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寶珠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進程中,毛澤東的突出貢獻在于不僅創立了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根本指導,以中國傳統哲學為文化根基,以中國革命為實踐基礎的毛澤東思想,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重要代表人物,而且還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基本原理用于中國傳統哲學的歸納與整理之中,促進了中國哲學在近現代的發展。
在毛澤東人生的不同歷程中,中國傳統哲學對其影響程度是不同的。青少年時期的毛澤東接受的是中國傳統式教育,中國傳統哲學思維對其思想的影響較為深刻。中年時期,馬克思主義哲學對毛澤東的影響是主流,中國傳統哲學則起到更好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作用。通過分析毛澤東早期思想的特點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毛澤東思想中的中國哲學底蘊。
毛澤東早期思想的主觀主義與唯心主義傾向明顯。首先,這體現在毛澤東的本體論和改造世界的哲學倫理學中。毛澤東在致老師黎錦熙的一封信中說:“夫本源者,宇宙之真理?!盵1]65宇宙的本源是真理,又因為人是宇宙的一部分,所有真理就存在于每個人的心中。只要以真理喚醒內心之理,那么天下人就會群起而響應。但是當今社會的主要問題就在于,第一,人民只知道理是什么,不懂得以理來反躬自省。第二,社會缺少一個來喚醒人們的大道。因此毛澤東又繼續提出:“欲人人依自己真正主張以行,不盲從他人是非,非普及哲學不可。”[1]66哲學是救國救民的良方。而欲興哲學,只能依靠哲學家,讓哲學家研究倫理學,普及哲學,這樣才能啟迪明智以“呼太和之氣吸清海之波。”[1]67毛澤東這一主張或多或少受儒家“內圣外王”[2]之道的影響?!皟仁ァ本褪瞧返滦摒B達到圣人一樣的高尚境界;“外王”是指讓德性高尚的圣人在政治領域中發揮作用,讓他們成為世俗政治的領導者,以此來達到“修己以安百姓”[3]189的目的。毛澤東將治國救民的希望寄于倫理學、哲學,就是希望通過對哲學和倫理學的學習重塑人們心中的道德觀念,讓道德與理智內化于心、外化于形。如果四萬萬中國人都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那么中國社會就不會有那么多的貧窮與壓迫,人們就不會在水深火熱中痛苦掙扎。
其次,還體現在毛澤東的君子小人之辯中。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香草美人以配君子的傳統,君子道德品性高尚,代表一切美好的事物。儒家就極其推崇君子,孔子說:“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盵3]210總之,“君子”就是孔子一生追求的理想人格,只有“君子”才能踐行仁義。在毛澤東這里,“君子”更是無所不能的。社會的政治上層建筑,如法律、宗教、制度以及經濟生活領域中的各種行規都是為“小人”設立的,如果社會中有“君子”存在,那么這一切都可以廢除。當然,如果“君子”富有慈悲之心,肯教導“小人”,彼時天下將皆為圣賢。毛澤東雖強烈地表達了對“君子”的向往,但對“小人”的態度卻是寬容的,他不批判“小人”。
最后,作為接受中國傳統私塾教育的“儒生”,毛澤東對圣人先賢更是充滿著崇高的、甚至是盲目的敬意。在他這里,這些掌握真理與智慧的圣人具有神化色彩,他們的肉體雖然已經毀滅,但是他們的精神卻可以洞悉三界,貫穿過去、現在和未來。至于至圣先師孔子,毛澤東更是評價其“三世可知”,其中確然有夸張的意味,但也體現了毛澤東尊師重道的謙遜態度。曾國藩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是地主階級洋務派的代表。但毛澤東卻將其視為楷模,他曾說:“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盵1]64
這一時期傳統儒家和道家思想對毛澤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起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再加上對中國古代經典著作的深入學習更為毛澤東后來的哲學思想、文學藝術和軍事理論的創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君主專制制度雖然在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但是中國古代的哲學家、思想家歷來就強調要格外重視人民群眾的力量。《尚書》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寧”[4]93最早闡釋了民本思想,人民是國之根本,是國家穩固和強盛的根基所在。只有統治者善觀民生之疾苦,善免百姓于戰亂,那樣治下的國家才能太平昌盛。隨后,孟子進一步將其發展為貴民思想,他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盵5]施仁政、行王道的第一要義就是以民為貴,把人民放在第一位置。荀子更是以君為舟、以民為水,提出“水則載舟,水則覆舟”[6]的道理。雖然中國古代哲學家的民本思想歸根到底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但是這一思想也很有借鑒意義,毛澤東在借鑒中國古代民本思想的基礎上,充分肯定人民群眾的力量,群眾路線是毛澤東思想三個活的靈魂之一。
