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網隴南供電公司 把明全 孫文斌 葉 檳 焦 晶
兩當縣以1座110kV 廣香變電站為主供電源,有35kV 變電站10座(其中用戶變4座)、35kV 線路9條、10kV 線路24條,其中單輻射線路14條、聯絡線路10條,單輻射線路占58.33%。10kV 線路共24條,主要為架空線路,總長度474.27千米(絕緣化率38.07%,電纜化率0.54%)。10kV 柱上斷路器40臺(其中分段、分界開關共30臺、聯絡開關10臺)。10kV 柱上配電變壓器558臺(其中公用配電變壓器358臺,專用配電變壓器200臺)。
兩當縣均為D 類供電區域,供電面積1408平方公里,轄區內供電用戶共20299戶,其中高壓用戶227戶、低壓用戶20072戶。2021年兩當縣供電可靠率99.4197%,用戶平均停電時間50.279小時/戶。供電可靠率及用戶平均停電時間均遠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亟待進一步提升。
網架結構是中壓配電網的重要基礎,規劃合理的配電網既可以滿足運行的安全可靠,同時也可以滿足用戶的高可靠性用電需求。在網架結構方面,主要從電源支撐點和10kV 網架結構的合理性進行診斷分析。
電源支撐點分析。兩當縣10座35kV 變電站電源均來自110kV 廣香變電站,35kV 變電站除城關變電站外,其余變電站35kV 母線均為單母線接線。10kV 母線除城關變電站和太陽變電站外,其余均為單母線接線;10kV 配網網架分析。目前兩當縣區域內共有10kV 配電線路24條、單輻射線路14條、聯絡線路10條,單輻射線路占58.33%,互帶轉供能力不足。而且存在部分線路供電半徑較大的問題,若10kV 單輻射線路首端發生故障,將造成大量用戶停電,嚴重影響供電可靠性。
10kV 線路分段分析。兩當縣區域內24條10kV配電線路,總分段數為40段、平均分段數為1.67,與配電線路3~5的合理分段數有較大差距,部分長距離線路未配置分段開關或配置數量較少。10kV線路分段數不合理,線路發生故障時影響范圍較大,降低了供電可靠性。
兩當縣配網設備按照投運時間統計分析。大部分線路投運時間已達到10~15年。10kV 配變投運五年以內的占56.42%、5~10年的占24.58%,設備狀況較好,但仍有一部分配變投運時間超過20年。柱上開關共有40臺,主要使用于分段、分界、聯絡,且投運10年以內的占90%,設備狀況較好;兩當縣配網設備按照運行情況統計分析。10kV 配電線路平均最大負載率50.03%,平均最小負載率2.42%,在不同用電時段個別線路負載較高,整體而言線路供電能力滿足負荷發展需求,無重過載線路,配電平均負載率小于30%。架空裸導線占比61.39%,線路抵御外力破壞、自然災害能力較差,故障率為4.0084次/百公里·年,嚴重影響供電可靠性。
兩當縣公司于2016年建成配網故障定位系統,使用一遙故障指示器,線路覆蓋率95.83%。接地判別輔助裝置單相接地信號源僅1臺,線路接地故障判別能力嚴重不足。線路開關未配置饋線終端,配變臺區未配套智能融合終端,設備狀態信息無法全面感知,更不能實現線路故障自愈。
停電檢修計劃統籌考慮不足。10kV 線路停電檢修時,未統籌考慮工程施工、檢修作業、缺陷隱患治理、用戶接入等工作。不同工作分期實施,造成線路多次停電,增加線路停電次數和停電時間,降低供電可靠性;配網不停電作業還未全面開展。兩當縣10kV 配網不停電作業正處于起步階段,配網常規檢修及搶修作業仍以停電作業方式為主,影響供電可靠性提升;供電可靠性過程管控力度不夠。在配網停電檢修、故障處理、日常運維過程中,未將供電可靠性納入配網運檢全過程跟蹤管控,預算式檢修管理未有效落實,影響供電可靠性指標提升。
