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牛彈琴是什么意思?大家都會不假思索地說,比喻說話不看對象或對愚蠢的人講深奧的道理。其實這個故事還很長,我們熟悉而又陌生。
東漢末年,有一位大學者叫牟融,精通佛學。有一次,他給一些儒生講學,開篇就講授《尚書》《詩經》,想通過這兩部經典來闡述佛理。講著講著,就有儒生不樂意了,我們是來聽你講佛經的,怎么講的都是儒家典籍呢?這些書難道我們不都已經熟知了嗎?于是,牟融給他們講了一個故事。
春秋時期有一個琴藝甚好的人,叫公明儀。有一次他帶著琴去訪友,路過曠野,看見山高水長,麗日朗朗,一頭老牛在草地上懶洋洋地吃草。公明儀很是歡欣,心想,如此美妙的景致,對誰彈琴都是抒發心志,為什么不能給牛彈彈琴呢?
于是,他就坐下來,對著牛彈了一首琴曲中動人心弦的《清角》。他彈得如此專注、用情,彈得自己心意彷徨、感動不已。彈完抬頭一看,牛卻無動于衷,甚至都不看他一眼。
這就是我們所知道的對牛彈琴的故事。
但是,故事并沒有完結。公明儀又想,對牛彈琴,牛無動于衷,究竟是牛的錯還是人的錯?我能不能換一曲彈給它聽呢?于是他試著用古琴模仿蚊虻之聲,嗡嗡嗡,蚊子牛虻之聲圍著牛繚繞回旋,牛開始有所覺知,豎起了耳朵。他又彈了一種“孤犢之鳴”的曲調,模仿失群的小牛犢尋找媽媽的叫聲。聲音一出,就發現牛“掉尾奮耳,蹀躞而聽”。如此看來,牛聽琴聲也會動心動容的,關鍵在于你是否彈了它能聽懂的曲調。
講完故事后,牟融說,你們都是儒生,如果我直接講佛經,相當于對牛彈琴;而我通過你們熟悉的儒家經典來闡述佛家的義理,接受起來就容易多了。
其實,很多耳熟能詳的故事,我們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這個關于琴曲的故事意味深長,動物尚且為琴所動,我們倘若愿意聆聽,應該離會心不遠。
(林一摘自《于丹:中國人的生活之美》,北京聯合出版公司,洪鐘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