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佳鈺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莊嚴宣告,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前行[1]。我們所探索的這一條通向現代化強國的道路,是新時代中國堅持新發展理念,立足新發展格局下采取的新道路。既是對我們黨初創時奮斗目標和奮斗意義的實踐解讀,也成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實踐探索,承前啟后、開拓進取,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即是這條道路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成為了實踐這條道路的最大意義。
通常意義上來講,世界現代化進程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以英國的工業革命為標志和法、美的政治革命為起點;第二時期,現代化的范圍不再僅僅局限于西歐,也開始在其他地區傳播與延伸;第三時期,從20世紀初持續到今天,現代化不僅僅是西方國家的“特權”,世界上各個國家都已經開始探索自身的現代化發展道路。可以說,資本主義的現代化開啟于18世紀中葉的英國工業革命,也是從這時開始曾經走在時代前列、引領世界潮流的中國開始逐步衰落與倒退。進入近代,第一次鴉片戰爭用堅船利炮打開中國大門,使我國卷入了世界現代化的發展進程,也開始了中華民族最悲慘、最黑暗的歷史時期。在整個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華民族始終處于亡國滅種的危險中,無數仁人志士尤其是某些先進知識分子不斷尋求救亡圖存的道路,在這一時期所進行的嘗試均已失敗而告終,也加重的中華民族的苦難與傷痛。中華民族一度陷入絕望的深淵,這讓中國人清醒地認識到資本主義救不了中國、其他各種主義更救不了中國。就在民族危難、前路渺茫之際,中國共產黨應時代而生,開始帶領中華民族從艱辛走向偉大[2]。我們黨自創建之日起,就把中國“去往何處”作為首要問題與根本思考,在率領全國民眾浴血奮戰、開展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過程中,逐步深化了對中國“向何處去”這一問題的思考與認識。在新中國成立前,黨的第一屆領導集體就開始對什么是現代化、怎么樣建設現代化進行了思考和探索。在黨的七大上,毛澤東強調到,“新民主主義的政治條件獲得之后,中國人民及其政府必須采取切實的步驟,在若干年內逐步地建立重工業和輕工業,使中國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隨即在七屆二中全會上再次明確,在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我們從落后的農業國和手工業國起步,逐步邁向現代化的現實可能性。可以看出,在這一時期,對于中國走“現代化”的發展道路我們黨已經開始著手并進行了認真的思考。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成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踐行這一道路最大、最根本的前提和基石。中國現代化新道路有了最基礎的政治保障和群眾基礎。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極大鼓舞了全體中華兒女,也堅定了我們黨思考中國“向何處去”的信心與立場。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是國家發展的必然,是在理論與實踐的雙重考量下進行的選擇。因此,中國的現代化必須具備和符合社會主義的性質和特征。對社會主義一系列問題的認知和思考可以說是伴隨著我國實踐道路的不斷深化、認識也得以不斷深化,即是說我們黨對于社會主義的認識是在實踐中得以完善和發展的。從最初的懵懵懂懂、一路跌跌撞撞,到后來的獨立自主、一路穩扎穩打,在我們黨的帶領下,“去往何處”已不再是疑問句,中國共產黨早已進行了肯定回答。聚焦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發展路徑,也是見證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幾屆領導集體的實踐成效,不僅有助于深化對社會主義內涵與外延的理解,也能幫助我們梳理清楚在黨的領導下中華民族探索發展道路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我們黨對于現代化的認知在發展的過程中得到了全面的深化與發展。1949年10月1日之前,我們黨已經開始著手對中國的現代化進行安排與布局,并提出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構想。新中國成立后,在黨的帶領下,我們進行了偉大的社會主義改造并在中華大地建立了這一偉大制度。在這一階段,全體人民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行初步的實踐和探索。從“一化三改”①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到1957年八屆三次會議上提出的“逐步建立現代化的工業和現代化的農業”,再到1959年的“現代工業、現代農業、現代科學技術文化,再加上國防現代化”,從“一化”到“兩化”,再到初步形成“四化”,是我們黨基于實踐基礎上的再創造,是在認識得以不斷完善基礎上的再發揮。在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及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周恩來分別對“四個現代化”做出完整論述及提出分步走實現現代化的具體安排,表明黨的第一屆領導集體對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理解有所加強、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認識也有提高,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最初的模板和標尺。
1978年之后,在不斷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基礎上,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了一個嶄新時期。這一階段,從認識和實踐上把能不能實現現代化作為了國家戰略的首要目標,也成為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發展的關鍵階段。改革開放之初,基于我國落后的基本國情和現實需要,鄧小平同志先后考察、出訪了多個國家,只為找尋中國落后于世界的根本原因。實現現代化,是中國也是任何一個發展中國家實現發展壯大的必經之路。在對發展道路獨立性和自主性要求日益提高的形勢下,我國明確提出了“中國式的現代化”的概念,并在實踐中深化和發展了“四個現代化”。我們所要建立的現代化,是以“四個現代化”為基礎但絕不僅僅停留和局限于此,我們的現代化是政治、經濟、文化協同發展的現代化。“中國式的現代化”的提出,掀開了走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嶄新篇章,是“走自己的路”的必要條件,充分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和巨大活力。對于一個生產力發展水平落后的國家實現現代化任重而道遠,既不可操之過急也不可掉以輕心,必須在結合實際的情況下按部就班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三步走”發展路徑于黨的十三大正式被確立,明確提出第一步從1981年到199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從1991年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國民生產總值再翻兩番,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這一發展戰略使我國現代化目標具體而可行,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行動綱領和目標指南[3]。
在“三步走”發展戰略的指導下,我國率先完成了前兩步的目標和任務。這不僅是對分步分階段實現現代化路徑的肯定,更是人類歷史上極罕見又科學的戰略規劃。在此基礎上,黨的十五大對于進入新世紀我國現代化實踐路徑進行了安排和部署,集中于在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黨的十七大,不斷深化對國家發展建設的再提高,在十五大認知的基礎上,把“和諧”二字加進了發展的目標和要求中,是對社會和民生建設提出的美好愿景,也集中體現了人民的期盼和訴求。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在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具體實踐中不斷得到積淀與充實[4]。
