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安
近段時間以來,我國防疫措施進行了重大調整和持續優化。繼11月11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發布《關于進一步優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科學精準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即“二十條”)后,緊接著12月7日又出臺《關于進一步優化落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即“新十條”),標志著我國疫情防控從過去以政府為主導的全面防控,開始進入政府與民眾共力、將有限醫療資源集中到特定高風險群體的重點防控新階段。
防疫措施的這種重大轉變,是基于對疫情自身發展規律和最新特點科學判斷基礎上的果斷決策。近三年的疫情防控,我們充分發揮了制度優勢和文化優勢,在保護人民生命健康、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取得了最好成績,我們的抗疫成績是實實在在的。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因為我們的堅持,使絕大多數民眾避開了新冠病毒最致命的傳播時期,保護了絕大多數群眾的生命健康安全,為我們調整防控措施、并最終戰勝疫情贏得寶貴時間。就此而言,“動態清零”政策功不可沒。目前,隨著大規模疫苗接種和新冠病毒變異,病毒傳播力增強但致病力減弱,給人群帶來的整體健康風險趨于緩和,已成為一種共識。與此同時,經過近三年的抗疫,全民的健康意識、防護意識有了顯著增強,對病毒的了解也更為深入,這為防疫措施的調整和優化創造了條件。需要強調的是,正是由于廣大民眾的積極配合,才使我們的抗疫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
另一方面,我國是人口大國,脆弱人群數量多,地區發展不平衡,醫療資源總量不足,都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為此專門提出要求,定點醫院要根據當地的人口規模,配足配齊救治的床位,同時對于重癥的監護單元要加強建設,而且要求ICU床位要達到床位總數的10%。從以政府為主導的全面防疫轉向重點防疫,就能夠將有限的醫療資源用在刀刃上,用在最需要的人身上。這樣既味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又可以給高風險群體更多照顧,進一步降低死亡率,這同樣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切實體現。另外,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和民眾個人,在這場抗疫斗爭中都付出了一定的經濟代價。在新冠病毒對民眾生命健康造成最嚴重威脅的時候,正是這種經濟投入,使我們贏得抗疫的主動權,民眾的生命健康有了更大的安全感。
也要看到,在防疫措施優化時期,一些人的心態出現了波動。人們熟悉并已接受的核酸檢測、健康寶、行程碼以及“靜態管理,集中隔離”等,變成“非必要不做核酸”“不再掃碼進店”“不再落地檢”等。一些人覺得似乎少了安全的屏障,產生些許不安:再加上部分地區配套措施一時還沒到位,給民眾造成一些不便。
事實上,“新十條”已經非常明確地說明:優化調整防控措施不是放松防控,而是適應疫情防控新形勢和新冠病毒變異的新特點。在具體措施上,新政則再次強調了各級政府在疫情防控中的責任擔當,它們需要積極作為,強化社區醫療衛生機構分級診療,推動各項優化措施落地見效。
另一方面,作為系統工程,我們每個人都是整個防疫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應該積極行動起來,做好個人防護措施,配合防疫工作。對于防疫措施的調整和優化,給予更多的理解和配合。這才是“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的真實含義所在。
當前,疫情仍在進一步發展過程中,只有各方齊心協力,才能將疫情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我們要堅定信心,相信無論是疫情防控還是經濟社會發展方面,中國都將是全球表現最好的國家之一。▲(作者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研究員)
環球時報2022-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