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嵋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是實施小學生養成教育的主陣地和主渠道,課堂教學的實施能將真善美的種子植入小學生內心深處,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小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基于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要強化教育思維理念的轉變與革新,貫徹落實“雙減”的標準和要求,審視影響和制約課堂教學質量提升的相關因素,以學生基本學情為出發點進行科學有效教學策略的應用與實施,幫助小學生全身心、全方位地投入課堂學習中。
以生活素材挖掘為基礎,優化課堂教學資源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編排與設計應充分考慮基本學情,以實際生活為源泉進行相關教學資源的挖掘與分析,強化課堂教學與社會教學、家庭教學的科學融合,最大程度地促進課程教學資源的優化組合。
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強化體驗式教學模式的應用,真正站在學生的視角進行教學資源的搜集、梳理與整合,努力轉變傳統課堂的“灌輸”“說教”模式,更加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探究。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從學生日常生活出發進行案例的搜集,使之同教學主題緊密關聯,以實現小學生基于學習主體的理解和感悟的深化。
比如,在進行“選舉產生班委會”教學時,教師在備課環節將班級開展活動的相關照片搜集起來,借助信息技術進行剪輯和整合,以短視頻的形式幫助學生回憶班級活動的點點滴滴,之后順勢呈現本節課教學的主題,以及班委會的職責分工。教學中,教師以本班級為例,讓學生說一說班級中都設置了哪些班委崗位,每一個崗位的具體職責、任務是什么,班委會成員哪些方面做得最好,想要成為班委會成員應當具備什么樣的能力和素質。這個過程以學生熟悉的事情作為切入點,實現了課程教學資源的優化,也帶動了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
以課堂質疑解疑為載體,凸顯學生主體地位
課堂教學是教師、學生互動溝通的過程,因此,課堂教學中僅有教師的聲音是不行的,還需要學生的廣泛參與和及時反饋,這樣才能為教師教學提供方向與指引,讓課堂教學更加優質高效、有的放矢。可以說,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就是學生的質疑。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積極鼓勵和引導學生提出自身的觀點與意見,強化對學生的啟發和指導,讓他們主動發現問題。之后,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自主探究,或小組合作等方式解決問題。
比如,在“學會溝通交流”的內容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和引導學生就自身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提問,凸顯學生課堂主體地位。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播放幾段小視頻,讓學生認真細致地觀看視頻、思考探究,然后及時點撥引導:視頻中反映了什么問題?這些問題是否在你身上存在?關于這些問題你有什么意見和建議?通過切合實際的情境創設,教師調動學生思考的主動性,使學生敢于提出疑問。同時,教師可以列舉學生因在學習生活中溝通不及時、不暢通所產生的摩擦和問題,讓學生通過角色互換增進學習感悟,引導學生自主解決問題。
再如,在“主動拒絕煙酒和毒品”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以下問題來導入教學:日常生活中青少年的不良行為有哪些?這些不良行為所帶來的危害是什么?如何有效抵制這些不良行為?學生提到了嗜酒、打架、吸煙、曠課、早戀等,并且對這些不良行為的危害一一進行分析,結合自身實際談了談。有學生提出:“毒品危害巨大,國家一直在禁毒,那么為什么煙酒也是有害的,國家卻沒有嚴厲禁煙禁酒呢?”這樣的質疑體現了學生的主動思考,教師要給予充分肯定和鼓勵,讓學生形成質疑、探究的良好學習習慣。
以課堂氛圍營造為依托,激發學生探究熱情
愉悅、輕松的課堂氛圍能夠讓學生在適宜的氛圍中大膽表達自身的意見和想法,助力學生深入開展學習探究活動,從而提高課堂效率,推動課堂教與學兩個目標的實現。而為了保持課堂氛圍的活躍,教師應當以積極向上的心態、專業的素質和親切的語言開展教學活動,帶領學生扎根課堂,為學生樹立典范和榜樣,實現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比如,在開展“我們神圣的國土”教學時,教師可以借助圖片和視頻,展示我國的幅員遼闊和錦繡河山,讓學生體驗、感受祖國的獨特、美麗與魅力。之后,教師順勢導入本節教學主題:我國地大物博、景色壯麗,大家到過最遠的地方是哪里?大家感覺哪些地方是最美的、最獨特的呢?有學生提到了奔涌的長江,有學生提到了偉大的首都北京,還有學生提到了浙江的烏鎮、云南的西雙版納……他們對這些地方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自然風貌和人文風俗等進行了細致的描述,令人向往。這樣的教學環節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實現學生探究思維的有效開啟,而且有利于學生視野的拓展和見識的增長。教師還可以安排學生利用課后時間對我國的行政區劃圖進行觀察和閱讀,了解我國的省級行政區域劃分,強化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這樣不僅帶動了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還有利于“雙減”的精準落實。
“雙減”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應當將中心和重點聚焦在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上:堅持以生活素材挖掘為基礎,實現課堂教學資源的優化;以課堂質疑解疑為載體,實現學生主體地位的凸顯;以課堂氛圍營造為依托,實現學生探究熱情的激發。同時,教師還可以將討論分析、表演、參觀訪問、調查研究、研學旅行等充分應用到課堂教學或課后作業中,讓學生主動發現、驗證問題,從而使學生產生深刻體驗和獨特感悟,為課堂教學提質增效提供引擎和助力。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廳2021年農村學校應用性教育科研立項課題“‘雙減背景下農村小學低學段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實施路徑的研究”(教教科〔2021〕436號)的研究成果。立項編號:21-HJYY-253]
(責編 韓玉兵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