不再愿意跟周圍的人交流,失去鍵盤就失去表達能力。如果你心情大好,跟年輕的路人贊美了一句天氣,他準會滿臉驚愕,回頭陰陽怪氣地在群里吐槽:“今天遇到一個‘社牛。”
對了,網絡還殺死了“禮貌地表示不同意”。一觸網,人們的脾氣能瞬間飆起來,心平氣和地討論不同觀點屬于瀕臨滅絕的“一級保護事物”,人人聽說過,人人沒見過。
想為消失的事物建立一座博物館,里面擺著掃帚、電子詞典、雜志、相冊,最終的鎮館之寶是玻璃罩子里面帶微笑、眼神生動的人類。
(摘自2022年2月23日《中國青年報》,蘿卜葉子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