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曄
(成都漢丁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41)
長期以來,制革工業一直被認為是“污染行業”,甚至談制革色變。其實,這是一種偏見,多半是由于對制革行業不了解造成的。筆者的調研結果表明,制革工業被“妖魔化”了,我們應該為制革工業正名,應該加強宣傳,讓消費者們重新認識制革工業。制革工業是承接大農業和食品工業的重要環節,是利用大農業和食品工業的副產物的行業。毫無疑問,制革工業是再生資源產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產業,是惠民利民產業。當然,和其他千千萬萬的行業一樣,制革工業也存在環境污染問題,而與其它化工行業不同的是,這些污染問題60%~65%是由于在制革加工過程中引入了外源性化學物質而造成的。經過30 多年的艱苦努力,現在的制革工業已經普遍應用了成套制革清潔技術,制革工業的面貌已經得到很大的改觀。
制革工業基本實現清潔化后,應該朝著哪個方向發展?筆者認為,制革工業今后的發展方向,產品的生產過程是綠色設計與制造,產品的檔次向高端化方向發展,回歸天然皮革作為奢侈品的本源。皮革綠色設計與制造,已不再僅僅是一個新的概念,而實實在在是制革清潔生產發展的一個嶄新的階段,是制革清潔生產的終極目標。我們應該認識到這一點,否則,我們可能就會落伍,就會被淘汰。筆者認為,全面地、系統地實施皮革綠色設計與制造,完全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思想,也能很好地滿足實現制革工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要求。皮革綠色設計與制造不僅可以降低能源需求和原材料的供應,且能減少甚至消除污染物的排放,并降低廢物處置及處理費用,從而有助于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經濟效益和產品質量,使皮革成為綠色商品,進而提高其在市場上的核心競爭力。
現代制革工藝學認為,整個皮革的制造過程可以分為四大工段,即:鞣前準備工段、鞣制工段、濕態染整工段和干態整飾工段。從統計數據來看,鞣前準備工段是主要污染物比較集中的工段。而在鞣前準備工段中,脫毛又是主要污染物最為集中的工序之一。為了解決鞣前準備工段污染物特別是脫毛對環境的污染問題,前人已經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文獻資料可謂汗牛充棟。本文擬在綜述國內外浸水、脫脂、脫毛、脫灰軟化和浸酸等制革鞣前準備綠色技術的研發、應用現狀的基礎上,從制革行業的綠色發展出發,結合綠色設計的理念和循環經濟的思想,介紹并提出一些牛皮制革鞣前準備綠色技術,拋磚引玉,供同行參考。
浸水是牛皮制革中鞣前準備工段的重要工序。浸水的目的主要是:(1)使生皮恢復到鮮皮狀態。通過將皮浸泡在水中,讓生皮充水,使此前因失水而粘接在一起的牛皮纖維松動,生皮逐漸恢復到鮮皮狀態。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不可操之過急。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原料皮保存方法對浸水過程影響比較大。(2)清潔生皮。通過浸泡和水洗,清除牛皮上的污物,包括但不限于血跡、排泄物沾污、泥土等,清除牛皮所含防腐劑(如鹽腌皮中的鹽、添加的化學防腐劑等)。(3)溶解原料皮中的可溶性蛋白質和其他纖維間質。(4)松動表皮結構,削弱真皮層與皮下組織層的聯系,為后續鞣前準備工序的操作處理作準備。(5)通過附帶的脫脂作用,初步乳化去除脂肪殘留。
