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中原名師……該有的都有了,為什么要去援疆?”當別人一遍又一遍地問我這個問題時,我只笑不答,但心底有一個清晰的聲音在說:“我們的國家,總是要有人為她做點事的。”
年齡最大的“新兵”
55歲,該退休了,我卻成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三師新星市第一中學的一名新兵。因為工作需要,我被安排教小學六年級的“朗讀·寫作”課,課不多,但有著35年教齡的我卻一天小學都沒有教過。沒有教材,課程全靠自己開發,我開始一箱子一箱子地買書——《名師課例》《朗讀教程》《如何和小學生溝通》等。第一天上講臺,我還是蒙了,一群帶著口罩的小學生旁若無人,只要我一開口講話,底下就有尖叫聲……
面對新的挑戰,我還真不相信,這個講臺我就站不穩了。只要有時間,我就往班里跑。看著那個把作業寫得一團糟的學生,我對他說:“我相信你可以把字寫好。”半個小時后,當他拿著重新寫好的作業給我看的時候,我很吃驚!原來他寫得這么棒,簡直不敢相信這是他寫的。于是,我便拍照做成課件,在全班表揚他;給他媽媽打電話夸他;給每一個老師看他重新寫的作業。漸漸地,他成了我的支持者,上課舉手發言,并一次不落地完成語文作業,學期結束時他的語文成績提高了不少。就這樣,我一個一個地談心,一個一個地鼓勵,我的課也成了孩子們特別喜歡上的課。
新學期開始,我又被安排教四年級的語文課。因為疫情,教學從線下轉為線上,“新人播報”“視頻剪輯”“花式表情包”……我開始自學一項又一項新的技術。慢慢琢磨,一遍又一遍嘗試,我的線上課花樣不斷翻新。“老師,我好愛你啊!”“老師,我想你了!”“老師,我家孩子特別喜歡您的語文課,您說的話孩子全都記著呢!”當孩子、家長跟我聊天時,我真切地感受到:援疆,我真的不虛此行。
“不與民爭利,不與民爭電,不與民爭水……”站在十三師黨員教育基地,看著又小又暗的“地窩子”,我的眼前浮現出的是第一代兵團人扎根邊疆,年復一年地頂著酷暑、冒著嚴寒,終于將鹽堿地變成糧田、棉田的畫面。來到兵團,我是一名新兵,正在努力奮斗,爭當一名優秀的新兵。
我的主業是“教研室主任”
來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三師新星市第一中學,我的另一項工作是校“教研室主任”,帶領全校老師走上專業化成長的道路是擺在我面前的一項新的課題。
“我們很想做課題,但我們學校至今沒有一個老師完整地做過一個課題。”老師們很困惑。面對渴求做課題而又不知道從何下手的老師,我一個教研組一個教研組地帶著老師進行探討,尋找教學中的真實問題,逐字逐句地幫老師修改立項申請書,一遍一遍地改,老師終于明白課題就是要“解決教學中的真實問題”。十三師“十四五”規劃課題,我們一次立項6個。
兩天時間12節課、兩個講座,十三師柳樹泉中學舉行“青年特崗教師教學大賽”,十三師研評中心讓我去當評委。教學目標敘寫、自讀課怎么教,除了“解析”還有什么教學方式……“以評帶培,以評帶訓,您的評課是教師培訓的一種新模式。”十三師研評中心翟世華主任聽我評課后說。哈密市首屆“整本書閱讀課堂教學大賽”中,我同樣采用“以評帶培,以評帶訓”的方式,一個半小時的講座,老師們說“沒聽夠”。
在中原名師王濤校長的指導下,我們還開設了“星光大講堂”。教研室組織12名援疆老師開設了23次講座,從專業態度到專業技能,從通識講座到學科教學,在十三師研評中心的支持下,“星光大講堂”面對全師所有學校直播,每周一次的“星光大講堂”成了新星市第一中學乃至十三師老師們的期待。“對教材、知識點的把握,在遇見了周楓琳老師后我才豁然開朗。她每次的講座都讓我醍醐灌頂,如同甘甜的雨露滋潤著我的教學素養這塊沃土。”新星市第一中學張敏老師在學習心得中這樣寫道。
中原名師,首先應該是“明”師,應該是名副其實的“專業技術人員”。“豫派實踐型教育家”是河南省教育廳給中原名師的定位,肩負如此重任,我當不斷奮斗。
有可能成為勞動課名師
4月21日,教育部發布16個學科新的課程標準,勞動成為一門獨立的課程。沒有勞動課本,沒有專業勞動教師,兵團要求每個師都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編寫個性化的勞動教育手冊。我和另一名援疆老師承擔起了十三師六年級勞動手冊的編寫任務。
研讀勞動課標,查閱大量資料,想方設法聽專家講座。勞動課程如何扎扎實實地開展,我的腦子里漸漸清晰起來。順利完成勞動手冊編寫任務后,我開始布置全校各年級暑假勞動任務,并著手組織全校老師開展勞動與學科融合教學設計比賽。
學完四年級上冊第11課《蟋蟀的住宅》后,我給學生布置的作業是“我和蟋蟀比本領”,要求學生在家里做1次家務,用上至少5個動詞記敘自己勞動的過程。
“我把衣服放在床上,把衣服鋪開,把袖子疊起來,再把衣擺翻上去,最后把衣服放進衣柜里,衣服就疊完了。”瞧,陳鳳軒同學做起家務來是不是特別有章法?“爸爸天不亮就去干活了,媽媽9點鐘也上班去了,我起床洗臉,吃早飯,然后去做核酸。回家后,我先收拾碗筷,再打掃衛生,然后開始上網課。下課后,我開始準備做午飯。”剛上小學四年級的艾力扎提同學真是個小小的男子漢。
看了第三次天宮課堂授課后,我給學生布置作業:收集咱們黃田農場農作物的資料,讓爸爸媽媽介紹它們栽種、培育的過程。設想假如有一天天宮課堂將從我們黃田農場選一種農作物的種子帶到太空去進行實驗,你希望帶哪一種,理由是什么。這樣的作業讓學生在學知識的同時,收獲了勞動的自豪感。“說不定哪一天,我就成了勞動課名師了。”有時,我會開玩笑說。
“中原名師”是河南省教育廳對我過去努力的肯定,而到新疆支教,“中原名師”成為我繼續向上攀登的支點。
(作者系河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正高級教師,中原名師,河南省“百千萬”工程“教育教學專家”,教育部等四部委“組團式”援疆教育人才,現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三師新星市第一中學支教)
(責編 桑 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