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亞洲時報”在線12月10日文章,原題:為什么北約不應結盟反中國上周在羅馬尼亞舉行的北約外長會議,將烏克蘭戰爭放在議程首位。但在拜登政府推動下,中國也成為此次會議的中心議題。拜登政府至少取得了部分成功。美國和北約官員表示,各成員國將著力減少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并更好地協調對北京的關鍵技術出口限制。
然而,盡管北約越來越認識到中國的力量,但如果將自己變為亞洲的安全參與者,那將是一個錯誤。中國不應該成為北約的首要任務——尤其是在歐洲安全形勢不樂觀的當前。
無疑,過去幾年,北約越來越關注中國日益增長的經濟、軍事和外交能力。傳統上抵制將中國作為對手的北約,如今發展到對北京采取更加懷疑甚至對抗的立場。
然而,將北約規劃和能力的更大份額轉移到中國問題上,實則代價高昂-—而且不只是一個方面。顯然,目前的中國代表了一個更加雄心勃勃,甚至自負的實體,但北約并不是應對這個問題的理想形式。
首先,一個越來越以中國(問題)為中心的北法勺將意味著范圍擴張,從而導致該聯盟存在的理由不復存在。就其核心而言,北約是為確保其歐洲成員國的集體防御而建立的組織,冷戰期間針對蘇聯,今天針對俄羅斯。正如《北大西洋公約》序言中所稱的,該聯盟是“促進北大西洋地區的穩定和福祉”的一種手段。而中國距離北約的東線有2500多英里。且從地理上講,中國人民解放軍對北約成員國領土完整的軍事威脅是有限的,甚至可以說是根本不存在的。
北約應避免越界的第二個同樣關鍵的原因是:現在歐洲有一場持續沖突。俄烏戰事已是歐洲大陸75年來最致命和最具破壞性的戰爭。由于基輔和莫斯科的和談遙遙無期,沖突可能會持續到2023年。考慮到這點,現在不是北約旁生枝節的時候——而北約將中國提升到議程的首位,恰恰就屬于這種做法。
北約已受困于一些問題,比如軍事貢獻太小、未履行國防開支義務,以及一些最富有的成員國缺乏政治意愿。北約連維持對三流的利比亞軍隊的轟炸行動都困難,更不用說面對中國這樣進行軍事現代化的強大國家了。有關北約能打贏中國的說法,令人難以置信。
最后,北約政策制定者需認識到將中國作為其戰略學說的核心組成所帶來的更廣泛地緣政治影響。如果北約沿著這條道走下去,北京不會坐視不理。中國可能加強與俄羅斯的戰略伙伴關系,牽制北約向亞洲的任何轉變。
這可能給北約帶來各種問題,包括但不限于中俄更多的軍事和情報合作,在歐洲聯合開展灰色地帶行動,以及大國沖突的更大可能性。總之,北約的事情已經夠多的了,現在最不需要的就是偏離核心目標。▲(作者丹尼爾?德比迪斯,喬恒譯)
環球時報2022-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