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兵

不久前,北京野生動物園自駕游覽區,有一位男性游客突然跳下車,跨過防護坡和隔離溝,奔著虎群沖過去。隨后,這名游客因為嚴重擾亂公共場所秩序,被公安機關依法刑拘。
這個人到底是出于什么心理動機,我們不去討論,但我們不妨站在科學的角度來思考一下:在什么情況下,人們會更傾向于做出冒險行為?
我們通常認為,一個人愛不愛冒險,這事兒基本上是天生的。比如你去買基金的時候,基金公司會要求你填寫一個關于風險偏好的測評,看你的風險偏好是什么水平,低風險偏好的投資者就不能購買高風險的基金。你看,這種測評的假設前提,就是我們每個人的風險偏好水平是比較固定的,短時間內不會有太大波動。
這種假設對不對呢?根據最新的心理學研究,我們的風險偏好水平其實并不是一個固定值,它非常容易受身體狀態和環境因素的影響。《灰犀牛》的作者米歇爾·渥克今年出了一本新書,我們叫《灰犀牛2》吧,這本書里就提到了至少這樣幾個因素:
第一,味覺因素。心理學家早就發現,喜歡吃辣的人在冒險行為測試中得分比較高,這至少說明,吃辣和冒險行為之間有很強的相關性,而喜歡吃甜、酸和苦味食物的人卻沒有顯示出這種相關性。有一種假說是,喜歡吃辣和喜歡冒險,背后的共同原因是腎上腺素的缺乏,這類人需要以吃辣或者冒險的方式來獲得腎上腺素。
不過,根據《灰犀牛2》這本書里的說法,最新研究發現,吃辣和冒險行為不僅僅是相關關系,而且有更直接的因果關系。也就是,不管你平時喜不喜歡吃辣,你在吃完辣椒之后的幾個小時之內,風險偏好水平都會明顯升高。
第二,聽覺因素。你聽的音樂節奏越快,你的決策門檻也就越低,決策風險也就越大。你要是在開車時聽歌, 那么,節奏越快、音量越大,你變道、超車的次數就會越多,闖紅燈和超速的風險就會越大。據說美國綠日樂隊的《美國白癡》這首歌曲,節拍高達每分鐘189 次,被認為是“最危險的歌曲”。
第三,觸覺因素。你猜一下,炎熱和寒冷,哪種環境會讓人更愿意冒險呢?答案是寒冷。研究發現,當人暴露在寒冷環境中時,大腦會釋放大麻素和阿片類物質。這類物質可以幫助人體減輕疼痛、減緩焦慮,但同時也會激活神經遞質血清素和多巴胺,讓人更容易做出高風險決策。
第四,血糖水平。當你餓的時候,也比較容易出現高風險行為,脾氣也會變差。說個有趣的小案例。有人對以色列一個法庭的卷宗進行了研究,發現有個奇怪的規律:上午9 點半到10 點審的案子,量刑會比較輕,接近中午12 點,量刑一般都偏重,獲得假釋的量明顯減少。這是為啥呢?原來,上午9 點半到10 點,法官們剛吃完飯,血糖高,就相對平和寬容;血糖隨著時間逐漸下降,到中午時,包容性就會明顯降低。
好,咱們一句話概括知識點:如果你想讓你的老板同意一個高風險項目,那就帶他去一家川菜館,把空調調低,放周杰倫的《雙截棍》當背景音樂,再點一份特辣的毛血旺,說不定有奇效哦。
(摘自得到App,黃雞蛋殼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