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艷

不少家長和學生在考慮未來專業與發展前景時,不知道該怎么選。有個家長問我:“我家孩子喜歡音樂,也有一些天賦,但是又達不到專業演奏,并以此為生的水平,將來能做什么呢?”于是我發了個“音樂專業”朋友圈,想看看大家怎么看待這些問題,結果回應熱烈?!翱梢援攲W校的音樂老師,專做兒童音樂啟蒙”“做音樂演出的主辦人員,或者搞個音樂公眾號”“做音樂產品測評”“去唱片公司任職”……
著名的霍蘭德職業六角形理論把世界上的工作和活動分為六類,人也分為六類,如果人的類型和活動的類型能夠很好地匹配,人的工作滿意度就比較高。這六類事情和人分別是:S 型(Social type):與人打交道,服務他人的活動。這類人喜歡與人交往、不斷結交新的朋友、善言談、愿意教導別人;關心社會問題、渴望發揮自己的社會作用;尋求廣泛的人際關系,比較看重社會義務和社會道德。
A 型(Artistic type):藝術類的活動。比如,繪畫、雕塑、音樂、舞蹈,具體形式上有很大不同,但是從事藝術活動的人都在追求創造,喜歡審美和變化。
E 型(Enterprise type):跟權力和影響力打交道的活動。這類人追求權力、權威和物質財富,往往喜歡競爭、敢冒風險、有野心和抱負,有較強的目的性。
C 型( C o n v e n t i o n a ltype):事務型的活動。這類人喜歡跟事務打交道,按計劃辦事,細心、有條理,通常較為謹慎和保守,不喜歡冒險和競爭,富有自我犧牲精神。
R 型(Realistic type) :跟物打交道的活動。愿意使用工具從事操作性的工作,動手能力強。偏好于具體任務,通常喜歡獨立做事。
I 型(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type):跟抽象的思想、數據打交道的活動。這類人是思想家而非實干家,抽象思維能力強,求知欲強, 肯動腦, 善思考??紤]問題理性,做事喜歡精確,喜歡邏輯分析和推理,不斷探討未知的領域。
不只是職業,人們也可以根據這個六角形理論把大學的專業進行大致的歸類。比如,R型往往對應著工科、醫學技術等需要動手的專業;I 型往往對應著理科專業或者哲學、歷史等研究類的領域;A 型對應著藝術類、語言類專業;S 型往往對應著教育學、社會學、傳播學等文科專業;E 型往往對應著商科、工商管理等;C 型往往對應著行政管理、法律事務、會計等跟事務處理有關的專業。
同樣是一個系的同學,大家未來的職業發展可能五花八門。比如,學生們都是從醫學院畢業,但往往去了不同的領域,有人做了家庭醫生,這是最典型的S 型,也有人做了外科醫生(R),有人做了醫療器械的銷售(E),有人做了疾控中心的公務員(C),還有人去研究所從事醫學實驗研究(I)……
大家熟悉的教師行業,人們選擇也各有不同。按照霍蘭德的理論,教師是典型的S 型工作,主要是以教學、與學生打交道為主。但是教師這個隊伍中,細分起來差別很大。很多老師除了教學,更多的時間是在做科研,搞調研、發論文,他們是SI 型的老師;而有一些老師不教書,每天跟煩瑣的手續、審批程序打交道,比如教務系列的老師,屬于SC 型;藝術類科目的老師是SA 型;工科、理科實驗室的老師,都需要動手操作某個儀器設備,可以說是SR 型;而學校的行政領導主要工作不是教學,而是管理,這類人可能是SE 型的老師。
在很多領域,我們都可以采用這種思路解決問題。
比如,有的孩子有繪畫特長,但是又不夠高水平,怎么辦呢?如果想做跟人打交道的工作(S),就去當美術老師,如果想做跟商業有關的工作(E),就去做藝術品經銷,如果要做跟事務有關的(C),那就做藝術展覽的組織和策劃……
沿著這樣的思路,我們可以得到五花八門的答案。如今很多學科領域、技能都變得不再那么單純,需要交叉起來共同解決某個實際問題。比如,體育賽事的策劃,既要懂體育,又要懂經營。
而這個新的交叉領域往往對任何一個單獨的方面,要求都沒有那么高。當然,我們可以考慮繼續提高在某個領域的水平,也可以考慮把當前的領域與其他領域結合在一起,“設計”出一個適合自己的路徑。
我認識一個女孩,從小文化課成績平平,但擅長繪畫,可她的媽媽說:“畫畫好有什么用?又成不了畫家!”我對這位媽媽說:“為什么一定要成為畫家呢?如果孩子愿意,未來做個美術老師不也挺好嗎?還有,繪畫是基礎,未來可以從事設計類的很多專業?!彼龐寢寫撌锹犨M去了我的意見,中考后,這個女孩考上了一所藝術類高中,打算繼續提高繪畫水平,未來學藝術類專業。
2021 年高考完報志愿的時候,有個家長來問我:“學心理學,除了做心理咨詢師、心理老師還能做什么?”我跟這位家長介紹了一下心理學未來的職業發展道路,尤其是最近幾年特別熱門的幾個方向,比如營銷心理學、金融心理學、用戶體驗研究、大數據挖掘等,這個家長似乎看到了一個新的世界:“原來心理學的發展道路這么寬呢,我都想回到18 歲重新學了?!?/p>
如果你真想在一個領域好好發展,不浪費天分,就要多思考,多請教,相信每個年輕人都可以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出路。
(摘自2021 年8 月6 日《中國青年報》,魏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