在牛皮制革中,浸水分為預浸水和主浸水兩個階段進行,而在這兩個階段中,穿插了去肉的機械作用,一般工藝流程是“水洗→預浸水→去肉→主浸水→去肉”。在這里,去肉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去掉浮肉、肉膜,為后續工序的藥劑的滲透創造條件,也為生皮的充水掃清道路。但有不少牛皮制革企業,為了節約成本,將二次去肉改為一次去肉,貌似是在節約,實際上造成了質量上的損失,可以說是得不償失的。
據了解,浸水綠色技術主要有:(1)改革原料皮防腐保藏工藝,減少或消除氯化物的污染;(2)在浸水過程中,通過引入浸水酶加速生皮充水,縮短浸水時間;(3)摒棄傳統的劃槽浸水,完全采用轉鼓浸水方法,或者將劃槽浸水與轉鼓浸水結合起來。迄今為止面向清潔化制革的浸水工藝主要有蛋白酶輔助浸水、表面活性劑輔助浸水和高pH 值快速浸水等。
在實際生產中,浸水酶制劑的使用通常與脫脂同時進行。有研究認為,浸水酶可以破壞原來包裹脂肪細胞的蛋白質膜,從而使大量的游離脂肪細胞被酶所破壞,其中的脫脂劑通過乳化而去除。一般認為,酶浸水具有以下優點[1]:(1)充分水解并除去可溶性蛋白質,如白蛋白、球蛋白及糖蛋白等,打通皮膠原纖維間的通道,創造有利于脫脂材料滲透的條件;(2)疏松皮垢,便于清除;(3)舒緩粒面皺紋;(4)加速充水,縮短浸水時間;(5)使浸水均勻。需要注意的是,我們應盡量避免使用對浸水酶具有抑制作用的脫脂劑。這種方法不過是以蛋白酶為主導的浸水,在浸水浴中,可能還會添加一些浸水助劑、防腐劑等。在添加其他材料時,應考慮其“相容性”。
新近我們研發出了一浸水復合酶制劑,用于主浸水,效果很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通過水解白蛋白、球蛋白和糖蛋白,使得浸水深透;(2)浸水后,毛根松動,有利于保毛脫毛的進行。
表面活性劑在制革工業中的應用由來已久,而且使用范圍很廣。可以用于浸水工序的表面活性劑主要有:(1)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如聚氧乙烯烷基苯醚(OP-10)和聚氧乙烯烷基醚(滲透劑JFC)等;(2)陰離子型表面活性劑,如丁二酸酯磺酸鈉、硫酸化烯烴、脂肪醇硫酸酯鈉、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銨等;(3)陽離子表面活性劑等。制革過程中,浸水一般不會單獨采用表面活性劑浸水,而是使用表面活性劑輔助浸水,其原理是:在浸水工序中加入表面活性劑,可以降低水的表面張力,使水分子盡快地滲入到生皮內部,加速生皮充水,縮短浸水過程。此外,表面活性劑能夠乳化生皮的油脂,促進可溶性蛋白質的溶解。有些陽離子表面活性劑還具有殺菌作用。必須指出,在制革過程中過多地使用表面活性劑,會造成環境污染。有鑒于此,在浸水過程中應該最大限度地減少傳統表面活性劑的使用,而選用生物表面活性劑。
劉萌設計了4 種面向快速脫毛的浸水方案[2],經對試驗結果進行綜合比較發現,高pH 值浸水工藝具有明顯的優勢,該方案不僅簡便易行,而且安全、環保,成本低,尤其是有利于低耗、少排、高效、快速脫毛,其技術要點是:液比2.0~2.5,內溫為常溫。浸水助劑SWA0.2%,SA-C0.3%,殺菌劑FMN 0.1%。調好液比、內溫后,加入浸水助劑、殺菌劑,轉動60~90min,用碳酸鈉調節pH=10~10.5。該工藝與傳統工藝相比,除了終點pH 較高外,其余技術參數完全相同。這說明在堿性條件下,生皮的充水度提高,有利于生皮迅速恢復到鮮皮狀態,促進毛根松動,有利于后續保毛脫毛操作。
