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培昭 張思思 王冬

12月13日一15日,美國將舉辦美國-非洲領導人峰會,這是繼2014年后,美國第二次召開如此高級別以非洲為中心的活動。拜登在一項聲明中強調,“美非領導人峰會將建立在共同的價值觀上,以更好地促進新的經濟參與”。美非間對經濟領域的合作探討被視為此次峰會的重點之一。據《南華早報》報道,49個非洲國家領導人以及非盟委員會將出席此次峰會。對美國舉辦美非峰會,西方輿論場中許多人或明或暗地稱有意針對中國。時隔8年,此次峰會將會重點關注美非間哪些經濟領域方面的問題?美國對非洲的經濟影響力到底有多大?它會解決非洲的經濟關切嗎?
兩個焦點
據路透社9日報道,電池材料以及美非間貿易將成為此次在華盛頓舉行的美非領導人峰會的焦點。目前,整個非洲大陸都在致力于提高制造能力,尤其是汽車制造領域,而美國《通脹削減法案》被認為可能會損害非洲的汽車工業,尤其對生產電池材料的非洲國家產生了負面影響。其次,非洲大陸是主麋的銅生產國,剛果民主共和國更是生聲世界上大部分的鉆,銅和鉆都是重斐的電池生產材料。《通脹削減法案》旨在促進美國本土的采礦和加工,一些公司擔心這可能會以犧牲非洲的加工增值為代價。第一非洲礦業首席執行官喬治?羅奇首席執行官喬治?羅奇表示:“西方國家需要與我們合作,創造一些附加值。”
而在貿易方面,美國目前僅與一個非洲國家——摩洛哥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近年來,美國對非洲的投資和貿易數據呈現下滑趨勢。統計數據顯示,美國對非洲的直接投資已從2014年的峰值690億美元降至2020年的475億美元,美國對非貿易也從2010年的1130億美元降至2020年的440億美元。
面對即將召開的峰會,美國商務部12月2日稱,美國政府現在應該抓住機會,采取果斷措施,加深非洲與其美國伙伴之間的商業、投資和貿易聯系,幫助美國企業在非洲開展項目競爭,為美國企業獲得更多機會出口非洲大陸。
中非貿易一個季度超過美非貿易一年?
事實上,自2014年首屆美非峰會召開以來,美國歷屆總統都推出一些措施強化與非洲的經貿聯系。2014年美非峰會期間,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行政命令,宣布成立非洲經商總統顧問委員會,同時拋出價值達330億美元的經貿合作計劃;一特朗普政府2019年推出“繁榮非洲胡倡議,其既定目標是使美國與非洲國家之間的雙邊投資和貿易翻一番。據美國媒體統計,自2019年6月以來,美國政府在45個非洲國家幫助完成了800多筆雙向貿易和投資交易,估計出口和投資總值達500億美元。
盡管如此,美國石英財經網站9日報道稱,“美國的行動被認為不夠快,也沒有全心全意地投入”。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報告稱,中非貿易今年第一季度的成績,已經超過去年全年美國與非洲的貿易總額。
根據中國海關數據,2022年上半年,中非貿易額達1374億美元,同比增長16.6%,其中中方自非洲進口606億美元,同比增長19.1%;中方向非洲出口768億美元,同比增長14.7%。2021年,美非雙邊貿易額降至約640億美元。中國已成為非洲經濟增長和發展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和貢獻者之一。“對非洲的援助到底實際支出了多少?恐怕美國現在拿不出數據來。”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會副會長霍建國向《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很多美國主導的對非項目,不管大型跨國公司還是世界銀行推動的,最后都不了了之。而相比之下,中國在非洲成功的項目卻很多,尤其是鐵路、基礎設施建筑、醫院衛生系統等項目。
非洲的經濟關切
當下,美國正在試圖努力縮小與其他國家在非洲貿易往來方面的差距。新冠肺炎疫情使非洲經濟受到一定的打擊,非洲陷入50年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研究員張宏明分析稱,隨著內生增長動力減弱,非洲經濟復蘇前景堪憂,爭取國際社會減免債務、助力經濟復蘇成為非洲國家外交的另一大訴求。拜登政府做出相關回應,對32個非洲國家的債務做出重新安排,并表示將在互利互惠的原則基礎上擴大美非貿易和對非投資。
8月,美國發布《對撒哈拉以南非洲戰略》,在經濟領域,提出主要解決該地區兩個最緊迫的問題: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以及隨之而來的經濟和社會問題;供應鏈問題以及糧食不安全挑戰。其中重點提到,以G7為主籌集的6000億美元資金,將與其他項目一起幫助縮小包括非洲國家在內的全球基礎設施差距。
據美國石英財經網此前報道,在投資領域,2007年至2020年間,中國兩大海外開發銀行在非洲大陸的基礎設施項目上投資了230億美元,這比包括世界銀行、非洲開發銀行以及美國和歐洲開發銀行在內的其他前八名貸款機構貢獻的資金總和還多80億美元。
霍建國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西方二戰后的對非援助,主要是來自于歐洲體系。日本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也對非洲有一些援助的力度。單獨來看,美國對非援助支出很少,更多是通過世界銀行體系下的一些操作,還有大型跨國公司的商業投資。盡管如此,霍建國表、示,美國一直參與非洲的貿易、投資,和一些合作性質內容。現在的格局是屬于歐美都不想放棄非洲,都想繼續在非洲發揮他們的作用和影響力。
環球時報2022-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