十八大之后,新時代成為了代名詞與顯著標志,中國共產黨對于現代化建設的探索這一偉大課題繼續奮力書寫。在引領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發展的過程中,我們黨明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即建黨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國百年發展成為一個全面進步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2017年召開的黨的十九大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明確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階段是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5]。從黨的十三大到黨的十九大,“三步走”到“兩個階段”是升華與飛躍,我國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夢想更近了,發展目標在時間上出現了“壓縮”的現象。這種現代化發展進程的加速化現象,反映出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在準確把握世界發展大勢,精準掌握中國發展之現實的情況下提出的。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在新時代對我國社會主義道路的時代續寫,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實現了內涵式發展,相繼形成了一系列新觀點、新論斷、新思路。在中國推進全面發展的形勢下,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統領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五大方面,立足新發展格局,貫徹新發展理念,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站在新征程、立足新起點,我們黨現代化探索的故事更加精彩、備受矚目。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兩個階段的具體要求,使我國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時間提前了15年,從表面上看是時間上發生的變化,究其本質,是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發展水平和綜合國力的穩步提升。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全面、具體呈現了2035年我們會成為一個什么樣的現代化國家,進一步明確了現實路徑和具體安排,為全體中華民族描繪的未來圖景,恰似百年前的美好夙愿;為全體中華兒女的中國夢提供了深厚的現實土壤和實現環境[6]。
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的宏偉目標如期完成,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喜提日程。邁入新征程、踏上新途徑,我們必須堅持走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建成“五位一體”②全面發展的現代化強國,是實現偉大復興的基礎保障和具體安排。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最為突出的特征是,這條道路是能夠帶領全體人民實現共同富裕之路。我們的道路和其他國家,特別是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現代化道路最為本質的區別就在于根本立場的不同,我國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秉承人民至上、群眾至上,把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出發點和基本遵循點,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來,為中華民族謀求振興、為中國人民謀求福祉,心之所向始終未變,在尋找中國“去向何處”的過程中,逐步實現了全體人民從溫飽到小康,從全面小康到美好生活的發展變化,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我國實現了近7億多人口的脫貧任務,我們黨始終明晰,只有讓人民過得好、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才能夠彰顯,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基礎才能夠得到進一步鞏固。要想實現共同富裕,就必須明確社會主義國家實現共同富裕的內涵和實質[7]。
首先,所謂共同富裕并不僅僅指同步致富,這是基于對我國國情的判斷和考慮。中國起步于一個落后的農業國,經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長期的透支,社會生產力水平極端底下,在這樣的基礎上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其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發展的不均衡問題,再加之我國生產力水平的落后情況,在發展過程中必須把握規律、腳踏實地、循序漸進。在我國走向現代化過程中,張弛有度、分階段分步驟是確保共同富裕得以體現的必要因素。其次,在中國現代化新道路的帶領下實現共同富裕,就是要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要始終明晰我國最大的現實基礎——基本國情,依然要秉持發展才是王道,公有制才是主體的具體思路。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解決好、協調好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問題,在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個人都不能少,一個人都不能掉隊。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礎上,立足中國現實、胸懷世界大勢形成的現代化發展道路。其雖符合現代化道路的一般性規律,吸收了東西方現代化道路的有益成果,但是在形成和發展中既沒有照搬照抄他國的發展模式、也與西方資本主義通向現代化的路徑大相徑庭。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最大亮點和優勢在于,過去的中國道路是在“西強我弱”的大環境中戰戰兢兢、亦步亦趨地保持著獨立性、自主性。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則是在西方現代化發展力不從心、如履薄冰的形勢下形成與發展起來的,充分彰顯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與強大生命力[8]。從國際方位迎來的歷史性變遷來看,中國與世界從“我—他”到“我—你”再到“我們”關系的轉變說明了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中國綜合國力的發展,也充分彰顯了中國道路選擇的正確性和極端重要性。我國現代化新道路將不再只是滿足于中國自己的發展需要,也將為全球、以及其他渴望保持自我獨立,并謀求進一步發展壯大的各國人民提供實現現代化新的方案與選擇,并致力于展示大國智慧與時代價值[9]。
注 釋:
①“一化三改”: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一化三改”是中國共產黨在1953年提出的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核心內容。“一化”就是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這是主體;“三改”即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一化三改”一方面要求發展社會主義工業,使我國由落后的農業國逐步變為先進的工業國,使社會主義工業成為整個國民經濟的有決定意義的領導力量。另一方面要求把農民手工業者的個體私有制改造為社會主義的集體所有制,把資本主義的私有制改造為社會主義的全民所有制。“一化”和“三改”互相聯系互相制約,互相促進,體現了發展生產力和變革生產關系的辨證統一。
②“五位一體”:“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包括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