我們知道,通常脂肪含量高的多脂皮如綿羊皮、豬皮需要脫脂,實際上,現在對進口牛皮也要進行脫脂。脫脂就是在一定條件下用堿類物質(如純堿等)、表面活性劑(如洗滌劑)、生物酶或溶劑等或機械作用的方法除去生皮內外的脂肪的工藝操作。脫脂的作用主要是:(1)除去存在于皮內及皮下組織層的天然油脂,為后續工序的化學藥劑的滲透、結合以及作用除去脂肪、掃清障礙;(2)除去生皮中的纖維間質;(3)進一步溶解可溶性蛋白質,適當地分離和松散膠原纖維;(4)進一步清潔皮張和補充浸水;(5)破壞部分軟角蛋白,削弱毛與生皮的聯系,以利于脫毛。在制革過程中,需要對綿羊皮、豬皮等多脂皮設置特殊的脫脂工藝。脫脂后,大量的油溶解在水中,會污染環境。另一方面,如果使用溶劑法脫脂,溶劑揮發到空氣中,會污染空氣,傷害操作者的呼吸道。因此,必須推行脫脂綠色技術。
目前主流的脫脂綠色技術是脂肪酶脫脂。目前脂肪酶在制革工業中還未廣泛應用。主要原因是成本高,過程難以控制。當然,也不排除觀念上的原因。現有脫脂工藝主要用于豬皮脫脂,即豬皮酶脫毛前的脫脂工藝。也可用于豬皮鉻革的軟化過程,采用脂肪酶除去膠原纖維間的脂肪。脂肪酶脫脂可采用分步脫脂法:如在浸泡、浸灰、脫毛、軟化過程中可選用中性或堿性脂肪酶進行脫脂,在酸浸、藍濕革軟化過程中也可采用酸性蛋白酶進行脫脂。需要指出的是,脂肪酶本身需要進一步優化。我們應該嘗試篩選合適的菌株,并通過基因工程對其進行轉化,以獲得理想的脂肪酶菌株。研究表明,與皂化法、乳化法和溶劑法相比,脂肪酶脫脂的主要優點是:(1)脫脂均勻,脫脂廢液中的油脂易于分離和回收;(2)當脂肪酶用于水浸、浸灰和其他工藝時,裸露的皮膚表面更干凈、更光滑;(3)可以減少表面活性劑的用量,甚至不使用表面活性劑;(4)可以提高成品革的質量,特別是反毛皮革的質量,有利于生產防水革霧化值低的汽車座墊革;(5)對于多脂皮的脫脂如綿羊皮,可避免溶劑脫脂,從而降低生產成本。
脫毛,也稱脫毛和脫毛,是頭發從皮膚上分離或通過一系列物理和化學方法水解的過程。也就是說,角蛋白被強烈的化學和物理機械作用破壞和水解,或化學物質作用于發根和乳頭,破壞或削弱毛囊與發根、發球和乳頭之間的關系,使頭發從真皮上脫落。前者稱為毀毛法,后者稱為保毛脫毛法。在鞣前準備工段中污染最重、污染物最難處理的便是脫毛工序。有資料表明,鞣前準備工段所產生的BOD 為整個生產過程所產生的BOD 的88%,COD 為73%,固體懸浮物為83%,中性鹽類為85%。在鞣前準備工段中污染最重、最難處理的便是脫毛工序。傳統脫毛工序中使用了大量的石灰、硫化物等污染材料,如浸灰脫毛工序所產生的BOD、COD 和懸浮物分別占準備工段的48%、52%和56%[3]。因此,制革行業常將脫毛工序列為重點污染工序。
前已述及,國內外的浸水技術不外乎是酶浸水、表面活性劑浸水,他們雖然加速了浸水過程,但無助于脫毛,且表面活性劑還會帶來環境問題。國內外的脫毛綠色技術是浸灰助劑輔助浸灰脫毛、酶輔助浸灰脫毛以及非灰分散劑浸灰脫毛等,這些技術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始終沒有成為主流的脫毛技術。所以我們要通過綠色技術來加以改進。
筆者了解到,制革行業治理脫毛工序的污染已經花費了大量的精力,但一直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治理脫毛污染的技術,也成為制革的“卡脖子”技術。多年來,皮革科技工作者在脫毛綠色技術的研發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多方面的進展。
