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傅菲
去水庫的路上,看見一只蜣螂在推羊糞球。羊糞球和冬棗差不多大,比蜣螂兩個身體還大。我蹲下來,看它推。路是水泥路,路面平整。它用前肢推,像農夫推獨輪車上重重的糧食。
路面有一個碗狀的坑洞,是打樁人留下的。蜣螂推著推著,羊糞球滾落坑洞。蜣螂爬下坑洞,繼續推。羊糞球落在兩個小石塊之間,推不起來。蜣螂換了個姿勢,用后肢往后蹬,以倒退的方式推羊糞球。羊糞球緩緩往坑坡上滾。在接近路面處,羊糞球卡在水泥角上,蜣螂不斷地蹬,羊糞球松動了,卻滾了下來,壓著蜣螂一起滾下坑洞。
蜣螂繼續推,羊糞球還沒到水泥角,又滾了下來。
再而三,三而四。蜣螂不妥協。我想起古希臘的西西弗斯神話。西西弗斯推巨石上山,巨石上了山頂,因重力又滾下山底。西西弗斯周而復始,永無止境地推著巨石。
蜣螂推了八趟,耗時93分鐘,最終把羊糞球推上了路面。我被它“悲壯”的努力,深深震撼。
(摘自《風過溪野》,百花文藝出版社,Bonnie圖)

文/陳翠珍
1942年春天,在德國瓦爾堡的一個戰俘集中營里,英國戰俘約翰·巴克斯頓忍受著饑餓帶來的眩暈,翻開自己的上衣,仔細地捕捉一只只跳蚤。
忽然,一聲清脆的鳥鳴傳來。約翰抬頭一看,一只歐亞紅尾鴝()從窗外一閃而過。“二戰”前,約翰是鳥類愛好者,一直喜歡觀鳥。他敏感地意識到,現在歐亞紅尾鴝進入春季遷徙季了。雖然自己每天的生活艱難而危險,但是有大把自由的時間可以支配。
這一聲鳥鳴,喚醒了約翰內心的自由。他決定每天觀察營區內歐亞紅尾鴝的鳥巢,觀察周邊目力所及之處的野鳥,記錄它們的遷徙繁衍狀況。從這天起,約翰開始觀察,并對歐亞紅尾鴝的春季遷徙做了詳細的記錄。這樣的觀鳥生活讓壓抑的納粹集中營中有了一絲生氣,也喚醒了他生活的意志和渴望。即使后來約翰被轉移到其他的集中營,但他一直堅持著觀鳥的愛好。3年的時間里,他積累了大量的觀鳥資料。
幸運的是,“二戰”結束后,約翰獲得了自由。他把自己的記錄材料加以整理,寫成了《歐亞紅尾鴝》一書并出版,一時轟動了整個英國。
約翰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無論你在怎樣惡劣的生存環境中,只要你有熱愛的事情可做,就能做出一些不一樣的成績來,這些足以讓你自己的人生也變得不同。
(摘自《做人與處世》2022年1月上半月刊,Bonnie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