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之湄 周麗娜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和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發布《2021年度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公報》顯示,截至2021年末,全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6736萬人,占總人口的18.9%;全國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0056萬人,占總人口的14.2%。
“隨著普遍長壽時代的到來,人口構成、平均余壽等指標的巨變,不僅會改變經濟發展的方式,也將改變傳統和現代經濟學理論的基本前提。”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黨俊武接受《瞭望東方周刊》專訪時表示,我國擁有人本文化傳統,又正在探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理想老齡社會要求的新的人本經濟,機會遠遠大于發達國家。

黨俊武
工業革命以前,全球范圍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導致經濟主體的構成基本上是年輕人口,老年人口基本上維持在總人口的4%以下。
工業革命以來,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推動的現代化快速發展,人口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我舉一組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人口司的數據:1950年,全球0-14歲少兒人口、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和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分別是34%、58%和8%;2000年,這一數據變成30%、60%和10%;預計2050年,將分別是21%、58%和21%;預計2100年,全球三大年齡人群的構成將是18%、54%和28%。
與此同時,人口高齡化現象勢不可擋。人類普遍長壽的時代正快步到來:同年,全球8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世界總人口1.17%,預計到2100年占比將接近10%。2000年全球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已達到67歲,預計2050年將達到77歲,2100年將突破82歲。
從我國的情況來看,我國是在1999年邁入長壽時代——當年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是71歲,預計2050年將突破85歲。
伴隨普遍長壽時代的到來,人們的就業準備期和老年期都在不斷延長。
一方面,隨著教育制度的發展,大多數人的就業準備期延長了。過去,大多數人中學畢業便就業了;后來,大多數人大學畢業才就業。碩士畢業生的就業年齡普遍在25歲,如果是博士畢業生,就業準備期就更長了。
另一方面,老年期伴隨壽命延長也在不斷拉長。我們把超過60歲的剩余時間稱為余壽,以人口最長壽的國家日本來說,目前日本60歲老年人口的平均余壽超25年,已經與碩士畢業生的就業準備期相當。我國的情況將來也是如此。目前,我國60歲老人的平均余壽已超過19年,預計到2050年將提高到27年以上,21世紀末還將進一步延長。
人口構成、平均余壽等指標的巨變,不僅會改變經濟發展的方式,也將徹底改變傳統和現代經濟學理論的基本前提。
人類普遍長壽的時代正快步到來:2000年, 全球8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世界總人口1.17%, 預計到2100年占比將達到接近10%。2000年全球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已達到67歲, 預計2050年將達到77歲,2100年將突破82歲。
老齡經濟就是老齡社會的經濟,宏觀上是指與老齡社會相適應的經濟形態、經濟結構、經濟發展方式、經濟業態和經濟體系的總和;中觀上指在老齡社會圍繞全生命周期需求的產業體系;微觀上指在老齡社會生命處于漫長老年期的經濟需求和供給體系,也可稱為養老經濟、銀發經濟。
