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芳 戶寧寧 楊冬菊 劉 靜 劉愛華 樊春秋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北京 100053
多種原因導致的小腦性共濟失調具有相似的臨床表現,包括頭暈和走路不穩等,因前庭小腦受累,小腦性共濟失調患者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前庭眼動異常,包括中樞性眼震,掃視侵擾和掃視樣跟蹤等[1]。視頻眼震電圖包括網膜眼反射和前庭眼反射兩部分,其中網膜眼反射檢測可以準確記錄前庭眼動,反映前庭中樞病變,為小腦性共濟失調提供診斷線索[2]。本研究將20例小腦性共濟失調患者的視頻眼震電圖進行整理和分析,進一步明確小腦性共濟失調患者視頻眼震電圖表現特點,為早期診斷小腦性共濟失調提供幫助,同時為鑒別前庭中樞性病變和前庭周圍性病變提供眼動異常依據。
選取2019 年10 月至2020 年5 月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以下簡稱“我院”)住院診治小腦性共濟失調患者20例。納入標準:①年齡≥16 歲;②符合小腦性共濟失調臨床表現,包括癥狀和神經系統體征;③均完成視頻眼震電圖檢測;④頭部MRI 提示部分或全小腦萎縮。排除標準:①服用前庭抑制或興奮藥物;②視力障礙。納入病例中男8例,女12例;年齡17~72 歲,平均(51.7±13.9)歲,病因包括免疫介導性7例,副腫瘤性2例,多系統萎縮-C型4例,脊小腦共濟失調3例,中樞神經系統表面含鐵血黃素沉積癥1例,酒精中毒性腦病1例,苯妥英鈉中毒1例,不明原因1例。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檢測方法按照2019 年前庭功能檢查專家共識進行[3]。自發性眼震檢測:無視覺目標刺激,受檢者坐位保持視覺平視暗室睜眼前方,記錄眼動30 s;視動性眼震:暗室視動籠光條投影,全視野;頭不動,眼球注視屏幕中心,默數經過中心的圖案數量;平穩跟蹤試驗:受檢者取頭直端坐位,雙眼向前平視,注視并跟隨水平方向呈正弦波擺動的視標點,頻率為0.1~0.5 Hz,峰速度40°/s;凝視試驗:受檢者視線依次注視左右偏心位置的視標,左30°,右30°,每個位置記錄至少30 s,有眼震出現時觀察記錄60 s;掃視試驗:受檢者取頭直端坐位,雙眼平視,注視并跟蹤水平方向跳動的視標點,視標點跳動的頻率為0.2~1.0 Hz,在每個位置保持時間≥1 s,幅度在左右各20°范圍內,記錄眼動波曲線;靜態位置試驗:仰臥位,懸頭位,左側位置和右側位置記錄患者眼動;冷熱試驗:檢查在暗室環境下進行,受檢者取仰臥位,頭抬高(前傾)30°,使外半規管呈垂直位。令受試者做心算以保持警覺直至眼動記錄檢查結束。按照右熱水(氣)、左熱水(氣)、右冷水(氣)、左冷水(氣)順序依次進行。灌水前20 s 開始記錄眼動,在眼震出現后的第60~70 秒(眼震極盛期)打開固視燈令受試者注視光點10 s,進行固視抑制檢查;記錄眼動直至眼震消失或至少從刺激開始記錄2~3 min。
1.3.1 自發性眼震 觀察出現水平或垂直性眼震記為陽性,出現其他異常眼動記為陽性
1.3.2 視動性眼震 雙側慢相角速度(slow phase velocity,SPV)不對稱記為異常。雙側增益增高或降低記為異常 (增益增高或降低包括單側和/或雙側增高或降低,靶點運動速度包括15°/s 和/或20°/s 和/或40°/s)
1.3.3 平穩追蹤試驗 曲線類型:Ⅲ型和Ⅳ曲線記為異常,增益降低和增高(單側和/或雙側增高或降低,靶點運動速度包括10°/s 和/或20°/s 和/或40°/s)記為異常。
1.3.4 凝視試驗 各凝視眼位出現異常眼動記為異常。
1.3.5 掃視 峰速度下降(單側和/或雙側,左10°和/或左20°和/或 左30°和/或 右10°和/或 右20°和/或 右30°)記為異常;準確度單側過沖和/或欠沖和/或一側過沖一側欠沖(左10°和/或左20°和/或左30°和/或右10°和/或右20°和/或右30°)記為異常;潛伏期延長或縮短(左10°和/或左20°和/或左30°和/或右10°和/或右20°和/或右30°)記為異常。