供電電源改造:根據電網發展規劃合理安排35kV 變電站布點建設,確保有充足的支撐電源點和備用容量。另一方面科學考慮變電站布點、建設規模、接線方式和配電線路走徑,不僅滿足正常安全可靠供電,還要有充足的負荷轉供能力;母線接線改造:對35kV 云屏變、35kV 西坡變、35kV 楊店變的10kV 母線接線進行優化提升,將10kV 單母接線改造為單母線分段,其他變電站結合遠景規劃考慮;線路聯絡、分段改造。針對10kV 線路分段不合理和轉供能力不足問題,通過調整分段開關位置和加裝開關,最終形成多分段適度聯絡的10kV配網網架結構,提高中壓配電網的負荷轉供水平。
老舊線路改造。將小截面的老舊線路更換為設計標準較高、截面積較大的導線;全面更換配網線路老舊絕緣子、避雷器、跌落式熔斷器等附屬設備,提高線路健康運行水平,降低配網線路故障發生概率,增強線路抗災能力,避免惡劣天氣時發生倒桿斷線故障;老舊配變改造。結合配農網工程項目,按照輕重緩急的原則對老舊配變開展升級改造,更換高耗能配變,提升配變運行質效;線路絕緣化改造。結合線路運行通道環境、自然條件、電網運行等實際情況,開展線路絕緣化改造,預防樹線矛盾、異物搭掛等問題,降低外力破壞對供電設施安全穩定運行的影響。
深化故障定位系統應用。根據線路長度、分支線路、負荷分布情況及現有故障指示器布點密度,合理增加二遙故障指示器和單相接地信號源,實現對故障區段的準確判別和定位,進一步發揮故指系統作用;推進饋線自動化建設。開展10kV 線路開關改造并配套使用饋線自動化終端,推廣應用饋線自動化技術,在設備狀態信息可觀可測的基礎上,實現10kV 配網線路故障的自動隔離和恢復,減少故障停電時間,縮小故障影響范圍,提升供電可靠性。
建設智慧配電臺區。通過臺區智能融合終端、低壓智能開關的部署,實現配電變壓器運行狀態監測、分支線路電參量監測和計算、分支節點電量計量、臺區設備運行環境感知等功能,支撐臺區拓撲自動識別、線損精益化管理、停電事件主動上報、故障研判、電能質量治理等系統高級應用,實現配電臺區信息的全面感知,為配網新型業務提供有效支撐。
依托工單驅動業務配網管控新模式,對配網運檢業務進行數字化、透明化、流程化、痕跡化管控,實現業務流程閉環管理;開展差異化運維。根據近年來配網線路、變壓器、開關等設備故障及隱患檔案,制定差異化運維方案。根據天氣及氣候情況,適當調整運維周期,提前對配電設備做好針對性的防雷、防汛、防鳥、防風、防火等季節性運維工作。
加強停電檢修計劃管控。按照“一停多用”的原則,科學管控計劃停電時間。對各類項目作業時長設定定額標準,分別設定操作時間、作業時間及作業人數,預算出每次作業停電時長,以預算時長為依據開展停電作業,減少冗余停電時間;大力開展配網不停電作業。按照能帶不停的原則,大力開展配網中低壓側不停電作業,提高不停電作業人員業務能力,保證不停電作業人員熟練掌握作業項目的工作流程和方法,積極研究完善低壓帶電作業,不斷拓寬不停電作業適用范圍,擴大不停電檢修覆蓋面,提升不停電作業能力及效率。
根據診斷分析結果和提升措施,兩當縣2022年通過配農網工程及技改大修項目,全面完成配網設備的改造和升級。10線路聯絡率、分段數分別提升到70.83%和4.33,絕緣化率提升至85.37%。二遙故障指示器及饋線自動化100%覆蓋,電壓時間型及智能分布式饋線自動化技術全面應用,故障停電時間和影響范圍大幅降低。一、二類不停電作業全面推廣,0.4kV 低壓不停電作業試點開展,停電檢修計劃同比壓降61.86%。供電可靠率達到99.99%、同比提升0.47%,供電可靠率指標穩居甘肅縣域供電公司前列,高可靠性示范區建設取得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