毛澤東在土地革命時期就覺察到了中國工農群眾的力量。在經歷了五四運動以及大革命的洗禮后,毛澤東更加強調馬克思主義要與中國革命、中國實踐和中國歷史相結合。馬克思主義或許適合歐洲革命,但不一定同樣適合中國。《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毛澤東提出要制定合理的土地政策以滿足農民對土地的需求,充分地肯定了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著重宣傳了放手發動群眾、組織群眾、依靠群眾的革命思想[7]13-14。毛澤東預言,只要人民能夠聯合起來,就能打敗一切洪水猛獸。土地革命時期,毛澤東所做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更是展現了中國人民中潛藏的巨大的力量,“只要看一看許多地方工人罷工、農民暴動、士兵嘩變,就知道這個‘星星之火,距‘燎原’的時期,毫無疑義地是不遠了。”[7]102毛澤東對古代民本思想的繼承與發展還體現在群眾路線上。群眾路線理論是毛澤東將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中國革命實踐與古代民本思想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工作路線。群眾路線基本含義就是中國革命要依靠中國人民,要讓人民享有革命勝利的果實。
知與行的關系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對基本范疇,“知”代表認識,“行”則代表實踐。中國古代最早論述知與行是在《尚書·說命》一文中。書中說“非知之艱,行之惟艱。”[4]175認識不難,但是實踐起來卻是困難的。文中雖未言明知與行孰先孰后,卻在中國傳統哲學界中引起了對于知與行關系的討論。
從古至今,眾多哲學家認為其大致關系有知先行后、行先知后、知行合一、知行有別等。對于知與行這一在中國哲學史上爭論不休的問題,毛澤東通過總結歸納中國傳統知行觀,給出了正確的回答。毛澤東指出:“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把實踐提到第一的地位,認為人的認知一點也不能離開實踐,排斥一切否認實踐重要性,使認識離開實踐的錯誤理論?!盵7]284在他看來,實踐與認識是一體的,認識離不開實踐,同樣的,實踐也離不開認識,只有正確的認識即真理才能更好地指導實踐。就實踐與認識的先后關系而言,實踐先于認識,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得到認識。
毛澤東還著重地分析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對于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分野可上溯至北宋時期的張載。他說:“見聞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于見聞?!盵8]張載劃分了“見聞之知”和“德性之知”,認為“見聞之知”是人通過感覺器官達到的主體與客體相統一的知識,是停留在感性層面上的認識。而“德性之知”則是依賴心的作用達到主客體相統一的知識,是包含一切德性,一切真理與智慧,位于理性層面的知識。毛澤東的感性認識同“見聞之知”的內涵相似,但他的理性認識卻與張載的“德性之知”不同。張載認為“德性之知”是關于神化與天道的認識,這種認識是超越智力,超越思辨的,只有通過道德的修養,發揮本心的作用才能獲得。而毛澤東提出理性認識是通過抽象思維,在感性材料基礎上得到的關于事物的內在規律性的認識[7]286。二者的區別在于,張載的知偏于“德性”,更強調內心的作用,而毛澤東的理性認識偏于客體本身,是對客體全面而深刻的認識。
毛澤東認識路線的形成與中國哲學實事求是傳統密不可分?!皩嵤虑笫恰币辉~,最早出現在《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中,原本指的是一種身體力行、嚴謹務實的求學態度。東漢王充揭示了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的只崇尚權威而不謹慎求實的浮夸風氣,他說:“知古不知今,謂之陸沉,然則儒生,所謂陸沉者也?!盵9]東漢的儒生在王充看來是迂腐的,因為他們只知道學習前人寫在書上的知識而不知道結合實事去求真求實。在南宋朱熹看來,要做到“實事求是”,要想窮盡事物的道理,就必須深究至每個角落,這樣才能達到儒家心目中的“格物致知”。王陽明則針對明朝當時的崇尚空談之風,提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10]的“知行合一”學說。明清之際,“經世致用”之風興起,其代表人物黃宗羲、顧炎武倡導對理學的學習應以治國、平天下為主要宗旨,要真正發揮理學的治世之功。清代乾隆、嘉慶年間,“考據學派”興起,他們反對宋明理學好發空論、無病呻吟之談,推崇“實事求是”的治學方法,力求通過嚴謹的考察和證實來恢復四書五經的原始含義。
毛澤東對“實事求是”的解釋雖然是以馬克思主義哲學概念為基石,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來進一步闡釋的,但是中國哲學中實事求是的治學傳統和明清時期經世致用的實學思潮給毛澤東帶來的影響卻是不言而喻的。首先,毛澤東提出“調查就是解決問題”[7]110,無論當下的工作任務多么繁雜,只要肯下地調查,肯像孔子一樣善于發問、渴望真理,那么就能無往而不利。其次,同王充“問孔”一樣,毛澤東在《反對本本主義》中說:“我們說馬克思主義是對的,決不能因為馬克思這個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為他的理論,在我們的實踐中,在我們的斗爭中,證明了是對的?!盵7]11馬克思主義固然是科學的,但不能只是因為崇拜馬克思和恩格斯就認定他們的主義是完全正確的,一切都得在實踐和斗爭中得到檢驗。最后,毛澤東強調提出,要想中國革命取得勝利,中國的同志就得實事求是地了解中國的國情。革命形勢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中國共產黨人就要與時俱進地改變保守思想[7]115。