1.3.6 靜態位置 (右側位置和/或中間位置和/或左側位置和/或頭傾位)所見異常眼動記為異常。
1.3.7 冷熱試驗 雙側或單側水平半規管功能減退記為異常,半規管輕癱(canal paresis,CP)值≥25%記為異常。
原位可見方波跳動4例,垂直下跳眼震2例,單一方向水平眼震1例,13例未見異常。
雙側SPV 不對稱3例,雙側SPV 對稱17例;增益降低19例 (包括單側和/或雙側15°/s、20°/s 和40°/s增益均下降12例;20°/s 和40°/s 增益均下降2例;40°/s 增益下降5例),增益正常1例。
Ⅲ型曲線17例,Ⅳ型曲線1例,Ⅱ型曲線2例;雙側或單側增益異常為10例(增益降低8例,增益增高2例),增益正常10例。
各凝視眼位可見方波跳動3例,方波跳動合并凝視性眼震2例;凝視性眼震4例,下跳性眼震1例,凝視性試驗未見異常10例。
峰速度下降13例,正常7例;掃視欠沖5例,過沖4例,一側過沖一側欠沖3例,正常8例;掃視潛伏期:延長1例,其余19例正常。
方波+垂直眼震+水平單向眼震3例,水平單向眼震5例,垂直眼震+水平單向眼震2例,垂直眼震+凝視性眼震1例,垂直眼震1例,水平雙向眼震1例,方波跳動2例;靜態位置試驗未見異常5例。
單側或雙側水平半規管功能減退11例,功能亢進1例,正常8例。CP 值異常10例;正常10例。
35%患者出現各種類型自發性眼震和方波跳動,眼震包括垂直下跳眼震和單一方向水平眼震。垂直下跳眼震提示前庭中樞異常,即小腦絨球、絨球旁葉、Cajal 間質核和腦干旁正中束等部位可能受累。方波跳動是掃視侵擾中最常見的類型,是成對水平往返的掃視[4-5]。可見于正常老人,進行性核上性麻痹、舞蹈病和Friedereich 共濟失調的患者中。本研究小腦性共濟失調患者出現方波跳動的比例為20%,提示掃視通路上的神經元功能異常。
15%患者雙側SPV 不對稱,慢相是指慢速眼球運動,與刺激方向一致,眼球向中心位置運動,SPV 不對稱提示視動性眼震通路受損,視束核、DTN 核、下橄欖核、小腦絨球和前庭神經核均是視動性眼震慢相通路上的重要核團;本研究發現小腦性共濟失調患者視動性眼震的雙側增益降低高達95%[6-11]。
90%患者曲線波形異常,表現為Ⅲ型和Ⅳ型曲線;50%患者增益異常。平穩跟蹤試驗Ⅲ型和Ⅳ型曲線提示視跟蹤通路異常,即皮層下反射性跟蹤通路可能受累,此通路受損導致患者不能準確跟蹤視靶,導致增益異常和波形異常。本研究發現曲線波形異常比增益異常敏感性更高[12-16]。
50%患者出現異常眼動,包括凝視性眼震,方波跳動和下跳性眼震。凝視性眼震提示腦干和小腦神經整合中樞障礙,即腦干前庭上核,前庭內側核,舌下前核,Cajal 間質核和小腦絨球和小結可能受累[17-20]。
65%患者出現峰速度下降,60%出現準確度異常,5%出現潛伏期延長。掃視試驗異常提示反射性掃視通路受累,同時小腦對掃視通路有調節作用。反射性掃視通路異常可引起掃視峰速度下降,掃視準確度和潛伏期異常。本研究發現掃視峰速度下降和準確度異常更敏感提示前庭中樞異常[21-23]。
75%患者出現各種類型眼動異常,包括垂直下跳眼震、凝視性眼震、單向水平眼震和方波跳動。垂直性眼震、凝視性眼震和方波跳動與中樞性異常相關性更大[17-19],靜態位置試驗發現異常眼動的陽性率高于自發性眼震。
5%患者出現半規管功能亢進。小腦病變,小腦對前庭神經核的作用降低或者中斷,導致同側前庭神經核功能相對增高,前庭雙溫試驗可表現半規管功能亢進。本研究發現小腦性共濟失調患者半規管功能亢進的陽性率并不高[24-25]。
視動性眼震的增益異常、平穩追蹤試驗曲線波形異常在小腦性共濟失調患者中異常比率高達90%以上,提示二者對于早期診斷小腦性共濟失調有重要作用,同時對提示前庭中樞異常有重要意義。靜態位置試驗出現異常眼動比率遠高于自發性眼震,提示可結合靜態位置試驗提高前庭眼動異常的檢出率。靜態位置試驗表現的眼動類型包括垂直眼震、凝視性眼震、單一方向眼震和方波跳動,提示前庭中樞異常在靜態位置試驗的眼震類型無明顯特異性。
掃視試驗中峰速度下降敏感性最高,潛伏期異常敏感性最低。半規管功能亢進在小腦性共濟失調患者中并不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