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雅潔 文
秋分時節,我們迎來了第五個農民豐收節。春華秋實,在收獲的季節里,豐收的碩果、農民的喜悅奔騰而來。時至今日,豐收的含義早已不再僅僅局限于量的豐產,“讓農民的腰包鼓起來”成了“豐收”的新內涵。
隨著“期貨”與“農業”的聯系更加緊密,農民抵御風險的能力不斷提升,為保障農民收益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作為目前國內已上市農產品期貨品種最多的交易所,鄭州商品交易所(以下簡稱“鄭商所”)充分發揮期貨市場發現價格、管理風險、配置資源功能的作用,助力農業產業發展。
豐收的含義早已不再僅僅局限于量的豐產,“讓農民的腰包鼓起來”成了“豐收”的新內涵。
作為“糧食的糧食”,化肥對我國糧食增產的貢獻率在40%以上,是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基石。然而,化肥具有全年連續生產和季節集中使用的特點,上游生產和下游消費之間存在天然時間差。近年來,尿素行業經營環境的不確定性日趨增加,上下游企業對風險管理有了更迫切的需求。

尿素期貨的上市為行業提供了風險管理的新工具。為服務國家化肥商業儲備政策、助力化肥保供穩價,鄭商所推出的“商儲無憂”項目,對參與國家化肥儲備并存在風險對沖需求的企業,提供套期保值中的資金支持。
期貨價格準確反映了現貨供求關系改善情況,傳遞了國家宏觀調控政策信號,穩定了市場預期。
“在尿素期貨未上市之前,承儲企業面臨著巨大的價格波動風險,尿素期貨上市后,給承儲企業提供了管理風險的工具。”四川農資化肥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川農化肥”)氮肥事業部總經理張硯表示,結合期貨市場運行態勢,企業積極利用期貨工具,降低大額采購量與出庫量對現貨市場的影響,有效保證了春耕季節用肥供應,抑制尿素價格大幅波動。
作為尿素期貨市場的“急先鋒”,川農化肥從傳統套期保值模式逐步進階到基差交易模式,嘗到了尿素期貨給企業經營帶來的“甜頭”。
“今年,川農化肥與某工廠合作套保,當時盤面到達二次高位,雙方都看空市場,于是雙方商量進行基差交易,鎖定利潤。川農化肥買入尿素5000噸,并約定工廠8月底前交貨。隨后,川農化肥與工廠協議回購,在尿素09合約陸續平倉。”張硯表示,最終,雖然現貨有所虧損,但是由于基差走強,期現綜合實現了盈利。
尿素期貨價格也為現貨價格提供預期,傳遞調控信號,指導企業靈活調整采購經營。2021年10月中旬,在現貨價格持續上漲的背景下,國家海關總署發布化肥出口質檢要求。產業企業從期貨盤面上看到了價格下跌的預期,隨即對購銷計劃和價格做出合理調整。在接下來一個月內,尿素期貨、現貨價格下跌近千元。期貨價格準確反映了現貨供求關系改善情況,傳遞了國家宏觀調控政策信號,穩定了市場預期。
標準化是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蘋果、花生、紅棗等作為初級農產品,現貨市場分級標準多、變化大,“一貨一議”的現象時有發生。如今,期貨交割標準改變了現貨市場缺乏統一質量標準的情況,促進產業貿易流通向“同質同價”轉型。
以蘋果期貨為例,蘋果期貨合約標的交割品標準設計參照國家行業標準,順應產業發展規律,體現蘋果產業政策導向,并兩次修改合約規則,貼合現貨產業實際。
“想參與蘋果期貨,產品必須先符合標準。蘋果期貨成了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推動企業提高標準化水平的‘催化劑’。”陜西省延安市富縣誠鑫農牧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季雙龍說,自2018年起,公司從種植環節就開始嘗試精準測土、科學施肥、精細化管理等,提高蘋果的優果率和一致性,同時引入智能選果線,通過后端標準化分選,做好果品分級,根據期現價格選擇合適的渠道進行銷售和交割。
有了質量標準指引,倒逼果農在種植端就開始著手提升蘋果品質。延安中果是當地一家蘋果企業,蘋果期貨上市前,想要組織農戶進行標準化生產卻擔心經營風險,農戶也缺少熱情。而蘋果期貨上市后,延安中果引導果農進行標準化種植,統一技術指導、統一農資賒銷、統一果品分級方法等,有效解決了果農沒有技術管理不好果園、沒有資金買不到好農資、沒有選果分級能力賣不上好價錢等難題。
在蘋果期貨標準的促進下,企業可以根據標準放心收購,按標準分級還能實現優質優價。在山東,標準化意識強的企業已經更進一步,在采購果農果品時就開始嘗試標準化操作。2019年開始,山東省煙臺市的部分果品龍頭企業在新果收購時,就開始嘗試不區分產地,對果農按照期貨標準整理的貨物統一價格收購,并且較傳統的一二級貨物有0.2元/斤的溢價。
得知又可以給紅棗買保險了,新疆麥蓋提縣棗農艾買爾·木土爾第一個報名繳費。“村上人現在都搶著買,這的的確確是件好事。”艾買爾高興地豎著大拇指說,“雖然我講不清‘保險+期貨’的真正含義,但是有了它,哪怕市場價格下跌我們也不怕了,有保險公司來補償,咱棗農可是吃下了‘定心丸’。”
麥蓋提縣是名副其實的“紅棗之鄉”,有56萬畝紅棗種植面積,總產量達26萬噸,約占全國總產量的20%。2010年,巨大的種植收益拉開了當地紅棗擴種的序幕。但是好景不長,近些年,隨著紅棗種植面積的持續擴大和種植技術的不斷改進,紅棗產量逐漸遞升,隨之而來的是紅棗價格的逐年走弱。
“紅棗產量上去了,價格卻下來了,而且種植成本、人工成本、肥料等都在漲價。我清楚地記得2018年的時候,一畝地種植成本要3200多元,我家的棗樹畝均產450公斤,一公斤才賣6.5元,每畝地實際凈虧300元。”言語間,艾買爾透露著無奈。如何幫助棗農抵御市場風險,助推產業可持續發展,成了當地亟待解決的難題。

麥蓋提縣是名副其實的“紅棗之鄉”,有56萬畝紅棗種植面積,總產量達26萬噸,約占全國總產量的20%。
轉機來自紅棗期貨的上市。2019年4月,紅棗期貨在鄭商所上市,2020年鄭商所支持新疆首單“保險+期貨”縣域覆蓋項目落戶麥蓋提縣,讓當地棗農賴以為生的紅棗產業有了抵御市場價格波動風險的金融手段。
2021年,高溫天氣導致新疆麥蓋提縣紅棗大面積減產,棗農和現貨企業參考期貨價格進行銷售。“作為紅棗主產區,我們當地紅棗收購價由5元/公斤增至8元/公斤,全縣棗農較前一年增收約5億元,人均收入增加近3000元。”麥蓋提縣農業農村局農業合作經濟發展中心主任徐建耀介紹。“保險+期貨”項目結束時觸發了賠付機制,按照每畝138.1元的標準,參保農戶共收到668.3萬元賠款。
鄭商所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將加快研發更多特色農產品期貨期權產品,為涉農主體提供更加豐富、精細的風險管理工具,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奮力譜寫期貨服務“三農”新篇章。