中國古代社會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積淀下來了極其豐富和優秀的樸素辯證法傳統。集中體現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的精深和奧妙就在《周易》和《道德經》兩本經典之中。《周易》既是一部關于卜筮之術、天文歷法、歷史變革的文學著作,也是一部關于中國古代自然辯證法的哲學著作,郭沫若曾說,《周易》中的思想,是一個辯證的觀察。《周易》中的自然辯證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第一,變化和革新的觀點?!案F則變,變則通,通則久”[11]249只有通過變化與革新才能符合時代進化的潮流,不變只會被歷史淘汰。第二,矛盾的對立及相互轉化的觀點。“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情也”[11]240“陽”代表剛強、積極、奇數等意義,“陰”代表陰柔、消極、偶數等意義?!瓣帯焙汀瓣枴笔且粚γ?,但在一定情況下,“陰”和“陽”則可以相互轉化。第三,積累與漸進的觀點?!吧撇环e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盵11]252善與惡不是一下就能顯現出來的,只有積累善意、善舉才是大善。相反,如果一直做惡事,那么小惡就會積攢成為大惡?!兜赖陆洝肥堑兰覍W派的奠基著作,其中蘊含著玄妙精微的辯證體系,對中國哲學和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道德經》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首次提出了一個以“道”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在老子這里,“道”是宇宙生化之源、萬物存在之本,是萬事萬物之所以存在的根本依據。由“道”這一本體出發,萬物又根據“道”這一規律演化運動?!坝袩o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盵12]5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存在其對立面,都是在相互對立、相互矛盾的狀態中存在的?!暗馈钡囊幝删褪窍蜃陨淼膶α⒚孢\動,“反者道之動”,事物運動的根本規律就是“反”。
毛澤東承認,辯證法的宇宙觀在中國古代就已經存在了,只是這種古代的辯證法帶著自發的和樸素的性質,不能作為一套完整的理論工具去認識世界、解釋世界。因此在《矛盾論》批判地總結了《周易》和《道德經》這兩大樸素辯證法思想傳統進而發展為以對立統一為核心的唯物辯證法。首先,毛澤東吸收了《周易》中“一陰一陽之謂道”和《道德經》中“難易相成”的樸素的對立統一原理。他認為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陰”和“陽”,“難”和“易”的相互對立是宇宙運行的普遍規律,有“陽”就有“陰”,有“難”就有“易”。萬事萬物正是因相互對立才能相互區別。其次,毛澤東吸收了對立面相互轉化的思想。“事物內部矛盾著的兩方面,因為一定的條件而各向著和自己相反的方面轉化了去,向著它的對立方面所處的地位轉化了去,這就是矛盾同一性的第二重意義?!盵7]328矛盾的同一性具有雙重含義,指矛盾雙方各以對方作為自己存在的前提,在《道德經》中就有這種相反相成的論述:“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盵12]178在一定條件下,“?!笨梢赞D化為“禍”,“禍”也可以轉化為“福”,對立著的兩方面具有著相互貫通的性質和趨勢。最后,毛澤東借助《周易》和《道德經》中生生不息和變化革新的觀點,對“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形而上學思想給予了有力批判。“道”的觀念最初見于老子,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盵12]1道雖然可以用言語表達出來,但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西漢時期,董仲舒為了創立一套能讓封建統治者千秋萬代地延續其統治的綱常倫理秩序,歪曲了道家關于“道”的釋義,提出天永恒不變,因此封建綱常倫理也永恒不變。毛澤東認為這種靜止的形而上學觀點是庸俗的,他提倡用唯物辯證的眼光看待事物變化發展的全過程[7]336。
總而言之,毛澤東對中國傳統哲學的繼承和發展是一個雙向的過程。就中國傳統哲學而言,毛澤東對中國傳統哲學繼承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對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合理成分,毛澤東以辯證的態度對其進行歸納總結,不受舊觀點、舊理論的局限,不斷地推陳出新,時時處處注意與中國現實相結合,與社會形勢相適應。他把中國傳統哲學的近代化轉向納入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過程中,推動了中國傳統哲學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進一步發展。就毛澤東自身而言,中國傳統哲學對毛澤東思想的形成所起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中國傳統哲學的思維特征、認知傳統和倫理觀念體現在毛澤東思想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