劉蘭通過研究初步提出了“生物脫毛作用模型”,其模型可以簡單描述如下:根據對動物皮的組織學觀察分析,毛根被毛根鞘粘附,毛球和毛乳頭緊密相連,此處組成物質的成分至關重要;從工藝角度看,脫毛液組成復雜,難以判斷此處組成物質在酶脫毛過程被水解并與脫毛過程相聯系;由于此處位置的特殊性,很難對其進行提取鑒定。在此情況下,基于前人的大量研究,劉蘭推測此處的主要組成物質是膠原蛋白、角蛋白、糖蛋白,它們之間存在一定的比例。進一步推斷,在一定的條件下,以一定比例的膠原水解酶、角蛋白水解酶和淀粉酶構成復合酶,就一定具有優良的脫毛能力。劉蘭認為安全、有效及過程可控是脫毛的評價標準,為了評價脫毛材料的脫毛能力,劉蘭認為主要應從功能性(脫毛效果)、安全性(對粒面損傷和膠原水解能力)和附加效應三方面來評價。在這些研究工作的基礎上,設計研發出了固定化復合酶制劑,并將其與灰堿的配伍,優化出其最佳應用工藝,從而建立了基于固定化復合酶制劑的無灰少硫安全保毛脫毛技術[2]。采用固定化復合酶處理技術保證制革酶法脫毛的工藝安全性,實現無灰少硫保毛脫毛技術的穩定運行。通過固定化復合酶制劑脫毛、分離松散皮膠原纖維的作用,替代部分石灰和硫化物。并通過優化石灰、硫化物和酶制劑的配比,可有力調控膠原纖維的分離松散程度。這樣,既保證了酶法脫毛工藝的穩定運行,又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脫毛工序對環境所帶來的污染問題。該技術的要點是,整個脫毛分為三個階段進行,即:第一階段是護毛階段,采用0.6%~0.8%石灰精粉,作用40 min;第二階段是酶脫毛階段,采用自主研發的固定化酶制劑,其用量按皮重3%計算,作用時間3~4 h,脫毛率高達95%以上;剩下的小毛通過第三階段將其除去,第三階段是無灰少堿毀毛脫毛,液比0.2,內溫為20 ℃,加入硫化鈉1.0%~1.2%,液堿0.3%~0.5%,浸灰助劑0.2%~0.8%,轉動30 min。補充水30%,液堿0.3%~0.5%,轉動120 min,檢查脫毛情況,脫毛干凈后分兩次擴大液比至2.0~3.0,轉動10 min。之后,停停轉轉,停58 min 轉動2 min,共4~6 次,停鼓過夜。次日,轉動30 min。控液,水洗。研究結果表明,采用該項技術可以達到安全有效地脫毛的目的,而且,操作簡單易行、工藝穩定性好。既可實現清潔化保毛脫毛,又能避免對皮的損傷,達到穩定產品質量的目的[4-7]。
張玉紅對黃牛皮保毛脫毛工藝做了進一步研究,得到了如下研究結果:(1)主脫毛在室溫下進行,液比1.0,pH 值為8.0,固定化復合酶制劑B 的最佳用量為1.5%,作用最佳時間為3~4 h。(2)在補充脫毛體系中硫化鈉的用量為1%,液堿(30%)用量為0.7%,作用效果較佳。研究還發現,在不影響成革質量的前提下,固定化復合酶制劑的脫毛廢液,可循環利用2~3 次[8,9]。
劉萌研究還發現,充分浸水是快速脫毛的基礎,并將快速浸水技術與酶法脫毛技術結合起來,研發出一種新的保毛脫毛工藝技術[2],其要點是:
(1)預浸水:液比2.0~2.5,內溫為常溫。浸水助劑SWA 0.1%,SA-C 0.2%,殺菌劑FMN 0.1%,脫脂劑FG-B 0.2%。調整液比、內溫達到工藝要求后,從轉鼓鼓口加入浸水助劑、殺菌劑和脫脂劑,轉動60~90 min。之后,停轉結合,轉動5 min/55 min,共6~8次,停鼓過夜。次日轉動30 min 后,進行下一工序的操作。
(2)去肉:在大型去肉機上去肉,要求浮肉去凈。
(3)稱重:準確稱重,作為下道工序的計料依據。
(4)主浸水:液比2.0~2.5,內溫為常溫。浸水助劑SWA 0.2%,SA-C 0.3%,殺菌劑FMN 0.1%。調好液比、內溫后,加入浸水助劑、殺菌劑,轉動60~90 min,用碳酸鈉調節pH=10~10.5。
(5)二次去肉:在大型去肉機上去肉,要求浮肉、肉膜去凈。
(6)脫毛:液比1.0,內溫20~22 ℃,pH 7.5~8.0,固定化復合酶A 0.5%,SWA 0.5%。按規定調好液比、內溫后,加入固定化復合酶A、浸水助劑,轉動3~4 h,脫毛率達到90%以上。