老齡經濟并不是在當前經濟的底盤上增加一個服務老年人的新板塊,而是適應老齡社會的經濟體系,涉及全齡人口、全生命周期、全行業。
長期以來,經濟學主要關注土地、資本、技術、產值、成本和利潤等。現在,這些經濟要素繼續沉浮枯榮,但作為經濟主體的人的各項指標已發生重大變化。
不同年代的人有不同的需求。
比如“50后”前的老年人,是目前全社會普遍關注的對象,這代人年輕時普遍吃過苦,體弱多病,需要家人和社會提供各種幫助和服務,在他們的需求清單中,保健藥品、輔助器具、長期照護等占據大半。
“50后”這代老年人有一種共和國人特有的輝煌氣質,是老年人口中的年輕人口。他們長期生活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經歷了改革開放,現在邁入新時代,需求更加多元和廣泛。
對這代人來說,繼續發揮作用是最緊迫的需求。“50”后老年人文化程度普遍高于以前,善于學習。現在,部分“50”后正在從事各種各樣的工作,但也有不少人找不到滿意的事情可做,市場上很少有為他們量身打造的工作機會,加上老年人再就業缺乏法律保障,造成“50后”人力資本潛力無法發揮。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讓老年人消費是老齡經濟,讓老年人創造財富更是老齡經濟。比起賺取額外收入,他們實現個人價值的愿望更為迫切。
除了繼續發揮作用,“50后“的需求還包括財富保障和增值、強身健體、精神文化、照護父母等。
“60后”“70后”,將陸續步入老年期。這個人群的需求主要是,繼續努力獲得更大財務自由、做好自己和后代的生活安排、保持健康等。
2040年以后,“80后”“90后”將步入老年,他們的總量大體是4.1億人。值得注意的是,2040年前后將開啟我國人口老齡化挑戰最嚴峻的時期,屆時,“60后”將陸續邁入80歲以上高齡階段,我們將見證人類歷史上空前的高齡化浪潮。同時,許多人還將體驗到“421”家庭結構帶來的諸多變化。
對于“00后”“10后”等,當前的主要任務是進行新經濟觀念的培育,要讓他們了解掌握老齡社會的基本國情,培育全生命周期長壽思維等。從個人的全生命周期來看,養老的準備起點越早越好。當然,這些需要長輩來做,現在的問題是長輩們也需要補課。長壽時代如何向老而生,人人都是學生。
意味著機遇,也意味著挑戰。老齡文化產業、老齡健康產業、老齡宜居產業、老齡制造產業、老齡服務產業和老齡金融產業等新興產業,將重塑現有產業體系。我想重點談下制造產業。
過去,我們往往關注制造產業與人口總量的關系;現在,我們還要重視制造產業與人口年齡結構的關系。從全球范圍看,年輕人口減少和老年人口大幅增長,對現有產品制造供給體系將形成巨大沖擊。基于年輕人口需求的產品購買群體日益縮小,諸如房地產接盤者群體減少必然帶來相關制造產業收縮,日用品市場的消費者偏好正在轉向中老年群體,數字化產品也開始青睞越來越多的年長者,至于面向中老年群體的養生、保健、文化、教育、旅游、醫療、醫藥、康復護理等需求,則是現在所有產業界看好的制造業新大陸。這樣的變化,可以說是制造產業新一輪的戰略機遇。
我國制造產業轉向老齡制造產業的優勢不可多得:擁有強大的制度優勢;擁有未來幾十年全球最大的老齡制造產業消費市場;國際合作優勢獨特,合作開發老齡制造產業的貿易圈大;在新技術研發領域潛力可觀;獨具中醫健康養生醫藥技術優勢,等等。
比如食品加工和制造產業,美國的企業就發現,很多老年人購買嬰兒食品并非給自己的孫子吃,而是因為他們喪失了咀嚼能力,嬰兒食品更符合他們的需要,但口味選擇余地十分有限。所以換個角度看,老齡社會食品加工和制造企業就有許多待開發的新機遇。進一步設想,面對日益龐大的慢性病老年食品消費市場,還需要研發分病種營養養生食品。
又如日用品這塊剛需市場,適合老年人使用,既環保又舒適,可去老人味、緩解瘙癢、具有保健功效的洗滌用品市場目前基本上還是一個空白。
產業界常常說中老年人的需求難以琢磨,巨額投資泥牛入海;消費者也因買不到合適的產品而抱怨。問題出在哪里?回頭一看,產品設計和營銷人員基本上都是對中老年人生活一知半解的年輕人,但消費者卻是人生閱歷豐富、需求“苛刻”的中老年人。所以,產業界必須盯痛點、接地氣、觸人性,“體驗”消費者的需求“體驗”。一句話,我們必須重新認識老齡社會的新要求。
從全球范圍來看,全球老齡制造產業才剛剛起步,目前還沒有老齡制造產業強國。我國是老齡制造產業的最大實驗場,需要從產業觀念、產業政策、產業體制機制、產業組織、產業基金等多方面創造條件,在滿足自身需求的同時,打造完善成熟的老齡制造產品體系,為全球提供更好、更豐富、更多元的產品體系。

11月12日,江西南昌,一位七旬老人在2022世界VR產業暨元宇宙博覽會戴上VR眼鏡觀看沉浸感十足的自然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