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麗
在國外的社交網站上,英國人的嘴唇成了大眾的研究對象。
“你很難從英國人的臉上看出他們的內心活動,他們的嘴唇總是緊閉,就像英國陰晴不定的天氣?!薄叭詹宦洹笨梢缘皖^,但絕不能淚流。這并不是危言聳聽,很多英國人覺得情緒外露破壞了他們的英式矜持,有暴露隱私的風險。
悲傷時抿緊嘴唇,憤怒時咬緊牙關,成了英國人共同的默契。他們寧愿被扣上不通人情的帽子,也會選擇冷酷到底,讓英國人嚴肅、高大的形象更加立體。
如果你有位英國朋友,你會折服于他華麗的英式口音,也會沉迷于他幽默的英式自嘲,但你很難從他的臉上看見憤怒、悲傷與痛苦。
早在大英帝國時代開始,英國公立學校的學生就被教導喜怒不形于色。“不回應,不解釋,去做或者去死”是英國人成為強者以來就堅持的傳統。在英國的戲劇里,也難以見到歇斯底里的場景,兩個女生共飲下午茶,不一定是閨密,也可能是在算計。
在情緒波動時抿緊嘴唇,從英國人的一種自我保護,逐漸成為他們的應激反應。早在1834年,美國政治家戴維·克羅克特就用“僵硬的上唇”來指代英國人,這個詞好用到被收入詞典。
變成美國女婿的威廉王子,在有關心理健康的紀錄片中提到,他已經厭煩英國人僵硬的上唇,“產生于戰爭時代的保護機制已經不適用于現代社會”。
心理學家莎莉·奧斯汀告訴英國《衛報》,應該教會英國人流淚。“有僵硬的上唇的人更容易患上抑郁癥或創傷后應激障礙?!薄皶谏w情緒的人更在意外界的反饋,為了完美的形象,他們甚至會傷害自己?!?/p>
抿緊嘴唇已經是英國人根深蒂固的觀念,盡管現在有超過900萬人認為壓抑情感令自己感到孤獨,他們仍然選擇在公共場合保持鎮靜。“沒有人會真正地感同身受。我們能做的,只有抿緊我們的上唇?!?/p>
(摘自“beebee公園”微信公眾號,本刊有刪節,桃&桃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