(7)補充脫毛:在酶脫毛廢液中進行,加入硫氫化鈉1.5%~2.2%,液堿(30 %)0.5 %~0.9 %,轉動60~90 min,以后停轉結合,轉動3 min/60 min,共6~8 次。
傳統的脫灰方法所使用的脫灰劑是硫酸銨和氯化銨,在脫灰過中會產生大量的有刺激性的、有害人體健康的氨氣,對廢水和大氣造成污染。脫灰廢水一般約占制革廢水總量的2%~4%,化學耗氧量約占總污染的2%,僅次于脫毛廢水(41.2%),居于第二位。傳統的脫灰方法使大量的銨鹽離子進入水體,對水生動物亦具有一定毒性;還會引起水體的富營養化,使水生植物過度生長,如海藻、水草的大量生長繁殖,降低水中的氧含量,導致水體生態平衡失調,從而,減少水系微生物的繁殖與生長。此外,脫灰中常用的NH4Cl 也是氯化物污染源之一。可見,傳統的脫灰方法所帶來的污染不可忽視。
脫灰綠色工藝一般采用弱有機酸,雖然可以消除銨鹽的污染,但會增加廢液的BOD 和COD 值。我們發現用工業乳酸鎂脫灰不僅可以消除銨鹽的污染,而且可以達到脫灰的要求。但采用工業乳酸鎂脫灰的終點pH 值較高,不能用酚酞指示劑檢查裸皮切口的深透性。
浸酸的作用不外乎是通過浸酸降低裸皮的pH 值,封閉膠原蛋白側鏈上的羧基,進一步去除非纖維蛋白,打開通道,為鉻鞣創造有利條件。此外,附帶的作用則是因為酸對皮膠原纖維的水解作用,可以進一步分離和松散皮膠原纖維,使更多的皮膠原活性基團裸露出來,增加鞣劑分子與皮膠原的結合位點。當然,我們知道,殘留在皮內的軟化酶有可能會繼續作用皮膠原,通過浸酸降低pH 值而停止酶對膠原的水解作用。傳統浸酸工藝為了防止皮坯酸腫,需要使用堿皮重6-10%的氯化鈉,這樣既不利于鞣制初期鉻鞣劑的滲透,又會導致裸皮脫水、成革扁薄等缺陷。為了減少浸酸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同時兼顧成革質量,有研究者研發出了浸酸綠色技術,主要是浸酸廢液的循環利用、無鹽浸酸和不浸酸。
牛皮無鹽浸酸工藝要點如下:(1)技術規定:液比0.5~0.6,溫度20~24 ℃,砜酸聚合物40%,甲酸0.4%~0.6%。(2)操作方法:按規定調好液比、內溫,加入總量1/2 的砜酸聚合物,轉動20 min,測pH=4.2~4.6,再加入剩下1/2 的砜酸聚合物,轉動中從轉鼓軸孔加入事先用8~10 倍冷水稀釋過的甲酸,轉動120~180 min。要求浸酸全透,終點pH=3.0~3.2。
使用非膨脹酸或酸性輔助合成鞣劑浸酸,不會導致裸皮膨脹,還可以降低裸皮的pH 值至鉻鞣或無鉻多金屬配合鞣劑鞣制所需的pH 值。在浸酸過程中,不需要添加鹽,故被稱之為“無鹽浸酸”,這種工藝可以大大減少鹽對環境的污染。
采用無鹽浸酸工藝,裸皮的粒面光滑細膩,且收縮溫度高于常規浸酸工藝。
將浸酸廢液收集起來經凈化過濾后回用,被稱為浸酸廢液的循環利用,其技術要點是:將浸酸后的廢液經粗濾后排入收集池,沉降6 h 后,取上清液過濾,去除纖維、肉渣等固體。然后,用耐酸泵將浸酸廢液泵入高位槽中,再向浸酸廢液加酸、鹽調節浸酸廢液符合要求后,備用。如此循環往復。采用此法,可節約用鹽量80%~90%,節約用酸量25%左右。
鞣前準備在制革過程中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筆者非常贊成“準備既是基礎,也是關鍵”的觀點。用全面的、系統的理念為指導,研究鞣前準備的綠色技術,是制革科技工作者的重要課題。綜合前人的工作,結合實踐,筆者總結出一個牛革鞣前準備綠色制造的技術路線:組批—預浸水(酶助浸水)—水洗—去肉—稱重—主浸水(高pH 浸水)—(二次去肉)—稱重—脫毛(固定化酶制劑輔助保毛脫毛)水洗—去肉—稱重—脫灰堿—水洗—軟化—水洗—少鹽浸酸。在實際生產中,可以根據所生產皮革品種的不同,對工藝條件進行適當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